福州市(Fuzhou City),简称“榕”,别称
榕城,古称闽都,
福建省辖
地级市、
省会,为
Ⅰ型大城市,地处福建省中部东端,东临台湾海峡,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常青,总面积11968.5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福州市辖6个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福州市鼓楼区乌山路96号。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常住人口850.1万人,福州话为闽东方言。
历史沿革
福州历史悠久,
新石器时代晚期
昙石山文化至中原
商周时期的黄土仑类型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或从事
原始农耕,使用磨制
石锛、
石斧、
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纺织、制陶等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装饰艺术。
战国秦汉,福州闽族先民与
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
闽越族地方政权。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别在鼓屏路钱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场基建工地、欧冶池畔省财政厅基建工地,发现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有汉代龙凤纹瓦当、万岁纹瓦当、布纹砖、筒瓦、板瓦堆积和建筑基址等;与此同时,在新店古城村发现汉代城址遗迹等,都为《
史记》有关闽越国都冶城的记载提供新的实物佐证。
自
汉武帝平定
闽越,迁民于
江淮之间后,福州这一繁荣的地方王国曾一度凋零衰落。
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
严高筑子城,凿西湖、东湖灌溉农田;
东晋衣冠士族与百姓南渡,许多姓氏举族入闽,带来
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福州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发展。福州城郊就发现众多的晋代与
南朝的墓葬;1982年,福州
怀安窑址发掘,出土3000多件器物,发现有南朝款识的窑具。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
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迄今。唐末,
王审知主闽,建
闽国,在子城外筑
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
屏山),并将南面九仙山(即于山)、乌石山围入城中,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城市格局,福州从而有“三山”别称。
宋治平二年(1065年),
张伯玉知福州,编户植榕,绿荫满城,使“榕城”福州声名远播。其后,
蔡襄、
程师孟、
曾巩、
赵汝愚、
梁克家、
辛弃疾等诸多名人相继主政福州,励精图治,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福州遂享有“
海滨邹鲁”的美誉。宋末、明末福州两度成为临时国都。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
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洋务运动兴起,福州船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摇篮,又是中国近代文教和科技人才的摇篮之一。
远古至南北朝
据考古发掘,福州的
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
平潭壳丘头文化与前3000年的闽侯
昙石山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史籍开始出现“
百越”、“
闽越”的称谓。《汉书·地理志》记载:“自
交趾至
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一时期,福州的居民乃是古闽人,或是闽越人。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
越国灭亡后,南逃的部分越国贵族与福州当地居民融合。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
秦朝设
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汉高帝五年(前202年)
无诸被正式封为
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元封元年(前110年),
汉朝灭
闽越国,部分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位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以及运河(即
晋安河),奠定后世福州城的雏形。永嘉二年(308年),即“
五胡乱华”之际,
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
中原汉人移民重要定居地。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福州一带。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后,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中晚唐中原动荡,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乾符六年(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黄巢军队攻占。景福元年(893年)
王潮、王审知的光、寿州军占领福州,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福建,开创闽国,并带来中原移民潮,被称作“十八姓从王”。开平三年(909年),
王审知建立
闽国、定都福州。
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
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
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
乌山、
于山、
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此时的
佛教在福州的发展也很迅速,中国南方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华林寺大殿就建于这一时期。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时期逐渐形成。
宋元
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开宝七年(974年)和熙宁二年(1069年),刺史钱昱和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庆历四年(1044年)
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大兴水利。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
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也在宋代形成。
崇宁年间福州有户二十一万一千五百五十二,南宋时人口超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10万。宋代福州的农业高度发展,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文化上,两宋时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状元10名,武状元11名,进士2247名。
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宋益王
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十一月,蒙古军队攻占福州,赵昰从海路南逃。元代福州大部分时间作为福建首府,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到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发生
亦思法杭兵乱,
亦思巴奚军一度占领福州。
