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学派是在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
子夏来到
魏国西河(今陕西关中东部黄河沿岸地区)讲学,传播儒家经典、文化和学术思想而形成的著名儒家学派之一。 西河学派中有不少人成为魏国的治世良臣,该学派为弘扬和发展儒家思想,以及 前期法家思想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
历史背景
吴起在郑与
秦军展开决战,魏军大胜。魏太子击趁
秦军西河守军主力围攻吴起防守空虚之际,指挥黄河东岸的
魏军渡河。太子击率军攻破了秦国西河防线的军事重镇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秦国的西河防线被
魏军彻底突破了,大批的魏军进入秦国。
魏文侯在西河地区一方面完成了军事占领,另一方面把魏国的便民政策带到了西河,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拥护,魏国在西河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魏国在西河实行的新政策对秦国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秦简公为了安抚民心,被迫实行初租禾。
魏文侯在对秦攻略中除了军事打击、政策攻心外,还进行了文化渗透,著名的西河学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中心人物
秦人本是华夏西陲部族,由于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而放弃了西向发展的打算,改向东方发展。
于是
魏文侯重用当时著名的大儒
子夏,拜子夏为老师,在西河讲学,从学者有三百多人,其中人才辈出。《史记·儒林传》记:“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俱出门下。而荀子、李斯、韩非则也是其隔二或三代的再传弟子。其门风之盛,使当时许多人甚至误以为他就是孔子。这个西河学派既传授儒家经典“六艺”,也是法家政术思想的先驱。子夏是一个有操守和气节的人。有人劝他去当官,他回答:“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后来,
子夏由于老年丧子之痛,哭瞎了眼睛,在西河学派内大部分时间教授学生的人是
子夏的弟子齐人
公羊高、鲁人
谷梁赤、
魏人段干木和
子贡的弟子田子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子夏虽是孔门十哲,其政治思想也是儒家思想,但明显更注重儒家的术。在
孔门弟子中,
子夏并不象
颜回、曾参辈那样更专于道德之道,故有“孔子说礼法,曾参取礼,子夏取法”一说。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更倾向于儒术而非道德哲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纯粹的仁义道德,而是与时俱进的治世之学。因此,
子夏发展出一套与后世儒家不同的政治观点及历史理论。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由此可见,
子夏心目中的君子,不仅仅是在
孔子倡导的那种 “温文尔雅”、“坦荡荡”的醇儒,还应该有一定的权术、心机。这些观念,表现出
法家察势和用权的精神。与儒家主张恪守礼义一以贯之的君子之道显然并不吻合。因而子夏被后世儒家认为具有投机倾向。以至
子夏的再传弟子
荀子也曾指摘
子夏城府深沉:“正其衣冠,齐其颜色,俨然而终日不言。”(《荀子·非十二子》)。但吴起、
商鞅变法,都首先采取示民以信的政治策略,显然源出于
子夏之术。
子夏注重君王用权之术,认为君王必须注意研究政治历史。他说:“有国有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 “善持势者,早绝奸之萌。”(《韩非子·外储说》)主张治国者要学习《春秋》等史书,汲取历史教训,消除危机于萌芽状态,防止失权以至政变。
尽管
子夏非常注意养生,身体一直很健康,但毕竟年事已高,最初对
魏文侯的邀请是很犹豫的。
魏文侯知道
子夏是各国士人的灵魂
宗师,决心一定要请
子夏到西河坐镇。于是,
魏文侯亲自拜
子夏为师,对子夏异常尊重。给国君做老师是儒的最高荣誉,即所谓的
帝王师。
子夏是第一个享有这个荣誉的大儒,甚至
孔子在生前也没有享受过如此尊高的荣誉。子夏被
魏文侯的诚意感动了,决定亲自到西河坐镇。
