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克罍,又称太保罍,是西周初期青铜器。1986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
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属北京市琉璃河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现藏于北京市
首都博物馆。
流传历史
1986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
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
现文物权属北京市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日常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
文物特征
西周克罍,酒器,为弇口圆肩型,鼓腹圈足,顶上有盖。通高33厘米、耳间距27.2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14.2厘米、腹径21.7厘米。园顶盖,盖顶正中置圆形捉手,平沿、方唇、短颈、圆肩,肩部两侧置半环状兽首耳,衔环。鼓腹下收,圈足微外撇,底内凹,下腹部一侧有兽首形鼻钮。盖与器肩部分别均饰有涡纹,颈部饰有两圈突弦纹,腹部涡纹下则有一周凹弦纹。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阴文铭文各43字。
西周克罍铭文:王曰:“太保!佳(唯)乃明乃心,育(享)于乃辟。余大封乃育(享),令(命)克侯于匽(燕)。事(使)羌、页、□。平(与)驭(御)敞。”克来医(燕),入(纳)土□又(有)嗣(司)用乍(作)宝尊彝。
释义:王说:“太保!你以你明审之心,奉事你王。我大封给你土地,供你享用,命克去燕为侯。再把羌、页、□划归燕国管理。并参与对敞国的统御。”克既来燕国就任侯,收纳王给与的土地及封国后,叫人制作了此件罍器(以示纪念)。
文物鉴赏
西周克罍,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从器型上来看,西周时期的罍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渐变为矮粗形,且肩部更加丰满,同时通过加宽沿部和圈足,使全器达到了一个比商罍更加稳定的造型。在纹饰方面,浮雕都比较低,没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耸出器表的锐角巨目;器物多处以
夔龙、
蟠龙和兽面作为装饰,成为一种装饰意味很强的图案。
出土环境
西周克罍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1193号墓,该墓位于遗址东侧黄土坡村打谷场的西南角,其墓室内的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经层层夯筑,夯窝为圆形内凹,直径3厘米左右。解剖发现,墓室内西半部的夯层较厚,厚度在18至23厘米不等,质地不甚紧密,有的地方的夯层出现上部坚硬,下部松软的情形。东半部的夯层相对较薄,厚度在8至14厘米之间不等。质地紧密,有的难以分出夯层。填土相当纯净,包含物极少。
墓主人的随葬品主要放在淳室之中,其中成组礼器主要在头前的空间部位。西周克罍即出土于此次考古挖掘中。
文物价值
西周克罍为西周时期罍的代表器物。其镌刻铭文所记封土之事,是西周燕国初立时的记事,对了解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有重要意义。同时,铭文解决了史学界关于“封燕是否在北京”的争论,是燕都遗址出土的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西周克罍铭文和传世文献的记载,武王灭商后大封功臣昆弟,是必不可少的。且当武王之世,所封的管、蔡、齐等国多已就封,武王之封在这些国中已成事实。但封后各诸侯就封的情况不同,周、召二公辅佐成王,不曾就封,文献已有记载,燕侯所铸克罍铭文也已证实。特别是武王克商后二年崩,新建立的西周政权尚未巩固,而成王年幼继立,随即在初封的这些封国中,又暴发了以武王弟叔鲜、叔度为首的封国大叛乱,使刚建立的西周王朝,濒临于危急关头。在封后短短的时间里,政治形势发生的急剧变化,使武王所封的诸侯国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就是武王这次大封的结局,也是西周克罍的价值所在。
重要展览
2014年5月25日上午,西周克罍参加由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联盟和房山区联合举行了“鼎天鬲地 敬德保民——2014纪念北京建城3059周年系列活动”。
2015年11月1日,西周克罍(复制品)参加由北京市文物局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物及博物馆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展。
2019年7月31日,西周克罍亮相于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馆主办的“幽燕长歌——燕国历史文化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