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台儿庄
1986年杨光远、翟俊杰执导的电影
《血战台儿庄》是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电影,由杨光远翟俊杰执导,邵宏来、初国梁、江化霖赵恒多翟俊杰等出演,于1986年上映。
剧情简介
日军攻克滕县,又全力向徐州进犯。李宗仁决定扼守要塞台儿庄,在这里与日军展开大规模决战。他迅速向孙连仲、张自忠、汤恩伯几个集团军下达了命令,并做了周密部署。经过与日寇空军、坦克部队几个回合的拼杀,孙连仲部伤亡惨重,三十一师池峰城部张静波营长又因负伤临阵脱逃。池峰城激愤之中决定破釜沉舟,决一死战。他炸掉唯一的退路——运河浮桥,忍痛处决了张静波。屡遭挫折的日军改变部署,遂占领了台儿庄四分之三。但抄后路的汤恩伯却依然按兵不动,李宗仁以军法严令汤立刻出兵,汤恩伯不得不率部队从侧后向日军进攻。同时,台儿庄一线中国守军全线反击,日军矶谷师团陷入重围。中国军队乘胜进击,全歼日军于台儿庄外。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向国民军事委员会发出电报,台儿庄大战告捷。
演职员表
演员表
参考资料:
职员表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创作缘起
1965年,在欢迎李宗仁回陆的宴会上,周恩来总理向导演成荫说起可以把李宗仁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取得台儿庄大捷的事拍成电影。成荫始终牢记周恩来总理的嘱托,但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拍摄“台儿庄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阁。1982年,成荫对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陈敦德说起了这件事。因为李宗仁属于国民党桂系,所以成荫希望广西电影制片厂后能配合他拍摄“台儿庄大捷”这部电影。可是,成荫不久突然辞世,遗愿未能实现。
剧本创作
1984年,导演杨光远看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军利、费林军写的剧本《血战台儿庄》,那个剧本讲述张自忠将军的个人命运,把张将军安排牺牲于台儿庄战役,与史不符,所以被八一厂冷处理。杨光远却认为这个题材有开掘的价值。1985年3月,他将剧本推荐给陈敦德。当时,已就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的陈敦德决心完成成荫的遗愿,并取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领导及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拿到《血战台儿庄》的剧本后,他与杨光远在剧本修改走向甚至影片风格追求方面达成共识。于是,广西厂从八一厂引进剧本,借杨光远为导演。根据成荫生前所述的周恩来总理的嘱托,结合改革开放形势及广西的情况,陈敦德希望剧本能改为以李宗仁将军指挥台儿庄战役为主线。1985年6月29日,陈敦德、杨光远和编剧田军利、费林军取得一致意见,对剧本动“大手术”,把以张自忠个人命运为主线的戏剧性结构改为开放性结构,以纪实性、文献性故事片样式,按战局发展的线索结构全片,不追求情节的起伏,而是以大笔触真实地、朴实地表现历史。在经过多方研讨,《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剧本经过十七次修改后终于定稿。
各方支持
该片剧本在创作阶段得到了时任国家电影局局长的石方禹和总编室主任邹士明等人的支持,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和当年参战的郑洞国、郑庭笈、覃异之等将军的协助,李宗仁原秘书程思远先生也出任顾问。此后,在一年多的摄制工作中,没有拍过战争片的广西电影制片厂得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支持。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萧穆厂长不但派出杨光远执导,还同意杨导带去八一厂各方面的主创人员。同时,拍摄工作得到了台儿庄当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时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的迟浩田将军派部队参加拍摄。影片的文化部顾问、曾以新闻记者身份亲历“台儿庄大捷”的荷兰籍新闻纪录片电影导演伊文思,也提供了当年战场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作为参考文献,《血战台儿庄》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许多动人的场景都取材于这部纪录片的真实镜头。
