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地区(
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区)把当地方言自称为“平话”,字面意思是“平常说的话”。语言学上把它叫做
闽东语或闽东方言,是
闽语的一个支系,属于汉语族,通行于闽东以及浙江东南部部分县域。
基本介绍
平话是福建省
闽东地区人们对自己方言的称呼,包括
福安话、
福州话、
蛮讲,属于
闽方言的闽东
次方言。 平话意指话平、易懂,本意与白话一样。(详细内容见
福州话词条)
闽东方言通行于
福建省东部沿海以及
浙江东南部部分县域的一种汉语闽方言。使用该方言的人主要在
福建东部的福州地区(含
台湾的
马祖列岛)和
宁德地区,使用者将该语言称为平话,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近年来,
美国使用
福州话的闽东移民亦不断增加,致使纽约曼克顿唐人街东百老汇一带(纽约有三个唐人街,分别在曼克顿、布鲁克林
第八大道及
皇后区,法拉盛)已通用
福州话。总使用者人数估计超过一千万。人们通常将
福州话看做是闽东方言的代表语言。
基本信息
福州话又称平话(区别于“广西平话”,两者没有任何关系),雅称
晋安语。
总使用人数: 超过一千万
平话字:“平话”
平话字:“福州话”
→福州话
福州话属于汉语的
闽语分支,闽东语南片,是闽东次方言的代表,整个闽东地区代表性方言。闽语是
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就已定型,福州话在福建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本地人把福州话称为平话,意思是“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 晋安语的由来,是西晋时期因
中原人为了避难入到
闽江中、下游所带来的语言,还可以叫它“
晋安语”, 因当时所称福州“
晋安郡”。
虽然福州话被定义为一种方言,但从语言学的定义来看,福州话同汉语标准语差别迥异,甚至无法被说闽语其他分支的人所理解。
通行区域
福州市
福州话主要通行于中国福建省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福州、闽侯、
长乐、连江、永泰、
闽清、罗源、
福清、平潭、
屏南和古田,海外福州华侨组织称福州十邑同乡会。 覆盖面占福建省面积五分之一。
福州闽剧院
中国台湾省的“连江县”(马祖)也使用福州话。今宁德地区所辖的部分县市(寿宁、柘荣、霞浦、
福鼎)能听懂。至于闽北地区如尤溪、建瓯、沙县、顺昌、将乐等,则以福州话为第二方言,从
闽东方言区出去的华侨更是把福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福州向海外移民,福州话也扩散到了东南亚和美国的华人社区中,成为在海外影响力颇大的汉语之一。
来源发展
福州方言是多来源的。
上古汉语和
中古汉语明显地留存于福州话中,其主要原因由汉代、晋代、唐代大规模移民,也有古齐语、古晋语的残留(如福州方言中有现代晋语中的切脚词),这些来源逐渐融合形成了现今的福州方言。近300年来,福州话在语音的声
韵母、音变规律、字音的变读方面和词汇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是极其缓慢的。
特色
从音类来说,古时同一个音类的字
福州市
在福州话中常有多种读法,这些不同读法往往反映不同时代的语音特点。从字音来说,一个字有几种读法现象在福州方言中是常见的,其中有的属于文白读,有的是因为在不同时代构词分别读为不同层次的音,有的是为区别字义而变读。从语言结构来说,由于语音系统自身条件及词汇语法的制约,福州话的语音包含着一系列的语流音变,包括变声、变韵、变调、轻声等。日本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受中国唐宋影响,而唐宋和东洋交流的过程中的通道便是福建(福建人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现日语里的词汇有许多都和福州话相近,放慢语速以逐词交流日语和福州话还是有共同之处,和闽南话的差异是同样道理,不过福州话和闽南话同是闽语,同源和语法一样,日语则有自己的发展。