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军队占领福州。
明清
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省会。明初的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的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
福船(古代木质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此后福州海外贸易逐渐复苏,成化十年(1474年)成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还是中国和琉球交往的枢纽,福州柔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使者、商人。
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
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
欧洲的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
天启四年(1624年)底,
艾儒略将
天主教传入福州。
隆武元年(1645年),明唐王
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
清初,
清军与
郑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进行拉锯战,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
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明清两代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大规模发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其主要贸易对象是
琉球和
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经济的繁荣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纪
道光年间,有
欧洲人估计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经达到50万。
鸦片战争之后,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自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南台岛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
洋务运动兴起后,
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福建船政局(后改
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
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
福建水师成立。
光绪十年(1884年)
中法战争期间,在马尾港发生的
马江海战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福州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福州开幕。
宣统三年(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福建军政府。
近现代
民国二年(1913年),福建的
二次革命失败后,福州军阀争权、政局动荡,各派系军阀先后进驻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权。民国三年(1914年)福州属
闽海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13日,北伐军占领福州并结束福州的军阀统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和国民党内部分反蒋中正的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
蒋中正随即率军进攻福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16日占领福州,闽变失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21日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3日以及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4日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18日期间两度占领福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福州设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8月17日后进入福州城。
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福州市人民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社会改革。福州大量的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被撤销,许多教会组织也被取缔,私营企业逐步国有化,还进行多次政治运动。1966年5月,
文化大革命在福州开始,直到1978年4月,福州开始对文革中受迫害的人士进行平反。经国务院批准,1970年2月17日福建闽侯专区专区机关驻地移驻莆田城厢,管辖
闽侯县、
永泰县、
长乐县、
福清县、
闽清县、
连江县、
古田县、
罗源县、
屏南县、
平潭县、
莆田县、
仙游县。1970年7月底,连江县和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再度划入
福安专区。1971年4月,改
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莆田专区管辖莆田县、仙游县、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平潭县。6月,改称
莆田地区,管辖范围不变。1973年7月,闽侯县从莆田地区实际划给福州。1980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准福州成为
沿海开放城市,1983年8月,原莆田地区辖属的永泰、福清、平潭、长乐、永泰、闽清实际给福州管辖。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莆田地区改为
莆田市,永泰县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县升格为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供给仍然继续由莆田地区(莆田市)建设、维护、负责到2008年,永泰县和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在2008年正式从莆田划给福州代管。1985年,批准在马尾兴办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5月,国务院公布支持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议。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福州新区,福州新区位于福州市滨海地区,初期规划范围包括马尾区、仓山区、长乐市、福清市部分区域,规划面积800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末,福州市辖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晋安区、
马尾区、
长乐区6个区,
闽侯县、
连江县、
罗源县、
闽清县、
永泰县、
平潭县6个县,代管
福清市1个县级市;全市(含平潭县)辖45个街道、97个镇、39个乡(含马祖乡),有595个社区,2197个村。市人民政府驻鼓楼区乌山路96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福州市位于福建省中部东端,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之间。东临
台湾海峡,西靠
三明市、
南平市,南邻
莆田市,北接
宁德市;全市总面积11968.53平方千米,市辖区面积1761.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福州市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东有
鼓山,西有
旗山,南有
