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梅(Hypericum patulum Thunb.)是
金丝桃科金丝桃属丛状灌木。全株无毛,枝条纵线棱,褐色或红褐色;单叶对生,叶片卵圆形、卵状长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花序聚伞状或为单生,萼片宽卵圆形至圆形,果时直伸;花瓣黄色或金黄色,宽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花药淡黄色,子房卵球形,花柱与子房近等长或略短于子房;蒴果卵球形;种子圆柱形,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形态特征
半常绿或常绿
小灌木,高0.3-1.5米,丛状,具开张的枝条,有时略多叶。
茎淡红至橙色,幼时具4纵线棱或4棱形,很快具2纵线棱,有时最后呈圆柱形;节间长0.8-4厘米,短于或稀有长于叶;皮层灰褐色。
叶具柄,
叶柄长0.5-2毫米;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至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6厘米,宽0.5-3厘米,先端钝形至圆形,常具小尖突,基部狭或宽楔形至短渐狭,边缘平坦,不增厚,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较为苍白色,主侧脉3对,中脉在上方分枝,第三级脉网稀疏而几不可见,腹腺体多少密集,叶片腺体短线形和点状。
花序具1-15花,自茎顶端第1-2节生出,伞房状,有时顶端第一节间短,有时在茎中部有一些具1-3花的小枝;
花梗长2-4(-7)毫米;苞片狭椭圆形至狭长圆形,凋落。花直径2.5-4厘米,多少呈杯状;花蕾宽卵珠形,先端钝形。萼片离生,在花蕾及果时直立,宽卵形或宽椭圆形或近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或倒卵状匙形,近等大或不等大,长5-10毫米,宽3.5-7毫米,先端钝形至圆形或微凹而常有小尖突,边缘有细的啮蚀状小齿至具小缘毛,膜质,常带淡红色,中脉通常分明,小脉不明显或略明显,有多数腺条纹。
花瓣金黄色,无红晕,多少内弯,长圆状倒卵形至宽倒卵形,长1.2-1.8厘米,宽1-1.4厘米,长约为萼片1.5-2.5倍,边缘全缘或略为啮蚀状小齿,有1行近边缘生的腺点,有侧生的小尖突,小尖突先端多少圆形至消失。雄蕊5束,每束有雄蕊约50-70枚,最长者长7-12毫米,长约为花瓣的2/5-1/2,花药亮黄色。
子房多少呈宽卵珠形,长,5-6毫米,宽3.5-4毫米;花柱长4-5.5毫米,长约为子房4/5至几与子房相等,多少直立,向顶端外弯;柱头不或几不呈头状。蒴果宽卵珠形,长0.9-1.1厘米,宽0.8-1厘米。
种子深褐色,多少呈圆柱形,长1-1.2毫米,无或几无龙骨状突起,有浅的线状蜂窝纹。花期5-6月,果期7-8月。
产地生境
金丝梅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生于海拔27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灌丛中或空旷处,稍耐寒、喜光、略耐阴,忌积水,喜排水良好、湿润肥沃的沙质土壤。金丝梅生长适应性强,中等喜光,有一定耐寒能力,喜湿润土壤,忌积水,在轻壤土上生长良好。
繁殖方法
金丝梅可采用分株繁殖、扦插繁殖、播种繁殖,当需大量苗木时,可采用组培繁殖。
播种
种子收集在每年8-9月果实成熟期进行,选取生长良好的金丝梅进行采摘,待蒴果干燥后揉搓出种子,风干后所得纯净种子备用。一般在低温下袋装贮藏,播种前用温水浸种1-2天可明显提高金丝梅种子发芽率。要求深耕细耙,施足底肥,做成1.0-1.5米宽的平畦,等待播种。可春、秋播,一般在春季3月下旬或4月初进行播种,选无风天气,最好播种后2-3天无大雨或暴雨,采用条播或撒播均可,覆表土1厘米左右,床面盖草并洒水浇湿,播后10天出苗,20天左右出齐。
扦插
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进行,选择生长健壮的1-2生枝条,剪成10-15厘米长的插穗,剪口上平下斜,并用生长素或生根粉浸泡处理。金丝梅苗床应浇透水,待水落后即可扦插,株行距10厘米×10厘米,插深为插穗长的2/3,管理以
灌水、
松土、
除草为主。
分株
分株繁殖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栽培时进行。分株一定要带土球,这样有利成活。采挖分株苗木可用尼龙袋包裹金丝梅根系或直接栽于花盆内,尽量不要金丝梅的破坏根系,一边采挖,一边包装,采挖包装完后及时运输,经常浇水,有利于成活。
组培
获取材料
