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宫春怨
唐代王昌龄诗作
《西宫春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宫怨诗,所咏为班婕妤失宠之事。全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的花月良宵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动作和意态,展现了其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诗人运用反衬、曲笔等手法,将少女的孤独凄凉、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刻画得入微而深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整首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既表达了宫女的怨情,也寄托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作品原文
西宫春怨⑴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⑵。
斜抱云和深见月⑶,朦胧树色隐昭阳⑷。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西宫:指长信宫。因在昭阳宫西面,又称西宫。此指班婕妤失宠后的居处。
⑵珠帘:用宝珠缀成的门帘。《拾遗记》:越贡二美人于吴,“吴处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
⑶云和:山名,以产琴瑟著称,因以为琴瑟琵琶等乐器的通称。《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郑众注:“云和,地名。”郑玄注:“山名。”
⑷昭阳:汉宫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及宠妃赵合德所居。《汉书·外戚传》:汉成帝立赵飞燕为皇后,“皇后既立,宠少衰;而弟(飞燕女弟合德)绝幸,为昭仪,居昭阳舍。”
白话译文
春夜里西官静悄百花飘香,想卷珠帘却勾起春恨悠长。
斜抱着琵琶凝望―弯钩月,透过朦胧的树色隐见昭阳。
创作背景
班婕妤,汉成帝即位时选入后宫,以美而有文才,一度受到成帝的宠爱。后来赵飞燕姊妹得幸,势倾后宫,班婕妤自知爱衰,为了全身避祸,她主动要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长信、长门之怨,是历代诗人经常歌咏的题材,往往作为对自己的怀才不遇的隐喻加以吟咏。王昌龄的这首《西宫春怨》就是借咏后汉的班婕妤而哀悼自己的怀才不遇。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诗的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点明季节,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这里,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照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为一个正在好动、爱美年龄的少女,竟然还没有就寝,早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见心不烦。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动观赏的念头。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这时,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问题是她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句内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间难熬,愁恨难遣。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看来,她是一位有音乐素养的少女,此时不禁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辄止,并没有真个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独自出神罢了。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可以与这句诗合参的有崔国辅的《古意》“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些诗句,所写情事虽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的心情。
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这与作者另一首《长信秋词五首》(其一)的结尾“卧听南宫清漏长”句中点出南宫的意义是相同的。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遥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这时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把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加倍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诗妙在不言怨而怨自深切。诗人以曲笔写衷肠,字面上写春景、春情、春恨,实际上写失宠宫女的怨情,写她对得宠者、对君王、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怨恨之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这话道出了《西宫春怨》一诗的特点。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正声》引吴逸一:“斜抱”字多情态、“深”字吊下句“朦胧”有力,愈见恍惚,愈添情想。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幽怨在“深”、“隐”字。末句好夜景,又含春。
明代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胡元瑞谓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予谓宫怨之作主于抒情,要在情景融合,二人各兼其妙,第太白意尽语中,王意含蓄耳。引桂天祥曰:情思容冶中间多少怨恨,与《西宫秋怨》作俱盛唐佳制。
明代沈子来《唐诗三集合编》:诗意凡七转换,专做“怨”字,而“怨”中不露,盛唐含蓄之妙如此。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奉帚平明”篇固佳,终是譬喻,不及《西宫》之作。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妙在不说着自家。谭云:“斜抱云和”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予犹谓“朦胧树色”句反浅一着耳。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江宁《西宫曲》:“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李则意尽语中,王则意在言外。然二诗各有至处,不可执泥一端。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
清代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引吴敬夫:“春恨”方长,帘欲卷而不卷,则身在帘内矣,故曰“深见月”、“深”字从上句生来。“斜抱”只形容其态耳。《诗解》云:瑟从旁出。故云斜。宫殿沉阴,月不易睹,故云深。岂不忍卷帘,反能抱云和而出帘乎?旦宫殿深沉意只在“朦胧”二字见,不宜又赘“深”字矣。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李太白《清平调》《行乐词》,皆用“飞燕”、“昭阳”事。然予睹王少伯宫词,如“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皆为太真而作,皆用“昭阳”事。盖当时唐人之言多如此,不独太白。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欲卷”,不欲卷也。曰深、曰隐、曰朦胧,皆从帘内见月之语,是终于不卷也。“斜抱云和”四字似见,然是诗中装衬之法。三四解明次句,言本欲卷帘望月,恐照见昭阳,转增春恨耳。语脉深曲,自是盛唐家数。琢句欲实不欲虚,用笔欲润不欲枯,蓄意欲厚不欲薄,如二句著“斜抱云和”四字,则句为之实,笔为之润,意为之厚。凡诗皆宜如此,在七言尤为要耳。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只写到“昭阳”二字便住,妙有可望不可即之思,彼之多少恩宠,在所不言。
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一起一落,使人志满神移。
清代吴瑞荣《唐诗笺要》:与供奉《长门怨》当玩其深婉之韵,然李之深婉标举,王之深婉笃沉,是二家同工异致处。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不言怨而怨自深,诗可以怨,其在斯乎!
清代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夜静不寐,但望昭阳树色,不言怨而怨自深。此诗品格最高,神韵绝世。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西宫冷落,逐层递写。夜静花香,珠帘欲卷,乃由春恨。欲卷还停,因而斜抱云和,将以自遗。而帘中见月,朦胧树色,将映昭阳,暄凉异致,又有不忍见萦绕。夜静恨长,不情不绪,更极怨意之曲。总为“春恨长”三字烘染。
清代朱宝莹诗式》:首句“西宫”二字略读,君王不来故夜静,惟静故闻百花之香,描写“春怨”二字其细。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之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5 15:1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