历史
福州地区远古时代,古闽人就在
闽江沿岸生活劳作,创造原始文化。在战国后期,越国为楚国所灭,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和繇遂带领部分越古臣民迁徙至福建,并很快与古闽人融合形成新的部族——
闽越族,后一度形成南方最强大的
闽越国。公元前110年闽越起兵反汉,汉武帝平息叛乱后,以闽越人民风彪悍且闽越之地山势险阻为由,将大部分闽越人迁徙至江淮一带。后来,部分逃避迁徙的闽越遗民在故地重建家园,汉朝在此设立冶县(属会稽南部都尉)。
福州十邑
西汉时期,中原地区汉人第一次南迁入闽,并与闽越人逐渐融合,中原方言首次进入福州。[1]
两晋时期战乱频繁,
衣冠南渡,中原地区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入闽,中州古汉语也随之传播到福州地区(现代福州话仍保留许多中州古汉语痕迹),汉人与闽越人进一步融合,闽越族的名称逐渐淡出史书,汉人成为福州地区主要居民,中原方言再次渗透融合进当地方言。
唐初,中州陈元光父子入闽。唐末战乱频繁,中原地区汉人第三次入闽,河南光州固始人
王审知建立闽国,建都福州
长乐,进一步促进
中原方言与当地方言的融合。而福州话大致形成于唐朝,经过500多年,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的福州话逐渐固定下来。
历经数次中原地区汉人入闽,带来不同历史层次的中原汉语,所以福州话中留有上古、中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许多痕迹(如福州话保存了大量古齐语的痕迹),福州话事实上是中原古汉语的流承。1842年福州被开放为
通商口岸,福州话也引入了不少英语词汇(如福州话“硬币”叫“硼囝”peing iang,即英语“便士”的音译)。
现状
在清朝末年以前,福州地区基本属于单语社会。
辛亥革命之后在福州大力推行国语(普通话),政府不鼓励市民在公共场合、媒体,尤其是校园中使用福州话。
几十年来国语运动导致福州话正在加速地步入
濒危语言的行列,尤其在福州市区,由于学校长期使用普通话教学;甚至使用体罚的方式禁止学生在学校说福州话;和不少家长认为说福州话对孩子成长有负面影响,加之外来人口涌入,越来越多的福州年轻人无法使用
母语交流。2004年,东南快报记者对福州市区的20名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其中9人不会说福州话,占将近半数;受访者的学生中,没有一人会哼唱福州话童谣。近年来,政府和民间人士逐渐开始致力保护福州话。2008年3月16日,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开设福州话节目《
攀讲》栏目,此后数年,该栏目获得众多福州市民的喜爱。
在马祖,福州话也面临同样的式微困境。台湾当局于2000年颁布《
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平等保障法》,保护福州话在公共场合的使用,并在马祖校园里实施当地乡土语言教育。在福州,福州电视台开播了福州话节目《
攀讲》,
福州人民广播电台《
左海之声》频率FM90.1于2010年10月开播,这是全国第一个24小时以福州方言为主,专门对马祖播音的广播频率,其中,《福州话、齐来讲》播音员有与听众互动,教学福州话。以上那些都对保护福州话起着积极作用。但闽东一带不以福州话为方言的地区,方言接近福州话,许多共同之处。
闽东方言分类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闽东
方言根据音韵和词汇的不同,再被分做3种子方言,3者间交流有一定的困难。
这三个方言是:
1.
福州话,主要通行于
闽江流域中下游(包括其支流
大樟溪和
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带,涵盖11个县市,分别是
福州、
闽侯、
永泰、
闽清、
长乐、
罗源、
连江、
福清、
平潭、
屏南和
古田。
2.