由于
子夏做了
魏文侯的老师,而且亲自坐镇西河,
华夏文化的重点就转到了魏国,转到了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
历史影响
子夏在西河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不仅对
秦国、楚国、
赵国这些外族文化占上风的国家的怀化作用十分显著,而且使魏国俨然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
宗主国。
儒本来是以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师。而六艺是
贵族和士人在治理国家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儒由于各有侧重而产生不同的流派,相当于不同的学科。
鲁国的曾参之儒是以重礼,尤其是重孝为代表的流派,培养的是掌礼之儒,这些人不以经世济用为特长,在各国
官僚系统中的地位不高。
子夏之儒培养的是经世济用之儒,大量地充斥到各国的
官僚系统中,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
儒学流派。
子夏到西河后,谋求进身的士人纷纷转入西河学习。这个时候,西河学派应
魏文侯的要求已经不以贵贱为收取学生的标准了。
子夏由于不亲自教课,而且已经享有了
魏文侯师的至高荣誉,也就不计较了。这些士人在西河学派学习后,很自然地选择魏国为其效力的首选国家。这样,西河学派为魏国吸引、培养了大批官员。各国的士人对西河都很向往,魏国无形之中成了他们理想的效力国家。
西河学派教授的内容很丰富。
公羊高与
谷梁赤本来不是最能代表
子夏思想的学生,但由于他们教授的历史学科春秋是以服务国君为对象的,所以
魏文侯抬高了他们的地位。
公羊高口授的春秋成为后来春秋公羊传的蓝本,
谷梁赤口授的春秋成为后来春秋谷梁传的蓝本。
子贡的学生田子方传授的不仅包括儒本身的六艺,还包括子贡对
儒学的发展,纵横术与经商的本领,纵横术是士人成为官员后,从事外交所必须具备的才能,而经商致富则是一个官员富国
富民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子贡、田子方对传统六艺的发展是与当时的时代发展,各国对官员的要求相适应的。
段干木是
子夏看重的一个学生,他的教授中还可以看到子夏培养高级官员的精髓。
魏文侯担心
段干木培养的高级官员不为魏国所用,反而与魏国为敌,便让段干木主要教习魏国的公室
贵族,并请
子夏能够对自己的子弟能够指点。
魏文侯时,使用大臣不看出身,重视能力,提拔了很多
平民和有戎狄背景的人才,魏国的
贵族很少得到重用。
魏文侯重用的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吴起和
李悝都是来自
卫国的
平民。
乐羊、
西门豹是魏国的
平民。
翟璜是戎狄出身。只有魏成是
魏文侯的弟弟,出身
贵族。在
段干木及得到其真传弟子的教授下,魏国的公室
贵族出现了大批的人才,如
公叔痤、公子昂,成为魏国高级官员的一个主要群体。田子方的后学逐渐融入到
段干木这一支。这两个集团在
魏文侯以后的魏国政坛争夺很激烈。
子夏在西河没有几年就去世了,但其在西河的象征意义却长期存在,魏国取代
鲁国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
魏文侯尊
子夏为师的政治效果十分显著。
魏国之所以能够称霸百年,一方面是由于强大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
魏文侯把魏国变成了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
前期法家源头
除子产是一位时代的前驱者,虽应时而立法,但无一定的法理意识之外,其他如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便都是以学者的立场,以一定的法理为其立法的根据的。但从这儿可以踪迹出两个渊源。李悝、吴起、商鞅都出于儒家的子夏,是所谓“子夏氏之儒”,慎到和申不害是属于黄老学派。但慎子与申子亦复不同,慎子明法,而申子言术,慎是严格意义的法家,而申是法家的变种——术家了。慎虽属于黄老学派而后于子夏,可知他的明法主张是受了子夏氏之儒的影响。因此,前期法家,在我看来是渊源于子夏氏。子夏氏之儒在儒中是注重礼制的一派,礼制与法制只是时代演进上的新旧名词而已。《论语》载子夏论交,“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正表明着法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