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南部为盆地的大部分;北部为山地,从西南向东倾斜;西部为中低山地;东部丘陵平原相间。山地、丘陵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68%,其中山地占32.41%,丘陵占40.27%。鹫峰、戴云两山脉斜切南北,闽江横贯市区东流入海。
气候
福州市属典型的
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33~37℃。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为四大火炉之首。年相对湿度约77%。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福州市冬季一般无雪。有时在鼓山等海拔较高地区有零星降雪。不过冬季有雨,气候相对较为湿润。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福州市水资源十分丰富。
闽江是全省最大的水系,发源于
武夷山脉,在
水口镇流入福州境内;自西北向东南流经
闽清县、
闽侯县、福州市区、
长乐区,分别从长门水道和梅花港水道注入东海。闽江全长530千米,在福州境内150千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千米,在福州市境内8011.27平方千米。境内主要支流有
安仁溪、
梅溪、
大樟溪、
大目溪、新店溪、营前溪等。福州市区水道密布,主要有
晋安河、
白马河、
光明港、
安泰河等30多条内河,都与闽江沟通,水质良好。此外,
连江县的主要水系是
鳌江;
福清市的主要水系是
龙江。
福州市本地产水资源为101.59亿立方米,入境客水量达546.9亿立方米,总计水资源量为666.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高达1.25万立方米。
植物资源
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福州地区维管束
木本植物,共有109科、428属、945种。及亚变种,约占全省木本植物总种数(1900余种)的48%,种类不少,但资源量不大。在树种结构上,
针叶林明显多于
阔叶林,两者大致为75∶25。
针叶树中以马尾松和
杉木为主,其中
马尾松尤为突出。
阔叶树中以
壳斗科为主,如
米槠、
苦槠、
甜槠、
栲等,其次为
樟科,如
樟、楠等。桑科榕树分布也较普遍。
地热资源
福州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福州盆地的地热田是福建省最大的
地热田,其泉脉广、温度高、水质优、流量大、埋藏浅,且分布在市区中心。
矿产资源
福州市境内发现各类矿产56种(包括亚矿种)。优势矿产以砂、石、土、地热为主,金属矿产矿种少、储量小,高品位矿少。开发利用的矿产有11个矿种,主要矿种为建筑用
花岗岩和建筑用
凝灰岩、
叶蜡石、
地温、
矿泉水、陶瓷土。地热资源丰富且有特色,地热田(点)主要分布于市城区和
永泰县、
闽侯县、
闽清县、
连江县、
福清市等县(市)。境内地热资源埋藏浅、水温高、水质好,自古有“闽中温泉甲天下”之美誉,2010年12月福州市获“
中国温泉之都”称号,永泰县、连江县及闽清县先后获“
中国温泉之乡”称号。
海洋资源
福州市
海岸线总长1137千米,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
福清湾、
罗源湾、
兴化湾久负盛名,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
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岛上的
三十六脚湖,湖面积达2.1平方千米,是全省第一大天然
淡水湖。其它较大的岛屿有
南台岛、
江阴岛、
琅岐岛、
粗芦岛、
川石岛、
大练岛等。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500余种。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常住人口85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31.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27%,比上年末提高0.36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数为733.5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02‰,人口死亡率为9.58‰,自然增长率为-2.57‰。
参考资料来源:
民族构成
福州市有54个民族成份,全市
少数民族人口161287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95%,其中畲族人口51570人,约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1.97%。万人以上少数民族有
畲族、
回族、
苗族、
土家族、
彝族等。福州市少数民族属散杂居型,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4年,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36.76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3.23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5124.34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8389.19亿元,增长5.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8.9%。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787元,比上年增长5.7%。
参考资料来源
2024年,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6%。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4.8%;第三产业投资与上年持平。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全年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12.0%。
2024年,福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151.47亿元,比上年下降3.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0.50亿元,下降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22.43亿元,增长1.7%。
第一产业
2024年,福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9.48亿元,比上年增长3.2%。粮食种植面积8.7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2万公顷。粮食产量49.92万吨,比上年增加0.29万吨,增长0.6%。其中,稻谷产量24.43万吨,增加0.39万吨,增长1.6%。
2024年,福州市肉蛋奶总产量38.42万吨,比上年增长3.3%。肉类总产量22.66万吨,增长0.6%。其中,猪肉产量17.63万吨,增长0.6%。禽蛋产量15.19万吨,增长7.9%。牛奶产量5351.5吨,下降3.5%。年末生猪存栏117.9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1%;全年生猪出栏217.58万头,比上年下降0.6%。
2024年,福州市水产品总产量316.52万吨,比上年增长2.9%。其中,淡水产品产量29.68万吨,增长3.7%;海洋捕捞(国内)产量39.35万吨,下降0.1%;远洋渔业产量41.04万吨,下降8.4%;海水养殖产量206.45万吨,增长6.1%。
第二产业
2024年,福州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192.74亿元,比上年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其中,轻工业增长1.4%,重工业增长13.6%;采矿业增长10.8%,制造业增长9.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9%。工业产品销售率95.0%。规模以上工业的35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72.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8.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制造业增长11.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8.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