福宁话,也有人称之为宁德话,主要通行于闽东北部的交溪和
霍童溪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涵盖7个县市,分别是霞浦、宁德、福安、
福鼎、寿宁、周宁、
柘荣。其中宁德的
福宁话已经表现出逐渐向福州话靠近的迹象。
书写系统
汉字
大部分的福州话词汇都来自于古汉语,因此都可以用汉字写出。许多用福州话撰写的作品也都是用汉字书写的,譬如《闽都别记》(
平话字:Mìng-dŭ-biék-gé)以及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在福州发行的汉字版本的《
圣经》。但是汉字作为福州话的书写系统,有许多缺点。
首先,福州话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汉语词汇,这些词是无法用常用的汉字写出的。譬如否定词“mâ̤”,就没有一个通用的写法,其用法及发音相当于闽南语的“bē/bōe”(通常写作袂、𣍐),可能是用源字。有的人把它写作同音字“卖”,但是“卖”的意思和它却毫无关联。有人以“袂”借音书写,也有人创造由“勿”和“会”组成的“𣍐”,但是“𣍐”却没有被大多数字体所收录。
其次,由于缺乏乡土教育,几乎所有福州话的使用者都处于福州话文盲的状态。他们认为方言无法用汉字写出,而只有普通话才能用汉字写出。因此当他们书写福州话时,往往通过普通话的近似发音来错用汉字。比如,“会使(â̤ sāi)”一词(意思是“可以”)通常被写作“阿塞”。
平话字
平话字(Bàng-uâ-cê),也称作“福州话罗马字”(Hók-ciŭ-uâ Lò̤-mā-cê),是19世纪早期来福州的
英美传教士根据福州话韵书《
戚林八音》设计出的一种
罗马化文字,英文也称作“Foochow Romanized”。平话字从最初的方案到标准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于19世纪下半叶定型。
在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平话字一度兴盛于福州话通行区的教会内,《
圣经》、《赞美诗集》以及大量的传教作品都使用了平话字。一些教会学校将平话字学习列入课程当中,比如福州陶淑女中和格致书院。在当时,福州本地百姓会说官话会写汉字的人很少,而相对易学的平话字便成为了信徒书写
母语的首选。
和
闽南语白话字不同,平话字从未走出教会的圈子步入民间,而且即便是教会的人,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平话字。随着近一个世纪来的
国语运动的发展,如今,平话字已然为人所遗忘。
历史
随着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福州作为最早一批开放的
通商口岸成为了欧美传教士纷至沓来之所。但在当时的福州,百姓既不会汉字,也不会官话,为了在这里高效地传教,研究并掌握本地的语言便成了这些传教士的当务之急。平话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文献可考的最初设计者是
耶鲁大学的毕业生、美以美会来到东亚的第一批传教士之一的怀德牧师,他在1847年9月7日到达福州。他引入了一套被称之为“William Jones音标”的记音系统来记录福州话的读音。这套记音系统全部采用
拉丁字母,特殊的
元音音素通过在拉丁元音字母上方添加特殊符号表示,例如,用à表示[ɛ]、ë表示[ø]、ö表示[ɔ]、ü表示[y],等等。这套记音系统已经具备了罗马文字的雏形。但由于特殊记号都被标记在字母的上方,所以这种记音方案无法标示字的
声调。后继的传教士和学者——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麦利和、美国公理会传教士
摩嘉立(在福州生活了半个世纪)、E. H. Parker(英国外交官)等诸人又不断地简化、规范并丰富琼斯音标。为了使这套方案能真正充当文字使用,
圣公会传教士
爱尔兰人
史荦伯做了一项重要的调整:将所有的特殊符号统一成两点并置换到元音字母下方,另根据福州话的调值为七个声调分别设计了声调符号,标记于每个字主元音字母的上方。这样,平话字就完全脱离了琼斯音标的胎盘,作为一款正式的罗马文字问世了。
语言特点
名词有“番”字灌头,说明这个事物是外来的,这是平话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构词前缀。
有“番豆”(
玉米),就肯定之前先要有“豆”这种农作物。
有“番柿”,就肯定要先有本地的“柿”。
也有“番檨”, 指 芒果,因为芒果也是外来。
同理,“番薯”是历史上福州人
陈振龙从
南洋带回来的作物,因此也被灌了“番”字头。反过来思考,既然有用“番”字加到“薯”字之前,那么比“
番薯”早,肯定还有一种本地作物叫“薯”。一想,原来就是平话中的“θø”!就是“薯”!我特别喜欢吃“薯”做的菜,特别是做成末状的,像粥一样。
查字典,得知“薯”的正式名称为“薯蓣”,“山药”的这个土名好像被使用得更广。此外还有用作中药的“淮山”也是“薯”的兄弟,不过阿爹讲淮山的叶子是互生的。
类似,由“番囝果”可推出,本地的另外一农作物“果”。
书籍
闽剧剧本、《闽都别记》、《
戚林八音》、《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
《福州方言熟语歌谣》《福州方言词典》 《福州方言研究》
《闽语新探索》 《福州方言志》 《福州熟语 》《福州方言音韵词典》《闽腔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