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燕又称太平燕,是福建省
福州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
闽菜系-
福州菜,肉燕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简介
在
福州僻街小巷,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之声,循声而去,就可寻及
燕皮店。不过,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打制燕皮,猪肉必选后腿的
精肉,配以上好的
蕃薯粉,
肉粉配比恰到好处;通过精细复杂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纸,其色似玉,口感软嫩,韧而有劲。
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
番薯粉(淀粉)等辅料精制而成,形似纸状,洁白光滑细润,散发出肉香,非常爽口。
历史
相传,早在明朝
嘉靖年间,福建
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区,吃多了山珍便觉流于平淡。于是,
他家厨师取猪腿的
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掺上适量的蕃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包上肉馅,做成
扁食,煮熟
配汤吃。
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滑嫩清脆,
淳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因
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说。
“肉燕”是
浦城著名的传统食品,细而不腻,柔而脆嫩,味鲜适口,宛若
燕窝,兼有荤素风味,是本县婚丧喜庆笼席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
相传南宋
真德秀囚
浦城扫基时设宴,随行厨师林阿荣(福州人)吩咐临时厨师徐小春(其
表兄,富岭东湖人)捣
鱼丸,误听为捣
肉丸,剔精肉捣酱和粉,且压平,薄如
面皮,切丝余熟,色质晶莹,食如燕窝。此后
浦城、福州两地相传仿制,称为肉燕、
燕皮。福州、
闽清生产的燕皮挂牌“浦城上白燕皮”或“清水肉燕皮”,省外出产的则称“福建燕皮”。
浦城燕皮料精工细,剔取新鲜精瘦肉,用
木锤捣成肉泥,撒上薯粉合成硬坯,用圆木棍反复压碾成薄片,其薄如纸,然后折叠裁切晾干,切成丝状称为“燕丝”,切成片状则称为“燕皮”。
质量最佳的燕皮,每斤约有120~130张,每张如豆腐块大小,色白皮薄,完整无碎,不带粉面,次等的约100张燕皮(或燕丝)包以肉馅,名“燕扁食”,燕丝包以馅心,则名“燕丸”。
做法
原料配方
精肉50克,淀粉50克,
糯米4千克,植物灰碱0.5千克
制作
1.选料:选用猪后腿精肉,要现宰现用,力求新鲜。
2.剔肉:原料肉须剔净筋膜、碎骨等,然后将精肉块软硬搭配分组(习惯上称为坯),每坯重750~1000克。
3.捶肉:将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复捶打,并加入适量
糯米糊、
植物碱以增强粘性,捶打时用力要均匀有节奏,肉坯要反复翻转,边捶打边挑除细小筋膜、直至肉坯打成胶状肉泥。
4.制燕:将胶状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匀地撒上薯粉,轻轻拍打压延,直至成型,称为鲜燕。
5.晾干:将鲜燕切成宽16厘米的长条叠卷,悬挂于通风处晾干,即成干
燕皮。
产品特点:厚薄均匀,破损少,表面无明显皱纹,富有营养,每千克干
肉燕皮可切成八厘米见方的片约600张。
肉燕做法
是将鲜
鱼肉、
猪腿肉,一起剁为肉泥,
虾干、
荸荠剁成末状,加适量
骨汤、蛋液、味精、
绍酒、
虾油(或精盐),
用筷子拌匀为馅。每张干
肉燕皮用水浸湿放入馅一份。然后把
燕皮中间捏紧,使边缘自然弯曲成长春花形,故名“小长春”(这是简化的包法),传统肉燕的包法是在每张干肉燕皮一角放上馅,用筷子卷起至将近
对角线位置,再将对角线上的两个角捏紧,包好后的肉燕形似金元宝;摆在
笼屉中用旺火蒸5分钟取出,加入沸水锅中,用旺火煮沸,
捞起放在
汤碗里,撒上芹菜末。骨汤下锅烧沸,加入适量虾油(或精盐),绍酒、味精搅匀,倒在“小长春”上,随后洒上
麻油即成。
燕丸做法
用料与肉燕相似。将
猪肉、鱼剁为肉泥,加上味精、绍酒、
骨汤、芹菜末(或葱末)、
虾油(或精盐)、淀粉,用筷子拌匀。另将干
肉燕皮切成丝条状,把肉泥捏成球形,置燕丝中滚动,用手捏紧,使燕丝均匀掺入肉
泥球中,再摆在笼屉中,用旺火煮熟,即成燕丸。将燕丸放在汤碗中,撒上芹菜末等,将骨汤下锅烧沸,调味后冲入燕丸中,洒上麻油即成。
燕丝做法
制作肉燕用的
肉燕皮是
福州著名的传统食品,已有数百年历史。
将干肉燕皮切成丝,放入沸水中煮熟,捞起放在汤碗中,撒上葱末。将骨汤下锅烧沸,加味精、
虾油(或精盐)等适量调味品后,冲入燕丝中,洒上麻油即成。
区别
肉燕和
馄饨的造型差不多,不过肉燕的皮是鲜肉经过
木槌打制而成的。
菜品特色
肉燕乍一看是皮包肉,实际它的皮大有讲究,是精选猪
瘦肉,用木棒一锤锤“揍”成肉茸后,放入上等
甘薯粉搅拌均匀精制而成,形似纸状,洁白光滑细润,散发出肉香,食时颇有
燕窝风味,非常爽口,故被誉为肉燕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