选金丝梅当年生幼嫩枝条,在流水中冲洗干净,剪成3厘米长,用滤纸吸取多余水分,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0%的酒精浸泡20秒,用无菌水冲洗3遍,再转入0.1%的升汞溶液中震荡5分钟,用无菌水冲洗5遍,然后置于高压灭菌过的铺有滤纸的小磁碟中,剪成0.5-1.0厘米含有一个芽的小茎段,接种在分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丛芽诱导
无菌小茎段在分化培养基上20天后茎节处逐渐分化出丛芽,30天后芽长1-2.5厘米。这时将所得的簇生嫩芽茎剪下,切成1厘米左右小段转入
增殖培养基上培养,40天时平均苗高3-4厘米,增殖系数6~8倍。
生根移栽
当金丝梅芽苗长至2-3厘米高时,剪下嫩茎转入生根培养基中,2周后每株生根3-5条,生根率达99%。将生根后的试管苗不开盖在温室中置5天后,开盖置2天,取出洗净后在清水中浸泡2-3小时,移栽于蛭石、河沙、森林土(5:1:3)的基质中,用塑料薄膜覆盖,搭遮荫网防止阳光直射,湿度保持90%左右,10天后撤除塑料薄膜,新根新叶开始发育,成活率为93.6%。20天后将成活的幼苗移至森林土、田园土(1:1)基质中,株行距为10厘米×15厘米,注意水分和光照,15天后成活率为98%,当移栽苗长至15-20厘米时,带土移栽至大田,灌足水,缓苗1周后便开始旺盛生长。
栽培管理
采挖
每年2月上旬至3月中旬,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或者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大部分叶片落后至土壤封冻前。
采用裸根采挖,尽量不伤根系,断根时要求切口平滑,不得劈裂,挖出后最好在根系上套塑料袋,或用保湿剂浸根、根系打泥浆等方法处理,有利于提高成活率。远距离运输最好带土球,土球要完整,包装要严实,并且浇足水;树冠用草绳缠绕拢起,以减小摩擦损伤,提高
成活率。
栽培坑一定要提前挖好,如果苗木一到,应马上进行栽植。坑径要求比根系或土球直径大20-30cm,便于老根伸展和新根发育。坑内的表土和底土要分别放置,坑底大而平,有条件时可施一些有机肥,并且覆盖表土。
栽培前对根部进行修剪,剪口要平,便于愈合。栽培时根系一定要舒展,先放入表土,分层踏实,让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周围围成
土堰,栽后马上灌足水,3天后浇第2遍透水,1周后再浇1次透水,以确保成活。
浇水
枝芽萌动后至开花期内酌情浇2-3次水,夏季干旱时再浇2-3次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忌积水。入冬时浇一次防冻水。
施肥
栽培前施足腐熟有机肥,以后每年秋季落叶后在根际周围开沟施入腐熟堆肥,生长季节一般不必追肥,以免枝条徒长下垂,影响观赏效果。
除草
为了使花繁叶茂,需加强中耕除草。干旱季节和盛夏每2-3周松土、除草1次,每次灌水后要及时松土,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土壤透气性,以利于根系生长发育。雨季每2周除草1次。
整形修剪
每年夏季或冬季进行整形修剪,剪去
徒长枝、弱枝及病虫枝,并根据造型需要截短长枝。通过修剪,使植株保持良好树形和旺盛的树势,使植株生长健壮,花繁叶茂,从而提高观赏价值。
病虫防治
金丝梅病虫害少,主要是
蚜虫类,防治方法有:冬剪和夏剪时剪除被害枝梢或干卷叶片,消灭部分越冬卵和虫源;在冬季或早春萌芽前,喷5%机油乳剂或5%柴油乳剂杀越冬卵;在4-5月发生初期,喷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20%速灭丁乳油20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2-3次即可控制;于5-6月为害盛期,以40%
氧化乐果,
久效磷等吸湿性杀虫剂油10-20倍液在树干涂环或浸根防治,效果良好。
主要价值
观赏
金丝梅枝叶丰满,开花色彩鲜艳,可作花境,也可丛植或群植于草坪或树坛的边缘和路旁等处。花供观赏。金丝梅花朵硕大,花形美观,花色金黄醒目,观赏期长达10个月,是非常珍贵的野生观赏灌木。宜植于庭院内、假山旁及路边、草坪等处,也可配置专类园和花径,还可盆栽观赏,亦能作切花,是西部地区城市绿化的良好材料。
药用
金丝梅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疏肝通络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淋病、肝炎、感冒、扁桃体炎、筋骨疼痛、
跌打损伤等症状。
植物文化
金丝梅的花语为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