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运甫(1933年5月—2017年12月13日),1933年生于江苏
南通。1949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4年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曾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壁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
个人简介
袁运甫,1933年出生于
江苏省南通市。1949——1952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33年初——1954年9月在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并毕业。1956年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即在学院任教。历任特艺系、装饰艺术系系主任,装饰艺术研究所所长。学院合并
清华大学后,继续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至今。曾任第九届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
壁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
袁运甫壁画作品:“北京太庙国家礼器《中华和钟》、
人民大会堂壁画《
千里江山图》、全国政协壁画《晨曦》、香港厅《荷塘香远》、山东厅壁画《
泰山》、中国驻
香港特派专员公署大楼壁画《祖国大地》、最高法院大楼壁画《高山仰止》、
最高检察院壁画《江山胜揽》、
中华世纪坛大厅壁画《中华千秋颂》与环境设计、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巴山蜀水》《
万里长城》、
北京建国饭店壁画《长江万里图》、四川
邓小平纪念馆壁画《峰》等。
袁运甫出版了四本论文集。六十年代由天津美术出版社的《怎样画水粉画》。1987年由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装饰绘画散论》。1995年由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袁运甫悟艺集》。2001年
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有容乃大》。此外,袁先生还出版了《袁运甫画集》《袁运甫线描》《袁运甫彩墨画》《向世界博物馆推荐丛书——袁运甫》等各种画册画集。主编了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四十年来的《艺术设计》《中国当代装饰艺术》《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部分卷目)等重要的学术著作。
艺术履历
《祖国大地》
中央办公厅和
毛主席纪念堂的有关领导找到袁运甫,安排他为
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复制大型艺术挂毯《祖国大地》。73岁的袁运甫没有任何犹豫,一口答应了下来。在袁运甫的心中,这是一项很
光荣也很
神圣的任务。
袁运甫第一次接受这项任务是在30年前,当时有关方面安排他和
刘秉江等人为即将动工修建的毛主席纪念堂创作一件大型艺术作品,创作地点设在
北京王府井北大街的考古研究所。袁运甫有自己的创作习惯,他每次都是先在家中把艺术构思画成小稿,然后带到办公室去放大,那段时间他们前前后后创作设计了很多题材,经过筛选上报,准备取意
毛主席诗词《咏梅》进行创作,但这个方案最终未被采纳,后来是按照毛泽东诗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进行艺术构思,寓意毛主席与大地同在,永垂不朽。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创作,袁运甫等人终于完成了送审稿,为把毛泽东坐像衬托得雄伟高大,他们采用了民族传统的画法:大山小画,以小见大,江河、树木和远方群山都用朦胧的画法来处理,使画面显得更加深远,把人们带入辽阔深远的意境。
在此期间,他们根据毛主席纪念堂美术组和中央有关领导的意见,多次对作品进行严谨细致的修改,最终完成了高6米、宽2米的油画作品《
祖国大地》。这件巨幅油画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政治上说,都堪称精品,画面上是东方欲晓的神州大地,近处山峦起伏,飞泉流泻,长江黄河千回百转,归向大海,远处雪山沧海,依稀可见。整个画面大气磅礴、基调明快,使人心潮澎湃,胸襟开阔。
这幅画由
山东烟台绒绣厂负责绣制绒绣画,袁运甫对女工的创作进行具体的艺术指导。
1977年毛主席逝世一周年前夕,毛主席纪念堂落成,这件羊毛挂毯就布置在巨大的毛泽东坐像背后。远远望去,
毛泽东就像端坐在这群山之巅、大地怀中,好似在巡视祖国大地的途中小憩。这幅艺术珍品从此深深留在了无数人的记忆之中,也成为毛主席纪念堂里最珍贵的艺术品。
30年过去了,作品的颜色开始有些变化,毛主席纪念堂要求他对这幅作品进行复制。袁先生原本以为这件事并不复杂,但接手以后,才知道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原来的画稿找不到了,需要重新进行创作复制。原来的创作集体早已不存在了,创作任务落在了他一个人头上。他推掉了其他的一切应酬和活动,全力以赴地投入创作。历时数月,一幅同原稿一模一样的油画作品摆在了有关方面眼前。顺利通过审查后,他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对绣制单位进行考察。经过全面论证衡量,他和有关单位一起确定了由清华大学纤维研究所负责进行编织。
袁运甫说:“
清华大学纤维研究所把最新的纳米技术应用到创作中,使作品在色彩上更生动,质量上不变质、不变色、更长久。”袁先生对这件作品的创作格外用心,经常到所里进行创作指导,在质量上把关。
不久,这件新的艺术
挂毯就会布置到毛主席纪念堂,而原来的那件作品将作为珍贵文物被永久收藏。
《江山胜揽》
《江山胜揽》(丙烯油彩3.3cm×11cm袁运甫 袁加)以山水长卷画的表现形式,展开了人类社会文明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的美好图卷。作品在群峰长河的环抱中,描绘了从西北的祁连山、昆仑山、西南的花山、东北的长白山、东南的武夷山直至大海的广饶的中华大地。祖国的名山大川和华夏祖先在群峰峭壁上留下的岩画,向人们展示了壮美的自然景观。