2024年,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23.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7.02元,比上年下降0.14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19%,提高0.8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6%,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2024年,福州市建筑业增加值1958.1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增长8.7%。
第三产业
2024年,福州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893.11亿元,比上年增长7.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33.42亿元,增长7.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8.68亿元,增长7.5%;金融业增加值1288.89亿元,增长1.7%;房地产业增加值739.57亿元,下降4.1%。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2%。
2024年,福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3.7亿元,比上年增长5.3%。限额以上零售总额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32.3亿元,增长5.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3.3亿元,增长23.4%;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978.2亿元,增长6.0%;餐饮收入277.3亿元,增长7.6%。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5%,饮料类增长14.9%,烟酒类增长30.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4.0%,化妆品类增长4.0%,金银珠宝类增长9.0%,日用品类下降1.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4.8%,中西药品类增长2.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5%,家具类增长12.4%,通讯器材类增长15.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6%,石油及制品类下降3.0%,汽车类增长5.1%。
2024年,福州市进出口总额35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出口额2568.0亿元,增长0.4%;进口额938.8亿元,增长7.3%。新设外资企业数725家,比上年增长23.9%。实际利用外资额6.04亿美元,下降34.4%。新批境外投资项目88项,新批境外协议投资总额9.95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9.90亿美元。本年新设台资企业数364家。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209.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1%;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5817.6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4%。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境内上市公司55家,总市值10279.44亿元。全市股票、基金交易额134927.16亿元,全年期货交易额64651.38亿元。年末股民资金开户数595.85万户,新增30.14万户;年末期货公司3家,期货分支机构39个;证券公司2家,营业部126个;外资金融机构(不包含保险和证券机构)在福州设立的分行10个。
2024年,福州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95.06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6.2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88.81亿元。全年赔付支出163.20亿元,其中,财产险74.44亿元,人身险88.76亿元。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4年,福州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省创新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3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9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77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建设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2家、省级众创空间8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共计2073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726家。专利授权2289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594件。截至年末,有效发明专利32150件,比上年末增长9.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9.58件。新增商标注册3.6万件,有效注册商标37.66万件。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9276项,成交金额136.15亿元。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共有361家机构通过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共有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0个,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4个。现有认证主机构14个、认证子机构4个。共有各类获证组织6659家,各类认证证书30319张。全年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45项,发布地方标准8项。
教育事业
福州的学校教育始于西晋,初兴于唐,从北宋至南宋,福州教育进入全盛时代,官办的府学、县学普遍建立,私人讲学书院大量涌现,各乡里都有书社。自隋朝至清朝末期,共举行502次进士科考试,产生502个状元,其中50个是福建人,其中
福州府十邑十个县之人(宋代初期到明代后期是十一个县,包括明代后期并回候官县的
怀安县)占了22个。科举资料记载,福州府十邑十个县“举进士者二千二百四十七人”。南宋学者吕祖谦的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福州文化教育的昌盛:“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2024年,福州市研究生教育招生18002人,在校研究生52263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43632人,在校生452993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0862人,在校生100428人。全市普通高中招生55797人,在校生145510人。初中招生103837人,在校生281707人。普通小学招生91227人,在校生609533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298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209941人。市级示范园107所,省级达标中学78所。初中毕业升学率98.84%。
