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北宋苏轼诗作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六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是写乡关之思,并兼写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意。第二首诗直接抒发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情,并隐含有对王安石的惋惜之意。诗用六言,含思婉转,明朗流利。
作品原文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⑴
其一
秋早川原净丽⑵,雨余风日清酣⑶。
从此归耕剑外⑷,何人送我池南⑸。
其二
但有樽中若下⑹,何须墓上征西⑺。
闻道乌衣巷口⑻,而今烟草萋迷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西太一:指西太一宫,是为祀太一神而建的祀所。因神所行方位不同,而建于不同地方以应之。西太一宫在汁京西南八角镇,天圣六年(1028)建。王荆公: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⑵川原净丽:原野明净美丽。
⑶风日清酣(hān):言秋雨新晴,风和日美。
⑷剑外:即剑门关以南,指苏轼的故乡西蜀。
⑸池南:一说指池阳县以南,今陕西泾阳西北方,此处代指归蜀之路。一说指凤凰池,中书省所在之地。当时作者任中书舍人。
⑹樽(zūn):酒杯。若下:酒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若下村,产酒出名,故以村名代酒名。
⑺墓上征西:曹操年少时自述志向,希望博取封侯,做征西将军,死后得以在碑上题“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见《三国志·魏武纪》)。这里以墓上征西比喻身后留名。
乌衣巷:东晋时王、谢两大世族在金陵的宅第所在地,位于今南京市东南。唐刘禹锡金陵怀古》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王安石罢政后居住在金陵,作者故用乌衣巷为喻。
⑼萋迷:迷茫的样子,形容草繁盛。
白话译文
其一
秋天早晨的原野明净美丽,雨后秋风清爽,阳光妩媚。今后我辞官离京,返蜀耕田,有谁在池南为我送行。
其二
只要杯中总有美酒,墓上征西将军的字样又何须追求。听说现在的王荆公府宅,如今已烟草凄迷令人生愁。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苏轼在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立秋奉敕致祭西太一宫神坛,看到宫内旧石王安石的题壁诗二首。当时王安石已经在当年的四月去世,新丧未久,苏轼感念平生,遂作次韵诗二首。王诗原作二首云:“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组诗是少见的六言绝句。王安石的原诗其一明显是抒发怀念故客之情的,而其写景疏略,色彩鲜明,语言清新流丽,实在已是上乘之作。要超越它殊为不易。但是苏轼却敢于在前辈面前写出自己的新语,并且毫不逊色,确实是难能可贵。
第一首诗是写乡关之思,并兼写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意。秋初的山川原野明净而秀丽,雨后的空气清新而酣畅,即勾起作者的怀乡之思。只是如果现在归耕巴蜀,便无人能送作者到池南的归乡路上了。这首诗首先从西太一宫的秋郊美景入题,后笔锋转到怀乡和对王安石的怀念之上,感情的发展流畅而不突兀;比较两诗,王诗写春景,苏轼写秋景,前者写出春和日丽的特色,而后者则完全是秋天清朗的景象,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第二首诗直接抒发对王安石的怀念之情,并隐含有对王安石的惋惜之意:只要有吴兴若下村所酿的美酒在手,就足以自娱一生,河必像曹操那样至死还不忘记流芳百世呢?乌衣巷口曾经是煊赫一时的王谢两族所居住的地方,现在不也是满眼荒烟野草,景象全非吗了?苏轼的言下之意实际上是指王安石不应当担当宰相之位并大兴新法,而应当以在野之身潜心学术,其实这也反映了当时一般久对于王安石的看法:既对王安石一的人品学术甚为推崇,又极力反对新党大力推行的变法运动,认为新党所作所为扰乱了百姓的生活,只是聚敛钱财而已。苏轼对于新法也多有抨击,在这首诗中他对王安石的评价仍然秉持着原来的看法。
名家评价
南宋·蔡正孙诗林广记》:此篇止书景物而欲引归之意。先生蜀人,自京师言蜀,则写剑外矣。
清·纪昀《纪评苏诗》:六言难得如此流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0:1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