《晨曦》(丙烯油彩3.3cm×10cm袁运甫 袁加)以祖国锦绣山河为主题,表现了我泱泱大国辽阔的疆域、绮丽的风光和美轮美奂的天然奇景。画面自左至右依次描绘了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山脉、太行山脉、横断山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及五岳和宝岛。在群山之中,黄河、长江蜿蜒飘渺、奔流东去,巍巍长城逝入云霞。在画面的远方,是浩瀚的大海。
由袁运甫先生和青年艺术家袁加先生共同创作的三幅巨型作品同时问世。其中《江山胜揽》(3.3米高,11米宽)悬挂于人民大会堂,《晨曦》(3.3米高,10米宽)悬挂于全国政协大楼前厅。这两幅作品均以祖国山河为创作主题,描绘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千里冰封、万壑叠翠的壮美景观。袁运甫先生指出:“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我们的文化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要从伟大的中华历史文明中成长起来,形成具有现代精神的审美价值观。这是我们国家60年来走向强盛和进步的软实力”。袁加先生在介绍此次创作过程时特别说到:“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发展史中的主线。我们在这次创作中将山水长卷画的创作精神,辅以现代视觉审美的表达,进而形成中西艺术取长补短积极融合的形式语言,展现现代中国博大、开放的文化风貌,是这次创作实践中最有益的尝试”。
袁氏父子还为文化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完成了油画作品《中国载人航天技术》(2.2米高,3.9米宽)。作品表现了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所走过的艰辛路程和创造的辉煌成就。它寄予了中国人对奇妙太空的无尽梦想。
袁运甫和袁加先生近些年来为国家创作了大量标志性艺术作品,如:2008年奥运会的奥运村大门景观工程;毛主席纪念堂、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中华世纪坛巨型主题壁画;“中华和钟”创制工程等。新近完成的这三幅作品,是他们为共和国60华诞献上的美好祝福。
艺术贡献
公共艺术
作为当代公共艺术的奠基者,袁运甫数十年来坚持在这一领域进行不懈探索。他认为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是公共艺术工作者服务于社会的主要方式。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公共艺术已经作为一门新学科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袁运甫说,对城市的建设和改造,要有长远的、整体的规划,不能搞成千篇一律,让人走遍全国却感觉在同一座城市里旅行;更不能不考虑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一味地标新立异。袁运甫先后为首都国际机场创作壁画《
巴山蜀水》,为北京建国门地铁站创作壁画《
中国天文史》,为世界公园门口创作彩色花岗岩拼镶浮雕壁画《世界之门》,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创作锻铜贴金箔的壁画浮雕《泰山揽胜》,为中华世纪坛大厅创作的花岗岩拼镶浮雕壁画《中华千秋颂》,为全国政协创作花岗岩浮雕壁画《
高山流水》。这些作品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符号,成为人们美好的记忆。
大美术观念
袁运甫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艺术见解和主张,也经常为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奔走呼吁。他说艺术家的责任感要求他必须这么做,否则,内心就无法安宁。
对于当代艺术教育,袁运甫有自己的独到主张,他认为美术教育必须建立大美术观念,让学生全面学习提高综合艺术素养,现在的艺术教育过细的划分,使学生的艺术视野和知识结构受到很大局限,使每个人只能走一条狭窄的路。对于十分盛行的老师带弟子的做法,袁运甫也不苟同。他认为艺术不能搞成作坊式的,如果学生只能摹仿师傅,必然造成艺术狭隘。袁运甫曾大胆提出“自助式教育”,体现在教学上应该实行学分制,增设选修课程,这在艺术院校过去是没有的。其次,实行工作室制,一些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一起组成工作室,学生可以自由选修。这样既保持了每个人的特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不是按照模式化去培养和塑造学生。
袁运甫还多次呼吁,尽快建立国家艺术博物馆,集中展示我国的珍贵艺术品,这是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必然要求。
感激师长
先生轶事
回顾自己的前半生,袁运甫很动情地说:“我17岁考入杭州国立艺专,从那里走上艺术道路,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与诸位艺术前辈的悉心栽培是分不开的,是他们把我引入艺术的殿堂,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正是仰赖这些可敬的前辈师友对我的培养。对于他们,我一生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袁运甫说,前辈艺术家十分令人敬重,他们当时的创作环境比今天的我们要艰难得多,甚至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对民族和祖国的忠诚,对艺术的不懈求索以及他们对精神世界的坚守都值得我们学习。袁运甫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时,曾经师从
黄宾虹等老一代艺术家。袁运甫回忆说,那时80多岁的黄宾虹住在葛岭,他的儿子
黄映宇和我是同学,经常带着我到他家中,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老先生。黄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先是神闲气定地打一套太极拳,那份从容淡泊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然后开始大声朗读自己新写成的诗词,一字一句读得抑扬顿挫、韵味悠长。