文化事业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3个,剧场、剧院数1个,市属博物馆、纪念馆26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021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450.68万册,市属博物馆、纪念馆藏品2.87万件,图书流动点11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73个,农家书屋2159个。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共有影院77个。广播电台8座,广播节目11套,电视节目11套。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41万户,入户率52.6%。年末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9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医疗卫生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405个,其中医院152个,乡镇卫生院123个,村卫生所2104个。年末卫生机构床位50176张。年末卫生技术人员81312人,其中,执业医生、执业(助理)医师31051人,注册护士36273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6290人,村卫生室卫技人员1109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6.18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5.37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01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82人。
体育事业
2024年,福州市运动员运动员在国家级及以上级别各类比赛中共获得63金19银32铜。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数30791个,总面积2496.64万平方米,全民健身路径8474条。
社会保障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77.49万人,比上年增加26.92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2.5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3.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84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人数70.17万人。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85.13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2.4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2.71万人。年末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60.12万人。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8.73万人。年末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85.66万人。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8140人次,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9323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63286人。全年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对象6754人。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各类养老床位数5682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7.19张。
交通运输
公路
福州市基本形成了“三纵三横”高速公路骨架网,对重要城镇、产业基地、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的辐射力大幅增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福州至宁夏银川经过江西的G70福银高速、福建至江西等的
兴尤高速福州段(
湄渝高速公路:兴化湾出福建,经过江西等组成部分)、G3
京台高速、G15沈海高速公路、福州至广东的
福广高速、至福州机场的
福州机场高速公路、福州罗源至宁德的罗宁高速、罗长高速、福州福清至平潭的
渔平高速,福州长乐至平潭
长平高速公路,福州长乐至福州福清的
长福高速。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公路里程(不含平潭县)11686千米,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764千米。
铁路
福州已有至温州
温福铁路、至厦门
福厦铁路、至江西上饶横峰
峰福铁路(
外福铁路)、西接
鹰厦铁路,福马铁路线、经福州的
向莆高速铁路(2013年9月26日开通)、经福州的
杭深铁路(2013年12月28日全线贯通)、至合肥的
合福高铁(2015年6月28日开通),
福平铁路(2020年12月26日开通)。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铁路总里程599.29千米(干线533.2千米、支线66.09千米),其中高速铁路总里程466.6千米。
航空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位于福州市
长乐区滨海,为福建省主要的国际机场,是中国航空国际口岸之一,于1997年6月23日投入使用,为国内首座完全由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兴建的大型现代化航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级,停机坪面积30多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福州机场运营的国内外航线103条,通航城市75个,其中地区航线4条,国际航线12条,是国内第9个实现全国省会航线全覆盖的城市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于2015年突破1000万人次。
国际港澳台航线包括
新加坡、
吉隆坡、
东京、
大阪、
首尔、
曼谷、
雅加达、
纽约、中国
香港、中国
澳门和中国
台湾等,每天进、出港航班总数200个左右,基本形成由福州向全国辐射、向
东亚及
东南亚延伸的空中交通网络。
水运
马尾港是百年老港和
福建省对外贸易重要港口。马尾港内涵三江,外通四海,港汊纵横,有着优越的港口条件,毗邻马尾港的水产品交易中心年交易量约占全国的9%,每年在马尾港上岸的远洋渔获约占全国总量的40%。
2024年,福州市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5185.27万吨,比上年下降0.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7105.4万吨,增长3.9%。集装箱吞吐量358.74万标箱,增长2.6%。
公共交通
公交
福州于2013年底成为全国第二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城市,2014年制定《投放纯电动公交车运营方案》。不断更新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截至2020年底,福州市区现有
福州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福州康驰新巴士有限责任公司、
福州闽运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3家公交企业,拥有公交车6141辆,运营线路500条,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48.40%;市区巡游出租车企业20家,其中国有企业6家,巡游车6345辆;网约车平台公司27家,持证网约车9245辆。
截至2019年,全空调车营运,市区线路执行全年一元一票制,运营时间集中在6:00~23:00。主要的公交枢纽站包括火车站北广场(北三环路)、公交仁德站(广达路仁德路口)、金山公交总站(卢滨路金洲路口)、廨院公交站(鼓山进山口东侧)、公交鹤林站(鹤林路福州东站旁)、火车南站(永南路胪雷路口)、金山金桔站(金桔路)、鹭岭公交总站(南二环路)、海峡奥体公交枢纽站(奥体路横龙三路口)、奥体路公交总站(奥体路)、福新公交枢纽站(福光路福兴东路口)、公交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东站(会展东路)、公交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西站(会展西路)、鳌峰洲公交总站(鳌峰路鳌港路口)等。
