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1922年3月26日—2011年2月19日),原名袁雪雰,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人,
越剧女演员,工青衣、闺门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被誉为“越剧新后”。
人物经历
1922年3月26日,袁雪芬出生于浙江绍兴嵊县普义乡杜山村(今属嵊州市甘霖镇桂山村),是家中第三个孩子,因为她降生时适逢漫天大雪,父亲便给她取名“雪雰”。1928年,进入私墪读书。1930年,被送到女子越剧科班“高升舞台”学戏,因年龄太小,三天后就被师傅送回家。
1933年7月,她正式进入四季春科班学戏,工青衣、闺门旦,兼学绍兴大班和徽班的武戏,师傅为绍兴文戏男班艺人鲍金龙。入科班初期,因为本名“雪雰”常被剧场写戏牌的人弄错,她改名为“雪芬”。满师后,一度与女子越剧早期旦角演员王杏花同台,唱腔、表演受到王的影响。
1936年春季,随“四季春”到绍兴、萧山、杭州等地,边学习边演出,初次挂头牌,在杭州老贸商场演出时,在剧目《百花台》中为
王杏花垫戏;9月,随“四季春”第一次到上海,在大老闸大戏院演出,与王杏花同台,日场演剧目《
文武香球》,夜场表演剧目《梁山伯》;11月4日,为高亭唱片公司灌制唱片,与钱妙花演唱了越剧《方玉娘哭塔》,此为女子越剧的第一张唱片。1937年春季,随“四季春”再次到上海演出,担任三肩花旦。“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逃难回家乡。
1938年2月1日,随“四季春”第三次到上海,与竺素娥、王杏花为首的“素凤舞台”及绍兴大班“同春舞台”合作演出于上海四马路小剧场、老闸大戏院、大来剧场,竺素娥领衔,袁雪芬为头肩旦,演出剧目有《宝莲灯》《
盘夫索夫》等。从7月开始,与小生演员马樟花搭档演出于大来剧场,对传统骨子戏《梁祝哀史》进行了初步去芜存菁,并在电台播唱越剧。11月10日,参与为上海时疫医院筹款而举行的女子越剧“七班会串”,与马樟花合作演出剧目《三堂会审》。
1939年2月13日,参加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与绍兴旅沪同乡会在黄金大戏院联合举行的女子越剧大会串义演,筹募捐款。1940年8月1日至8月2日,参加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在卡尔登大戏院举行的“劝募绍属平粜捐”女子越剧八班大会串;12月30日,其主演的改良越剧《恒娘》在上海大来剧场演出,该剧根据《聊斋志异》中同名小说改编。
1941年1月3日,参加中国救济妇孺总会募捐运动在上海新新电台举办的“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1月22日,参加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故乡灾款游艺大会,在上海更新舞台演出越剧《孟丽君》,扮演主人公孟丽君。7月29日,参加中国救济妇孺总会筹募捐款委员会主办的嵊新女子越剧团劝募大会,在黄金大戏院演出剧目《
恒娘》。
1942年3月7日,因病停演,回乡休养。10月,脱离科班,在大来剧场开始进行越剧改革,拿出自己百分之九十的薪水,聘请专职编剧、导演、舞美,成立剧务部主持演出活动,在越剧界首次建立正规编戏、排戏制度,并对舞美、服装等进行改革。10月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新编剧目《古庙冤魂》,此剧幕外戏尚用幕表,幕内戏则全部用完整的剧本。11月12日,根据陆游、唐琬故事改编的剧目《
断肠人》正式上演,在塑造主人公方雪影时,袁雪芬借鉴了葛利亚·嘉逊在影片《居里夫人》中的表演方式。从该剧开始,越剧开始完全实施剧目制。12月3日,其与张桂莲共同主演的剧目《
情天恨》上演,该剧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越剧改编演出的第一部莎士比亚作品。此外,她还在大来剧场排演了《长恨天》《就是他》《木兰从军》《明月重圆夜》等新编剧目。
1943年2月5日,其主演的根据京剧《临江驿》改编的越剧《人海航行》上演。2月22日,其主演的神话剧《雨夜惊梦》上演,该演出第一次在越剧舞台上使用聚光灯。11月1日,在大来剧场演出剧目《香妃》,其在剧中扮演宁死不屈的维吾尔族女子香妃。在演出该剧期间,她与琴师
周宝财合作创造了【尺调】唱腔。12月27日,与张桂莲、
陆锦花等人合演反串戏《西厢》,在剧中反串饰演张生。
1944年1月25日,演出剧目《木兰从军》。3月,在演出剧目《王昭君》后因肺病复发回乡养病。9月24日,与范瑞娟合作,以“雪声剧团”之名在九星大戏院登台,首演剧目为《雁南归》。11月6日,其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黑暗家庭》上演,该剧表现贤良女子受毒品摧残,最终对人生绝望的生命历程,呼唤民众远离毒品。11月27日,其主演的取材于柳如是与钱谦益故事的越剧《红粉金戈》上演。同年,还在九星大戏院演出了《林黛玉》《倩女传》等新编剧目。
1945年1月29日,与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演出剧目《梁祝哀史》,袁雪芬与编导一起对该剧目做了重新整理。自3月开始,携雪声剧团在明星大戏院演出,演出剧目有《绝代艳后》《卖花女》《新梁祝哀史》等。12月24日,在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而举行的全沪越剧大会串中,与
范瑞娟共演剧目《忠魂鹃血》。
1946年5月6日,由其主演的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
祥林嫂》在明星大戏院首演,在剧中饰演命运悲惨的祥林嫂,这是鲁迅作品首次搬上戏曲舞台。 9月15日,在明星大戏院与范瑞娟共同主演历史剧《
凄凉辽宫月》,在剧中扮演蒙受不白之冤的皇后萧观音,当晚,周恩来到场观看了演出。
1947年1月2日,袁雪芬由于肺病复发等多种原因,在梅龙镇餐厅与雪声剧团全体人员举行话别会。1月12日,在演完越剧《洛神》后,袁雪芬宣布辍演,雪声剧团暂告解散。7月29日,与
尹桂芳、
徐玉兰、
竺水招、
筱丹桂、
张桂凤、
吴小楼、
傅全香、
