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烈士陵园
襄阳市烈士陵园
襄阳烈士陵园位于襄阳城西南之羊祜山,占地面积1100余亩,始建于1951年,1975年重建,1998年、2011年改造, 是为纪念解放襄樊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及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襄阳的解放事业献身的革命烈士而兴建的。每年前来扫墓和游玩的群众达十余万人次(仅清明节期间)是鄂西北地区人民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陵园简介
襄阳市烈士陵园位于襄阳市襄城区铁佛寺路60号,占地面积1100余亩,始建于1951年,1975年重建,1998年、2011年改造。
整个烈士陵园设计规划有纪念塔、牌楼、纪念馆、上山路、烈士陵园广场。
革命烈士公墓安葬有在襄樊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03名及大革命时期革命牺牲的部分老前辈的遗骨,烈士骨灰堂安放有五十多位在不同时期为襄阳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牺牲的 革命烈士。
陵园历史
第一次修建
新中国成立之初,襄阳地委和专署为了纪念在解放襄阳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决定集中掩埋186位襄樊战役中献出生命的烈士,修建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塔”。
1951年2月19日,襄阳地委和专署联合发出通知,成立了以襄阳地区专员余益庵为主任的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正式开始烈士陵园的筹建。在选址中,考虑羊祜山因纪念西晋镇守襄阳名将羊祜而得名,一直是襄阳人心中的崇敬之地,而且环境幽静、离城区不远便于祭扫等因素,于是定址襄阳西南城郊羊祜山。整个烈士陵园设计规划有纪念塔、牌楼、纪念堂、上山路,经费总预算为30万斤小麦(每斤小麦折合人民币8.5分)。
因为依当时的条件,纪念塔、牌楼和上山的路只能用砖头修建,所以为此专门修建窑厂,窑厂的建设费用是3.9万斤小麦,再加上人工都是来自驻军、学校、工厂、机关干部、近郊的农民义务工等,第一次修建烈士陵园应算作是半自给自足建设。
最初建成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基只有百余平方米,呈上尖、下大的方锥体,顶端有一地球仪,上有一只象征和平的和平鸽,塔身有余益庵等领导人的题词。通往山顶纪念塔的山路长200米,宽1.3米。整个纪念场地显得非常狭小和拥挤。
第二次重建
70年代初期,在当时政治环境下,烈士陵园成了全市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阶级教育、路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基地。仅1972年清明节期间就接待了20多万人次。1951年修建的烈士塔,设计和建筑材料都受到很大制约,再加上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整个塔身严重风化破裂。革命烈士纪念塔破烂不堪的状况,显然与当时重要的政治教育场所的严肃性极不相符。当时的市革委会向湖北省革委会呈交《关于急需维修革命烈士纪念塔的请示报告》得到批准。
1975年11月,烈士塔重建工程开工。当时的施工主要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投资不足,按预算需要20多万元,而省财政只拨付了9.2万元,资金缺口较大;二是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施工材料上山难;三是山顶没水源,搅拌水泥砂浆等都无法进行。为了保证工程进度,襄阳地区革委会和襄樊市革委会同时发出指令,缺口资金由市财政拨付,主要用于购买工程施工材料。并号召当时的市直机关、学校、街道和驻樊的中央大型企业出人、出力、出车,参加材料的运输和搬运。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义务劳动先后动员了8万人次,出动的运输车辆达到300多辆,搬运了红砖29万块、水泥90吨和无法统计数量的砂石土料。为了解决山顶没水源的问题,当时的工程指挥部开动脑筋,利用水泵分级抽排原理,沿着山脚到山顶,将3座扬程为35米的泵站串联起来。这样顺利地把山下的水抽送到了山上。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通过全市人民的齐心努力,新的烈士纪念塔建成了。
新塔以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为样本,整个塔身用花岗岩建成,呈碑形,高28米;塔身正面由原来的正北调整为东北,朝向城区;塔下方基座刻有碑文,底宽11米,两侧为浮雕;塔身有著名书法家王树人书写的魏碑“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革命烈士公墓也用花岗岩重新进行了改建,建成后的公墓长10米,宽6.8米,高1.6米。对扫墓场地也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扫墓场地长60米,宽30米,计1800平方米。上山路也扩宽到14米,有598个梯级,梯级中有平台,两边有栏杆。建成后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大气、庄严、肃穆。