地铁
截至2024年末,福州市地铁运营线路5条,运营里程139千米,全年地铁客运总量3.06亿人次。
出租车
福州市客运出租车自2017年9月15日起执行市物价局核准的新标准运价:按3千米10元收取起步价;按每千米2元收取车千米租价;停车等候或车速低于每小时12千米时,每分钟按0.8元收取停车和低速等候费;空驶费起收里程为8千米,按车千米租价的50%收取;夜间(23:00~次日5:00)按车千米租价加收20%夜间加成费。市区主要出租车运营单位有:福州市出租汽车公司、福州市汽总客运公司、福州市闽运出租车公司、福州市华威出租车公司、福州公交集团出租车公司、
福州世纪风出租车有限公司等26家出租车运营公司;福州市区道路两侧设有专门的蓝色虚线出租汽车等候点。
历史文化
城市标志
通行语言
福州地区通用
福州话,本地人称之为
平话(一说:百姓话(意为民间话,在福州方言中百姓读快点和平字的差别细微))。福州方言(
闽东方言)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间就已定型,在
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整个闽东地区的代表性方言。福州话主要通行于福建地区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含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
古田县、
屏南县、
闽侯县、
永泰县、
闽清县、
长乐区、
福清市、
平潭县、
罗源县、
连江县和福州,使用的人口超过一千万。
宁德市(旧
福宁府)所辖的7县(
福安市、宁德、
周宁县、
寿宁县、
柘荣县、
霞浦县、
福鼎市)能听懂。至于闽北地区如
尤溪县、
建瓯市、
沙县区、
顺昌县、
将乐县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
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其底层应当是古闽越族的语言。魏、晋之前的早期移民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
上古汉语和
中古汉语也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
民间习俗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有
闹花灯、
踩高跷、
舞龙灯、
舞狮、
赛龙舟、
登高等民俗活动。
福州市的生活习尚中也受
天主教和
基督教的影响。
圣诞节、
情人节、
母亲节等反映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因鸭蛋与福州话发音“压浪”谐音,渔民出海祈求没有风浪,也有“压乱”的意思,故福州人称它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
老福州人“
做年”,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说,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农历十二月初一“筅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两个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其三,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节)都算过年,历时45天;其四,农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节。
汉代时,春节指的是
二十四节气中“
立春”这一天。
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成
春节。“春节风俗首先与立春有关。春节时,农民往往有看征兆占卜年岁丰歉的习俗,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等谚语。”福州文化学者赵麟斌在其著的《福州民俗文化述略》一书中这样写道。
游神、
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是游神的时间,是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十五元宵夜,游神迎神活动达到高潮。
福州传统有“
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福州已有2200多年历史,在这里产生的最早歌谣,应该是闽越春秋时期,福州闽越族人所唱的《越妇织葛歌》。
福州山歌属于福州民歌的一种,福州山歌在十邑乡人中又叫“盘诗”。把“歌”又称为“诗”,却也合乎事实。“盘诗”多是农夫在耕作或牧童放牛间隙排遣劳累,或戏谑时彼此对唱。福州山歌中,许多都包含着哲理性。
永泰山歌又称永福盘诗。这是民间口口相传极具地域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有永福调、闽南调、莆仙调三种。山歌,来自民间,贴近生活,永泰的民间山歌十分活跃,每逢节庆,山歌爱好者都自发聚集举行山歌对唱。2018年,永泰山歌被
福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闽菜世界闻名,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当地的风味小吃有
福州鱼丸、
拌面、
肉燕、
虾酥、
海蛎饼、
光饼、
鼎边糊、
春卷、炒粉、
福州线面等数十余种。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显示了两大光鲜特征:一为刀工灵巧高明,寓趣于味,素有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较为有名的菜品如淡糟香螺片。二为汤菜众多,变化多种多样,素有“一汤十变”之说。著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其中聚春园佛跳墙最为有名。
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冬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加工巧妙,烹制有方,味道很不错。福州许多寺庙、莱馆都经营素菜,其中以鼓山
涌泉寺的素菜最为著名。名素菜有“
南海金莲”、“
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图册来源:)
地方文化
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遗址位于福州市
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已有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相比,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
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
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指晚清
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同治四年(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
高等教育的发源地。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
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
“三坊”即
衣锦坊、
文儒坊、
光禄坊;“七巷”即
杨桥巷、
郎官巷、
塔巷、
黄巷、
安民巷、
宫巷、
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
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文化以寿山石雕为载体。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
传统艺术
闽剧:又称“
福州戏”。明代,
昆山腔、
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
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
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
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闽班”的称号。
评话: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宗教文化
福州市宗教文化丰富,有“佛国”之称,重点佛教寺院有6座(
涌泉寺、
西禅寺、
林阳寺、
地藏寺、
万福寺、