徐天红、范瑞娟等人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人称“越剧十姐妹”。8月19日,“越剧十姐妹”在黄金大戏院发起举行联合大义演,演出剧目《
山河恋》,袁雪芬扮演宓姬的侍女季娣。8月29日,在前一晚接到警察局送来的“勒令停演”后,袁雪芬与尹桂芳、吴小楼和汤蒂茵,到社会局与局长吴开先展开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山河恋》获准继续演出,该剧演至9月12日结束。
1948年3月24日,应云卫执导的国产电影《
鸡鸣早看天》正式上映,袁雪芬在片中扮演“大嫂”一角。9月18日,袁雪芬与范瑞娟二度合作,恢复“雪声剧团”,在大上海电影院演出由田汉编剧的新编越剧《
珊瑚引》,该剧借晋代石崇骄奢淫逸及其没落的故事,影射鞭挞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贪得无厌,该剧演出全部用民乐伴奏。同一天,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影片《祥林嫂》在国际、大上海等5家影院上映。12月,雪声剧团解散。
1949年1月29日,袁雪芬再次重新组建雪声剧团,演出于上海九星大戏院,聘请刘厚生担任剧务部主任,首演剧目为以反暴政为主题的《万里长城》,袁雪芬扮演主人公孟姜女。5月25日,上海解放,袁雪芬联合五个越剧剧团,到上海八仙桥建成电台播唱迎接上海解放的开篇。6月18日,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袁雪芬为大会主席团成员。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任表演系中队长。8月3日,当选为上海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8月27日至9月1日,参加地方戏剧研究班的越剧演员在南京大戏院举行折子戏演出,袁雪芬与范瑞娟表演剧目《楼台会》《玉连环·祭夫》,与徐玉兰合作了剧目《盘夫》。9月19日,就任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的越剧委员会委员。9月21日,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同年年底,主演剧目《
相思树》,创造了【男调腔】。这一年,她还参加了彩色越剧电影《
越剧菁华》的拍摄,主演其中的越剧折子戏《双看相》,扮演以看相为生的穷苦女子。
1950年1月31日,就任上海市影剧业工会越剧分会筹委会及越剧界折实公债推销支会的筹委会主席。2月15日,以雪声剧团、云华剧团为主体组成的上海越剧实验剧团成立,袁雪芬被选为团长。4月12日,出任以上海越剧实验剧团为基础的国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团长。7月,当选上海文化艺术联合会第一届委员。8月15日,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召开的华东区戏曲改革工作干部会议。10月30日起,参加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列席奥地利维也纳世界青年理事会,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同年,主演的越剧《相思树》由文华公司摄制成16毫米彩色戏曲片。
1951年3月5日,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袁雪芬任副院长。3月10日,率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赴杭州演出,主演越剧《
借红灯》。8月至9月,与范瑞娟等发起上海越剧界为抗美援朝捐献“越剧号”飞机的义演,担任剧目《杏花村》的主角,因排练时大量咯血,住院就医。
1952年10月-11月4日,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展演剧目《白蛇传》中扮演白素贞一角,其个人获大会荣誉奖。
1953年3月至7月,拍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影片《
梁山伯与祝英台》。4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职合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9月,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11月23日,根据王实甫原著改编的剧目《西厢记》首次在中南海怀仁堂上演,袁雪芬在剧中塑造了崔莺莺一角。
1954年4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袁雪芬任院长;6月19日至7月30日,随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访问演出,主演剧目《西厢记》;同年,缅甸总理吴努授予她金质奖章。
1956年3月,经过加工整理,其导演并主演的越剧《白蛇传》在长江剧场演出。10月19日,其主演的剧目《祥林嫂》在大众剧场公演,此次袁雪芬根据鲁迅原著的精神,对剧目作了重新编排。同年,当选为上海戏剧家协会第一届副主席。
1957年4月,担任“越剧之家”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常委会主任,开始为在嵊县建立“越剧之家”进行筹款义演;同月,凭借主演的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荣誉奖。
1958年6月15日至9月,随上海越剧院一团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历时80天,主演剧目《
梅花魂》,塑造了勇敢、坚毅、富于民族气节的陈杏元。9月至11月,主演现代戏《壮丽的青春》《红花绿叶》《纺纱闯将》等。
