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为瓜类黑腐球壳菌(Didymella bryoniae (Auessw.) Rehm.),属
子囊菌亚门真菌。在
PDA培养基上(25±1)℃黑暗下培养,
菌落背面初为白色,后期变为灰黑色,基生菌丝深褐色;气生菌丝发达,絮状,中间稠密,略隆起,初为白色,老化后为灰白色,不形成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
西瓜蔓枯病主要为害
瓜蔓、
叶片和
果实。西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引起叶片、蔓枯死和果实腐烂。子叶受害,病斑初呈水渍状小点,渐扩大为黄褐色或青灰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不久扩展至整个子叶,引起子叶枯死。茎部受害,初现水渍状小斑,后迅速向上、下扩展,并可环绕幼茎,引起幼苗枯萎死亡。成株期发病多见于茎蔓基部分支处,病斑初为水渍状,表皮淡黄色,后变灰色至深灰色,其上密生小黑粒点,随病势发展病部渐溢出琥珀色胶状物,干后为赤褐色小硬块,表皮纵裂脱落。潮湿时表皮腐烂,露出维管束,呈麻丝状。茎节部也易受害,产生黄白色病斑,潮湿时软化、变黑,后密生小黑粒点,流出胶状物质。叶部发病多从叶缘开始,产生“V”字形或半圆形黄褐色到深褐色大病斑,多具或明或隐的轮纹,后期产生小黑粒点,病斑易干枯破碎。西瓜果实上发病,初呈油渍状小斑点,后变暗褐色圆形大凹陷斑,表面干烈,内部木栓化,常呈星裂状,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粒点。叶柄发病产生褐色不规则病斑,表面粗糙,有小黑粒点,下雨后病部腐烂,易折断。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座随植物病残体在地表、土壤及附着在架材环境中越冬。春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及浇水传播蔓延,病菌从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引起植株发病。
发生危害程度与温度、湿度和栽培管理技术关系密切。在10-34℃范围内,病原的替育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以上易发病。多雨的年份发病快流行迅速。瓜类连作,地势低洼,雨后积水,缺肥和生长较弱,发病重,病情发展快。温室和大棚栽培,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易发病。
每立方米土用99%
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1.5克,对水1-2千克均匀喷洒在营养土上,充分拌匀后装杯播种。也可用50%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12克,对细土8-10千克制成药土,上盖下垫,可预防西瓜蔓枯病。
育成苗移栽前3-5天,每亩用25%
苯醚甲环唑乳油15克对水45千克喷雾,或用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60克对水45千克喷雾,或用36%三唑酮·多悬浮剂100克对水45千克喷雾。带药移栽,可减轻西瓜大田前期的发病为害。
发病初期,每亩用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60克+25%
苯醚甲环唑乳油15克+漯效王叶面肥120毫升对水45千克喷雾。也可用25%苯醚甲环唑乳油3000-5000倍液、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等喷雾防治,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