第三次改造
随着襄阳经济快速发展,襄阳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整个烈士陵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需求和周围环境显得越来越不协调。1998年以来市政府又将烈士陵园基础设施改造纳入市区重点建设项目,并分期实施。
1998年1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动工兴建烈士陵园广场,整个广场投资564.46万元,占地17.54亩,烈士陵园广场的建成提升了烈士纪念塔的外部环境。2001年市委、市政府投资650多万元,在烈士塔的旁边,建成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纪念馆。
2011年4月,市委、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其中政府筹资500万元、社会融资500万元)对烈士塔主道台阶、护坡等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烈士塔梯道总长400余米,宽14米(含两侧护栏),28个平台,643个梯道。梯道用山东产青石,两侧护栏为蒙古黑花岗岩。改造后的烈士塔梯道宽敞庄重、古朴典雅,面貌焕然一新。
烈士事迹
苟在合烈士事迹
苟在合(1914~1948.7.9)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7旅49团团长。四川省巴州市三江镇熬溪村人,1933年初参加红军,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抗日战争爆发时任营长,1946年任副团长,1947年任团长。1948年7月9日,襄樊战役中,他亲自带领该团3营攻打琵琶山,在纵队4门火炮掩护下,于18时30分对敌发起勇猛攻击,经15分钟激战,全歼守敌,占领阵地。敌人很快组织炮火反击。苟在合冲出指挥所向山上跑去,他像历次战斗一样到最前沿去指挥,身边的参谋、警卫员拦不住,只好跟随上山。敌人的炮弹在附近爆炸,他全然不顾,当进至山腰时,不幸踏响地雷。在生死攸关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大喊一声:“闪开。”并把身边的两位同志推出老远。随着一声巨响,苟在合团长光荣牺牲,年仅34岁。
获得荣誉
陵园1982年被襄樊市(现襄阳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湖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省市命 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十大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9月,入选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
陵园先后与驻市武警四支队、襄阳七中、铁路一中、铁路三中、铁路技校、襄城区政法委 等多家单位结成共建单位。从1992年至今每年均被省、市、局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四届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最佳文明单位。
旅游指南
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须知
一、 免费参观时间:每周三、六、日上午9:00-11:30,下午2:00-4:30。其余时间(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闭馆。
二、 参观者须在纪念馆接待处登记后入馆参观,团体参观须提前电话预约,并凭单位介绍信或旅行社任务派遣书入馆参观。
三、 为保证观众安全有序地参观,当展厅人流量饱和时,采取分批限量参观的措施,请观众自觉予以配合。
四、 行动不便者及1.2米以下儿童,须在成人陪同下参观。
五、 大件物品须在纪念馆接待处办理寄存手续,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
六、 请观众文明参观,自觉做到:
1、不大声喧哗,不嬉笑打闹。
2、不吸烟,不嚼口香糖和随手乱扔废弃物。
3、不乱涂乱画,不触摸展品。
七、 衣冠不整者、精神病患者、携带宠物或危险品者、乞讨者、醉酒者等谢绝入馆。
八、 未经批准不得在展厅内摄影、摄像。
九、 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在馆内张贴标语、横幅,举办任何形式的集会、广告或宣传活动。
十、 对违反上述规定者,本馆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劝阻和制止,情节严重者,交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陵园位置
地址:襄阳市襄城区铁佛寺路60号
参考资料
襄阳烈士陵园.中华英烈网.
襄阳市烈士陵园.中华英烈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4 19:03
目录
概述
陵园简介
陵园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