1959年春季,与范瑞娟主演的越剧《双烈记》参加上海戏曲会演,于大众剧场上演,在剧中她扮演巾帼英雄梁红玉,并与琴师周柏龄共同研究创造了新腔【C调】(即【6字调】)。9月24日至10月25日,参加上海市各戏曲院团联合举行的国庆10周年展览演出月,与男女合演实验剧团合作,其所主演的剧目《秋瑾》在人民大舞台首演,在剧中扮演革命先烈秋瑾。
1960年3月,袁雪芬偕同实验剧团演员刘觉、张丽琳赴北京参加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的表演艺术研究班,学习3个月。5月,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上海越剧院学馆,袁雪芬兼任学馆主任。7月22日,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开幕式。12月23日,上海越剧院首次赴香港演出,袁雪芬任副团长,在香港期间,主演剧目《西厢记》。
1961年9月8日至10月18日,应金日成首相邀请,上海越剧院二团以“中国上海越剧团”名义,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袁雪芬任副团长并主演剧目《西厢记》。
1962年5月30日,在人民大舞台主演剧目《祥林嫂》,在排演过程中,她第三次对该剧进行修改加工;7月,作为上海越剧院院长主持举办文史进修班;10月,主持“越剧改革20周年纪念会”。1964年2月,主演根据同名话剧移植的剧目《接旗》。
1965年10月23日,主演反映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现代剧目《
火椰村》,塑造了抗击美帝侵略的越南妇女竹嫂的形象。在排演该剧期间,与琴师周伯龄共同创制了【降B调】(即【反四工腔】)。
1966年4月26日,电影《
舞台姐妹》遭批判,袁雪芬受牵连遭批判,从这一年下半年开始至1973年5月28日,被关押隔离审查。1973年下半年至1976年下半年,被控制使用,担任越剧学馆负责人。
1977年1月6日,重新登台,在为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创排的越剧《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中扮演新闻记者。10月,主演了以男女合演形式恢复演出的越剧《祥林嫂》。11月1日,参加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出访东德。
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截至1993年3月,她连续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6月,与金采风联合主演,拍摄了宽银幕彩色越剧影片《祥林嫂》。12月27日,她重新受命担任上海越剧院院长。同年,出演了上海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片《祥林嫂》。
1979年4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日本;11月,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1月1日至3日,与徐玉兰在人民大舞台合演传统折子戏《送凤冠》,该场演出成为她的谢幕之作。
1984年6月,出任上海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1985年2月2日,退居二线,担任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4月,当选第四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86年,以艺术指导身份与上海越剧院演出团参加巴黎第15届秋季艺术节,被法国格诸布尔市、里昂·维勒班市授予荣誉奖章,被法国勒阿弗尔市授予“荣誉公民”。1987年4月,出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1988年5月28日至6月20日,上海越剧院赴香港演出,袁雪芬任艺术指导。7月10日至12日,担任越剧折子戏宝灵杯“三新奖”评委会主任。12月24日起,作为艺术总指导兼团长,率上海越剧院演出团赴香港演出。12月29日, 任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1989年2月6日至10日,参加上海越剧院“六代同堂迎春晚会”的演出。5月17日起,以艺术总指导兼团长身份,率上海越剧院去美国访问演出。10月12日,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8月18日,参加“灾区在我心中——上海赈灾千人义演”。1993月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4年2月,获得宝钢高雅艺术奖励基金会颁发的特殊荣誉奖。5月,以名誉团长身份随上海越剧院演出团赴台湾访问演出。8月6日,越剧《王子复仇记》首演,袁雪芬担任该剧艺术顾问。
1995年起,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1996年12月,被第五届中国文化艺术节联合会授予中国文联荣誉委员。1998年12月,任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
2001年,任新世纪上海戏剧大奖评委会主任。2002年8月,其所著《求索人生艺术真谛——袁雪芬自述》一书出版。2003年10月23日,其担任艺术指导的淮剧《祥林嫂》参加第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12月24日,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二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同年,《袁雪芬文集》一书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2004年10月12日至20日,参加“一代风华——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舞台生活七十周年暨演出”活动。