雪峰寺),为全国城市之最,福州入选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
福州市的外来宗教文化历史悠久,而且这些宗教几乎都是在传入中国之初就在福州建立据点,这与福州自古以来就是海外贸易的港口密切相关。
早在东汉时期,福州市就与东南亚国家有贸易往来。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
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
福州港正式成为国家港口。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后开禁设关,福州对外贸易又趋繁荣,“使西南洋诸口咸来互市”。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
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长期以来,外国使节、商人等纷至沓来,使福州的外来宗教文化丰富多样。
福州市保留着
佛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遗存。三国时期,佛教就已传入福州。五代,福州有了“佛国”之称。福州开元寺是福州市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距今有近1500年的历史。福州另一佛教寺院——鼓山涌泉寺的历史亦可追溯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福州南门兜有一座清真寺,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从清真寺内保存的明、清碑记大致可以了解当时福州伊斯兰教传播、发展的状况。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来到福州传教。10年后,福州城内已有教徒百人。福州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南台岛的泛船浦天主教堂(建于公元1868年)。
福州市的另一宗教文化是其带有海洋性特征的
民间信仰,这与其地理环境相关。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濒临东海,本是水国之乡,江河、湖塘、河浦、沙洲极多。城区有白马河、东西河、晋安河、光明港4条主河道,另外还有安泰河、打铁港、五四河、瀛洲河、达道河、茶亭河、洋洽河、龙津河等10多条内河。江海内河相连,海潮江水相通,使福州文化中烙下了海洋性特征。福州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体现于其民间信仰上,即福州人对河神、海神的崇拜。
风景名胜
概况
福州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拥有
三坊七巷、
平潭海坛、
鼓山、
青云山、
十八重溪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福州市有150多处著名历史古迹,其中三坊七巷、
林则徐墓、
福州华林寺、
乌塔、马尾船政遗址、
福清弥勒岩、
昙石山文化遗址、罗源
陈太尉宫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赐琅琊王德政碑”、李阳冰乌山摩崖石刻、记载明代郑和航海史料的“
天妃灵应之记碑”。
景点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地段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三种类型,分类进行保护。主要历史地段包括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3片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乌山、屏山、于山、冶山、西湖、马尾、林浦、螺洲、洪塘、阳岐、闽安、南屿等13片历史风貌区,大桥头台江汛、泛船浦、马厂街、公园路、禅臣花园、福建私立协和大学、鼓岭等7片历史建筑群。
名优特产
福州
十邑十个县的特产名产丰富,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齐青”、“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
《福建通志》)之称。拥有龙眼、荔枝、柑桔、橄榄、
芙蓉李、茶叶、香菇、竹笋、莲子,鱼、虾、螺、蚌、麂、雉、
鹧鸪、
石鳞、
脱胎漆器、
木画、
木雕、
纸伞、
贝雕等特产或名产。
福州软木画、
寿山石雕、
脱胎漆器、
平潭贝雕,其中寿山石雕、脱胎漆器、
软木画被誉为“
榕城三绝”。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
对外交流
对台交流
福州市是大陆距
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对台交流,福州有先天优势——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福州去台人员达3万人,到2012年台湾地区有27个福州同乡会、60多万福州乡亲;在福州居住的台湾省籍同胞有1300多人,台属12万人。
福州市是对台交流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出台了诸多两岸交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福州相继被确定为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口岸、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胞落地办证口岸、两岸客运包机直航城市、海上货运直航城市和两岸水陆路邮件唯一总包封发局。
福州市与台湾水相连、地相望、语相通、习相近,民间交往源远流长,历来关系十分密切。每年,福州与台湾都会举行一系列文教交流活动。目前已形成品牌的,包括“两马同春闹元宵”、“海峡两岸合唱节”、“福清石竹山梦文化节”、“闽王王审知文化系列活动”、“榕台青年夏(冬)令营”、“两岸城市青少年创意族谱展”、“船政文化”等活动。
福州新区深化对台交流,创新对台举措。位于琅岐的闽江马尾对台综合客运码头项目建成,“两马”新航线于2019年5月17日开通,新“两马”航线的航程时间可缩短至45分钟。2019全年经福州口岸赴台旅游3.5万人次,下降3.96%。福州与台湾水相连、地相望、语相通、习相近,民间交往源远流长,历来关系十分密切。
侨胞
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
侨乡。祖籍福州的海外华侨、华人多达300余万人,分布于五大洲的102个国家和地区。福州地区的归侨、侨眷人数多达200万,港澳有福州乡亲近30万。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几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迹。不仅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在
发展中国家如印尼、
马来西亚等国有为数众多的福州乡亲,而且在一些落后国家、小而偏僻的地区如
巴巴多斯、
马绍尔群岛、
安提瓜和巴布达、
塞拉利昂等也有福州人的足迹。
友好城市
著名人物
福州市是产生进士(4100多人)、状元(31人)和“两院”院士(67人)最多的地区之一。宋、明、清3个朝代,福州籍进士达3632人,其中状元7人。福州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从清朝到民国先后13任海军总长、次长、总司令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国家对近现代中国杰出专家学者所作的统计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学部委员、院士47人,均列中国各地区的前茅。截至2010年11月,福建籍及在福建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达133人(其中严恺、闵桂荣为两院院士),居全国第三位。
荣誉称号
福州市曾获“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城乡绿化先进集体”等称号,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连续四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荣膺“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曾获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
2023年,福州市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名单。
2024年8月,福州的“深蓝智链——基于AI和数据驱动的连江深远海养殖之路”案例入围2024年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