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浣纱,是记录春秋战国时期,
越国一个叫
西施的美女在河边浣纱时,鱼儿看见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也是成语
沉鱼落雁的沉鱼之来源。
名词解释
浣:洗涤。纱:一种布料,也代指衣服。
浣纱也代指
西施。《
全唐诗》“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
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浣就是“洗”的意思,在古代还与日期有关系。唐朝时,国家规定政府官员每月必须洗三次澡,每次洗澡称为一浣,一月有上浣、
中浣、下浣,后来这一说被
借作上旬、中旬、下旬别称。“纱就是
苎麻,本地人称为“苎萝”,为荨(qian)麻科麻植物,
多年生草本,其茎部柔韧而有光泽,取其茎皮(纤维)用来织布、结网。
沉鱼由来
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
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
沉鱼”的代称,就流传开来。
美人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
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
吴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
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
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
勾践所灭。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最有可能的两个结局之一是:西施与
范蠡泛舟五湖,之二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
施夷光世居
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
苎萝村(今
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
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
夫椒(今
江苏省
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
会稽山(今
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手,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
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
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
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在西施由越入吴的路线上,南自诸暨,北迄苏州,所在均有西施遗迹。诸暨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
西施殿等古迹。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著名诗人
李商隐写下“西子寻遗殿,
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
鱼玄机又有《
西施庙》诗。这些是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
门楼、西施殿、古越台、
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中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其中包括梁、柱、门、窗、
牛腿、擎枋、斗拱、
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结局介绍
一说越王
勾践丧尽天良,竟在西施归国当晚就要她“伴寝”,也就是要把西施占为己有。这里要插叙一句,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是一个很差劲的人,是那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小人。如果让西施委身
夫差还有为国复仇的
精神激励,现在让西施伴寝就完全是为了满足勾践的淫欲了。西施自然不愿意陪勾践睡觉,最后以“不能伴寝”的“抗君之罪”被勾践处死。
一说西施在夫差自杀后返回
诸暨故里,重过平民百姓生活。可好事的传说者又根据初唐诗人
宋之问的《浣纱》诗“一朝还
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入松网,鱼畏沉
荷花”的内容,说回到故乡的西施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
相关诗句
西施咏 ——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
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韵译】: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 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
浣纱女, 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 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 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
东施, 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简析】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
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此言颇是。 --------------------------------------------------------------------------------------------------------------- 西 施 ——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
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
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
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
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
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即
杨贵妃)。” “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
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
玄宗避
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
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相关影视
二 、1965年台湾黑白电影 江青-《西施》(李翰祥导演)
十、2005年大陆剧 周扬-《越王勾践》
十二、2006香港无线
郭羡妮-《
争霸传奇》改名为争霸
厦门美食
〖菜肴特点〗造形美观,软滑鲜爽,味道醇美,1993年获得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金牌奖。
〖烹制过程及原料〗
调料:
黑芝麻20粒,红
辣椒、精盐、味精、
鸡精、
湿淀粉各少许,
高汤2000克。
制法:1、将鱼翅用高汤煨烂入味,捞出装盘中。
2、菜胆氽入,用虾胶分别在菜胆上捏制美人头,镶上黑芝麻为眼睛、红辣椒剪成的小月芽块为嘴唇,制成上
笼屉蒸熟取出,摆在鱼翅四周。
3、适量高汤下锅烧沸,调以精盐、味精、鸡精,用湿淀粉勾芡,淋在鱼翅和美人菜胆上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