演员选择
根据影片的总体艺术构思,导演翟俊杰确定了选演员的六条原则。
1、影片中出现的真实历史人物必须按照其本人照片去对照演员,要求形神兼备,还得会演戏。
2、由片中人物多为军人,所以尽量从部队文艺团体中选演员或挑选具有军人气质的演员。
3、片中的主要人物是中日双方的高级将领,考虑到观众的欣赏习惯,要选择生活阅历较深的中老年演员扮演,演员年龄可以比角色的年龄适当大一些。
4、尽量物色在银幕上较少露面然而又有相当艺术功力的演员,给观众以新鲜感。
5、该片中其他角色或“知名度”不高的历史人物,所选演员应是“生活型”和让人一眼看到就感觉“这就是”的类型。在符合角色身份、性格前提下,高矮、胖瘦、丑俊各有区别,以达到人各有貌。
6、影片中各种类型的小角色则请一些艺述造诣较高的演员扮演,以达到“众星托月”之势。同时也启用非职业演员。对于扮演中国守军和日军士兵的群众演员,凡是在前景出现的,前者在拍摄地附近的矿工和农民中去物色,因为当年台儿庄之战中的中国军队多为庄稼汉出身的西北军;后者,尽量挑选形似日本人的。
角色塑造
为了使演员尽快接近角色,当演员初到摄制组时,导演让他们平时一律穿上戏用军装,练习国民党军队中特有的立正、行走、敬礼等军人姿态,还要求他们尽量晒太阳,以从中寻找战时军人的感觉。导演发现扮演李宗仁的邵宏来由于个人经历原因,会下意识地显出刚气不足的气质,他们便有意在日常生活的谈话中对邵宏来表现出格外的“客气”,当众称他“李长官”,让他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战区司令长官的味道。继而,演员之间在生活中也互称角色称谓,以形成一种导演所追求的生活化的“纪实性”表演风格。导演还明确要求演员不要纠结于所谓“体验”与“体现”、“外在”和“内在”的概念。对于正面角色,导演提出不必着意美化,对于反派也不必有意丑化,特别日军将领,绝不能搞成“八格牙鲁”式的脸谱化。
为增强纪实性,对于日军将领中对白较多者,导演一律要求他们硬把日语对话记下来,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的自我感觉,同时也便于后期配音时对准口型。
外景拍摄
为了以气势感染观众,把战争场面拍得更真实,剧组选择了业已搬迁一空的村庄王沟作为拍摄台儿庄内战斗的场地。这样可以根据需要放开手脚去制造实战效果。他们还在村子里选择了一间瓦房加工为关帝庙,作为池峰城的指挥部。化妆组准备了各种“伤疤”供演员使用,服装组针对枪伤、烧伤、炸伤、刀伤等不同需要进行处理,如用炸药先炸坏服装再给演员穿上。
促进两岸沟通
1986年4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影片引起台湾方面注意。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人,要求提供一盘拷贝给当时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观看。在得到了中共中央批示同意后,广西电影制片厂复制了一盘录影带,通过新华社送给谢忠侯。观看完该片后,蒋经国察觉到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认为台湾方面也应相应作出调整。不久后,蒋经国决定同意开放国军老兵回大陆探亲。
影片评价
该片的引人注目,不仅仅在于取材新颖,更由于它在艺术风格上的把握。它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具有一股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尤其可贵的是,人们透过影片能进一层感受到创作者在艺术风格上把握这一作品时,达到了一种举重若轻、疏密从容的境地。正是这种艺术上的把握和境地,才使人对这样一部纪实性和写意性兼备的军事题材影片,产生了多重的、丰富的审美感受。从影片的总体构思和艺术风格来看,它的基本进程、人物设置、矛盾展现等,是围绕着真实的历史事件来铺陈的。众多场景追求一种历史的纪实感和凝重感。但它又并不单纯追求那种直观上的逼真和外貌上的相似,而是透过纪实性的风格达到写意的审美境界。(原中国电影艺术委员会委员王云缦评)
大众评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00:50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