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金丝梅(Hypericum henryi H. Lév. & Vaniot)是金丝桃科、
金丝桃属灌木,高可达3米,丛状,有直立至拱形或叉开的
茎,茎淡红至淡黄色,皮层红褐色。叶具短柄,
叶片卵状披针形或稀为椭圆形至宽卵形,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很苍白色,腺体线状及点状。花序自茎顶端生出,近伞房状,有花;
苞片狭长圆形至披针形,花蕾卵珠形至近圆球形,萼离生,花瓣金黄色或暗黄色,有时有红晕,宽卵形,花药深黄色。子房宽卵珠形至近圆球形,蒴果宽卵珠形,种子深褐色,圆柱形,5-7月开花,8-10月结果。
灌木,高0.5-3米,丛状,有直立至拱形或叉开的茎,有时多叶。茎淡红至淡黄色,多 少持久地具4纵线棱及两侧压扁,最后具2纵线棱或圆柱形;节间长1-2厘米,通常短于叶;皮层红褐色。叶具短柄,柄长至1毫米;叶片卵状披针形或稀为椭圆形至宽卵形,长1.5-3厘米,宽0.6-1.7厘米,先端.锐尖或稀具小尖突至圆形,基部楔形至圆形,边缘平坦,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很苍白色,主侧脉2-3 (-4)对,
中脉在上方分枝,无或有几不可见的稀疏的第三级脉网,腹腺体稀疏至密集,叶片腺体线状及点状。
花序具1-7花,自茎顶端第1-2节生出,近伞房状,通常顶端第1节间短,有时在茎的中部有一些具1-2花的枝条;花梗长4-7毫米;苞片狭长圆形至披针形,凋落。花直径2-3.5厘米,杯状;花蕾卵珠形至近圆球形,先端钝形至圆形。萼离生,在花蕾及结果时直立,宽长圆形或宽椭圆形至宽卵形或圆形,不等大,长4-9毫米,宽2.5-6毫米,先端具小尖突或圆形,边缘全缘至具啮蚀状小齿,透明,中脉分明或不分明,小脉不明显或略明显。
花瓣金黄色或暗黄色,有时有红晕,多少开张或内弯,宽卵形,长1-2厘米,宽0.8-1.4厘米,长约为萼片2-4倍,边缘全缘,有一行近边缘的腺点,有侧生的小尖突,小尖突先端圆形至模糊。雄蕊5束,每束有雄蕊(30-)40-60枚,最长者长0.5-1.3厘米,长约为花瓣的1/2,花药深黄色。子房宽卵珠形至近圆球形,长4.5-5.5毫米,宽3.5-5毫米;花柱长4-5毫米,长约为子房的9/10,直立,向顶端外弯;柱头几不呈头状。蒴果宽卵珠形,长1-1.4厘米,宽0.8-1厘米。种子深褐色,圆柱形,长1-1.2毫米,无或几无龙骨状突起,有浅的线状蜂窝纹。花期5-7月,果期8-10月。
产于自云南昆明的有些植株形态上倾向于
金丝梅(Hypericum patulum Thunb. ex Murray,)但茎高大而拱形,具4纵线棱,叶卵状披针形不为长圆状披针形而不同。
蒙自金丝梅(Hypericum henryi Levl. et fan. subsp.hancockii N. Robson)与原亚种不同在于萼片宽椭圆形或宽长圆形至圆形,偶有倒卵状匙形,全缘,先端锐尖或圆形;叶大都为狭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锐尖或钝形。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思茅、蒙自)及东南部(金平、西畴)。生于山坡或山谷的疏林下或灌丛中,海拔1500-1800米。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也有分布。
岷江金丝梅(Hypericum henryi Levl. et fan. subsp.uraloides (Rehd.) N. Robson)与原亚种不同在于萼片椭圆形至倒披针形或狭长圆形,全缘,先端近锐尖或具小尖突的钝形至圆形;叶狭椭圆形或狭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至稀为钝形。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至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西部至南部。生于山坡或山谷的疏林下或灌丛中,海拔1800-2400米。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播种:西南金丝梅的播种时间选择在3月初,适宜点播。先用手指在装好基质的每个漂浮盘孔内轻压出深约1厘米小坑,然后每孔播入10-15粒种子,播种深度为0.3-0.4厘米;再用手掌轻拍漂浮盘两侧,使种子均匀下沉,用喷雾器喷湿基质;最后将已播好种的漂浮盘水平放入漂浮池中。
幼苗移植:幼苗具有3-5片真叶时,即可移植,移植时间选择清晨或傍晚。移苗前4-5小时将穴盘和容器浇透水,起苗后剪去1/4-1/5的根尖;栽后浇足定根水,搭建遮阳棚。
苗期管理:西南金丝梅幼苗移植后及时除杂草,适时排灌水。种植后每10天喷施水溶性复合肥氮磷钾=2:1:2,浓度为0.3-0.5%;在生长季节追肥1-2次,每次施尿素10克/平方米。观察有无病虫害发生,如发现及时用药,成活率可达90%。
整形修剪:西南金丝梅幼苗种植30天后摘除顶芽,留高10-15厘米;摘除顶芽60天后对侧枝摘梢或修剪,留枝长度15-20厘米;待苗高约25厘米、冠径约20厘米即可出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