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襄(拼音:xiāng)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汉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襄的本义可能与衣有关,依 《说文》,意思是解脱衣服耕种田地,一说指铲除表层土壤。由解衣而耕的振奋状态,引申为昂扬向上。又引申或假借为高、除、助、成等义。
文字源流
“襄”字的构型暂无定论。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襄”是形声字,“襄”字小篆(图1)外部是“”字,表义,内部的构件A是“𤕦(níng)”字(隶定作图B),《说文解字》解释为治理,于此作声旁。“襄”字在金文已经出现,然古文字学者们多认为其形构难解,说法纷歧。后世“土”讹变为工,“又”讹变为爻,更难追溯其原始之形义了。
《说文解字》对“襄”字的解释是“《汉令》:解衣耕谓之襄”。文字学家大多不知“解衣耕谓之襄”为何意。陆宗达先生认为,《汉令》即汉代律令之书。许慎引以解襄字,并不意味着襄字是《汉令》才有的,认为是汉人制造的文字。相反,《汉令》和《汉律令》上的文字是前有所承的,有些字还出于古文经典。襄字就出现于《尚书》、《毛诗》和《左传》等书。大概襄字是古文。许慎认为《汉令》对襄字的解释可以解析襄字的形义,所以采用来作为襄字的说解。
他还说到,“解衣耕”是一种耕种的方法。“衣”指地的表皮,不是衣裳之衣。这与袾(zhū)字训“好佳也”,系以衣指女子皮肤是一样的。在天气乾旱时,先铲除耕地表层,把又干又硬的土皮扒开,然后用表层下湿润的土播种撒子,再用表层的土覆盖上去,以待其发芽成,古代管这种播种方法叫“襄”。其作用是保持墒情。《说文》无墒字,《土部》:“壤,柔土也。”柔土与刚土相对。《土部》:“垆,黑刚土也。”又:“㙚,赤刚土也。”刚土不适宜于种植农作物,柔土含湿度宜于耕作,壤即今墒字。《说文·阜部》:“遣,遣商,小块也。”遣商帅遣壤。此用“商”代“壤”字之证。
陆氏没有解形,金文“𤕦”和“襄”是两个字。襄字义为耕松田地表层长有杂草的板结硬土,当是土壤的壤的先造字。古籍中,襄字的本义已找不到例证。
春秋时发明了牛耕。襄字表示牛拉犁翻松田地,故扩大用为马拉车。如《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耕翻田地长有杂草的表层结土,结土和杂草都被除去,故襄字引申为除掉。如《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襄也。”田地耕翻时形成的土比旁边的坚土高,第一行并在坚土之上,故襄字引申为水上涨和地势高。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衣部】息良切(xiāng)
《汉令》:解衣耕谓之襄。从衣𤕦声。
𡣿,古文襄(𧞻)。
说文解字注
“《汉令》:解衣而耕谓之𧞻”注:“而”字依《韵会》补。此襄字所以从衣之本义,惟见於汉令也。引伸之,为除去。《尔雅·释言》、《诗·墙有茨》《出车》传皆曰:“襄,除也。”《周书·谥法》云:“辟地有德曰襄。”凡云攘地、攘夷狄皆襄之假借字也。又引伸之为反复。《大东》传云:“襄、反也。”谓除此而复乎彼也。《释言》又曰:“襄,驾也。”此驤之假借字,凡云“襄,上也”,“襄,举也”皆同。又马注《皋陶谟》曰:“襄,因也。”《谥法》:“因事有功曰襄。”此又攘之假借字。“有因而盗曰攘。”故凡因皆曰攘也。今人用襄为辅佐之义,古义未尝有此。
“从衣,𤕦声”注:息良切,十部。
“𡣿,古文𧞻(襄)”注:不能得其会意、形声所在。
广韵
息良切,平阳心 ‖襄声阳部(xiāng)
襄,除也。上也。驾也。返也。亦州名,本楚之西津,魏武置襄阳郡,西魏改为襄州,因水立名。又姓,鲁庄公子襄仲之后,子孙以諡为氏。后汉有襄楷。息良切。十三。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襄;部外笔画:11
古文:𡣿、𠆝、𧞜
《唐韵》《正韵》息良切。《集韵》《韵会》思将切。并音湘。《说文》:汉令:解衣而耕谓之襄。
又上也。《书·尧典》:怀山襄陵。注:包山上陵也。
又《臯陶谟》:思曰:赞赞襄哉。疏:谓赞奏上古行事而言之也。
又除也。《诗·鄘风》:墙有茨,不可襄也。
又成也。《左传·定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礼也。
又驾也。《诗·郑风》:两服上襄。注:上驾,马之最良者也。
又《小雅》: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笺: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暮七辰,辰一移,谓之七襄。
又《史记·谥法解》: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又地名。《史记·高祖功臣侯表》:襄平。索隐曰:属临淮。《后汉·郡国志》:上党郡襄垣。
又《广韵》:州名,本楚之西津,魏置襄阳郡,西魏改襄州,因水立名。《韵会》:宋升襄阳府。
又姓。《后汉·襄楷传》注:《风俗通》曰:襄姓,楚大夫襄老之後。《说文》:作𧞻。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7 02:37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