先生精神
对于自己的班主任
彦涵老师,袁运甫的记忆更为深刻,没有讲课任务的时候,彦涵总是早早起床到孤山画室去创作,他一进去就把门从里面锁上,开始忘我地创作,饿了就啃几口凉馒头,直到天黑才回家。袁运甫有时趴在窗子上偷看,被老师为了艺术而像苦行僧一样生活的精神所深深感染。后来有半个学期,学校安排外出创作,彦涵带上了袁运甫,两人吃住创作都在一起,使袁运甫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两人的师生情谊从那时一直持续。2005年,年近九旬的彦涵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艺术回顾展,袁运甫推辞了很多重要活动,和夫人早早赶来向老师祝贺,这份真情令彦涵动容。
粪筐画派
袁运甫与画家吴冠中也是交情深厚,“文革”时两人一起下放农村。即便是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在劳作之余,他们利用粪筐作画架,偷偷作画,后来被朋友们戏称为“粪筐画派”。上世纪70年代初,为完成北京饭店大型美术作品《长江万里图》,他们一起从上海、苏州、黄山、武汉、三峡、重庆,一直到浙江及胶东的许多渔村共同生活创作,这一宝贵的人生经历,让袁运甫至今想来还留恋不已。
艺术人生
水墨尝试
同许多艺术家纷纷到郊区创作居住不同,袁运甫选择了留在城区生活,他的家在北京东城一个小区的居民楼里,环境清雅幽静。为了便于创作,袁先生在自己居住的楼里又购置了一个单元房子,在里面布置了一间大画室,他和爱人钱月华每人一张画案,只要有时间,就到那里去画画。在中国画领域,他尝试从材料、色彩、表现内容、创作方式等多方面入手来改造、丰富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力,他创作的彩墨画曾先后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法国总统希拉克、英国首相布莱尔、加拿大总统克里蒂安等政界要人。由他主创的国画《万里长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受到普遍好评。
艺术伴侣
袁运甫和爱人钱月华是同学,两人从同窗之谊到心生爱慕,至今已经一起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他们在艺术创作上是知音,在生活上是伴侣。他们的两个儿子早已长大成人,自立门户。大儿子袁佐先是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又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考取研究生,赴美国学习深造并留在美国麻省美术学院从事美术教学,还带领20多位学生和美国的访问学者来中国实地学习研究东方文化。小儿子袁加也是从事艺术创作的,曾设计《哈雷彗星回归》邮票,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内的艺术设计和布置也是他的杰作,在为北京2008奥运会运动员村做环境设计。说到两个儿子,袁先生的脸上不由地流露出作为父亲的自豪和骄傲。有时,远在美国的小孙女和在北京的小孙子到他身边来过暑假,他教孩子画画,带孩子外出参加活动,在融融亲情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他人评价
一位画家艺术能自由地穿梭于国画、壁画、油画、水粉画、纤维艺术、书籍装帧艺术诸领域,变而通之,得心应手。他还涉猎刺绣、壁毯、
珐琅、石雕、木雕、漆艺、金工、陶瓷和玻璃等许多行业,并为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空间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袁运甫先生。
袁运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公共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在长达60年的艺术生涯中,袁先生涉猎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插图艺术、设计艺术和大量公共艺术创作活动。他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大家。
在绘画艺术领域,袁运甫先生的最大贡献有两点。一是他在西画创作中,通过对西方绘画艺术的研究和实践,将现代色彩学与中国古典、民间艺术主观色彩表现的传统相融合,创造出深具现代风格的中国色彩审美品格的作品。二是袁运甫先生对中国水墨画艺术的创新贡献。从上世纪60年代起,袁先生在水墨画、彩墨画的创作中,着重在绘画体裁、创作方法、色与墨的交融等多个方面,对传统艺术的现代性转换、发展、创新,做出了极具价值的历史性贡献,推进了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进程。
在公共艺术创作上,袁先生堪称中国现代壁画复兴运动的开拓、引领者。早在1973年,他创作的《长江万里图》,再到1979年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巴山蜀水》的落成,袁先生的艺术创作,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艺术作品。自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至今,袁运甫先生作为一位艺术教育家,秉承厚德载物的人生理想,特别强调加强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形成了“大美术”的教育思想。
举办画展
2014年8月23日,袁运甫暨“清华美术学群”作品邀请展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展出。此次展览以我国当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袁运甫先生的艺术与他所参与的工艺美院、清华美院所触及的美术思想及历史事件为线索,首次向社会全面展示“清华美术学群”的学术面貌和学术主张。展览邀请了这一学群的65位老中青艺术家,通过百余件作品、相关文献及多种艺术风格的展示,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共和国艺术事业人文精神的萌生、发展、传承和演变,体现以袁运甫为代表的清华美院人对艺术、社会、人生的学术思考。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