2006年3月27日,参加“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4月,获得第十六届白玉兰戏剧表演奖颁发的“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8月24日,为进入“越女争锋——越剧青年演员电视挑战赛”复赛的40位选手授课。
2008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4月28日,其参与录制的《剧坛瑰宝——上海优秀传统表演艺术整理抢救作品精粹》音像专辑正式发行。2009年10月11日,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
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袁雪芬在上海病逝,享年89岁。2月25日,袁雪芬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
俞正声、
韩正、
刘云耕、
冯国勤、
殷一璀、
沈红光、
屠光绍、
杨振武、
叶公琦等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袁雪芬的父亲袁茂松是一名乡村私墪先生,母亲叫裘水仙。袁雪芬的长子名为郑海芽,次子名新楠,三子名平平。
流派传人
袁雪芬的学生和传人有
朱东韵、
方亚芬(上海越剧院)、李丽(浙江省越剧团)、
陶琪(南京越剧院团)、
华怡青(上海越剧院)、
李沛婕(浙江越剧团)、
陈慧迪(上海越剧院)、张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徐莱(南京市越剧团)等。
张云霞、吕瑞英、
戚雅仙、
金采风也师承袁派而后自成一家。
主要作品
越剧剧目
参演电影
参演电视剧
编导作品
唱片作品
图书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表演特点
在表演上,袁雪芬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划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唱腔特点
袁雪芬的嗓音条件并不特别好,但她擅长于依照人物特定的性格和感情来创腔。她不单纯追求曲调的花哨,而注重以情带声,以真情实感和丰富的润腔韵味扣人心弦。
她博采众长,善于与琴师共同研究,在唱腔上不断突破旧格,创造新腔。“袁派”唱腔具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唱腔音调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特点,但决不是单一、僵化的,而是生气勃勃的。
除唱腔曲调创新外,袁雪芬善于运用细腻多变的演唱技巧来显示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韵味。她气息饱满、运腔婉转、喷口有力,吐字坚实而富有弹性。演唱时讲究气息的控制和音量的收放,运气中总留有余地。她注意尾腔的归韵,能够气息饱满地收音,在运腔中运用欲放又收、抑扬有致的唱法处理,使曲调深沉含蓄、余韵无穷,形成其特有的韵味美。
袁雪芬擅长依照内容的要求,运用不同的装饰音,以揭示各种人物的细微感情变化,常用倚音、颤音、滑音、顿音等。她的甩腔深沉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回味。她能过句幅的扩充、节奏的顿挫、调式的交替、结构的变化等艺术手法,使旋律迂回曲折、丰富多彩。
人物评价
袁雪芬率先发起越剧改革,体现了她坚持创新、不畏艰难的性格和勇气,这种勇气是袁雪芬出于对越剧事业的责任心和文化历史使命。“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是袁雪芬一生的朴素箴言,她在成就面前从不骄傲,遇到不幸更不后退。她从不拉帮结派、虚假团结,更不勾心斗角、排斥异已。她在性格上、工作中以及表演艺术方面不是没有缺点,但她一生正直无私、光明磊落。(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
刘厚生评)
袁雪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戏剧表演团体的管理者,同时还是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戏剧活动家。她是上海戏剧界的一面旗帜,是中国戏剧界的骄傲。(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尚长荣评)
后世纪念
2011年4月6日,以袁雪芬生前名言“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为主题的第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论坛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举行。当天晚上,以“品洁如雪,艺传芬芳”为主题的越剧专场在上海大剧院上演。4月23日,纪念袁雪芬的追思会在杭州举行。
2012年2月20日,袁雪芬铜像落成仪式在上海越剧院举行。
2013年3月24日,由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与上海越剧艺术中心共同主办的“品洁如雪艺馥芬——纪念人民艺术家袁雪芬演出专场”在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剧场举行。
2020年10月22日,嵊州市越剧团演出以袁雪芬生平为题材的越剧《傲雪芬芳》,剧中穿插了袁雪芬的原声唱段。
2022年3月,为纪念人民艺术家袁雪芬诞辰10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七彩戏剧频道自3月22日起连续5天,每晚播出袁雪芬大师经典作品与珍贵影像。
经过保护与修缮,2024年3月27日,位于浙江绍兴嵊州市甘霖镇小黄山村的袁雪芬故居开馆迎客。白墙黛瓦的老屋讲述着越剧大师的生平故事,其也将成为展现越剧艺术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