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索村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辖村
西索村地处阿坝州马尔康县卓克基镇腹心地,国道317和省道210线交汇处,与镇政府所在地隔河相望,总面积95平方公里,海拔2660米。
主要概况
全村现有耕地295亩;天然草场4万;辖设两个村民小组,全村有107户、349人,全村总收入达到127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5.13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已达2379元;粮食总产92吨,人平有粮270公斤;全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2013来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基础上,又开通了光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和科普热线电话等。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卓克基土司官寨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索民居等人文景观。西索村二组设有乡村医疗室一个,配备乡村医生一名,农村医疗条件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农民看病难问题逐年得到改变。
卓克基乡西索村,一个安宁祥和的加绒藏族村寨,位于马尔康以东7公里,地处海拔2700米的高原,在卓克基留存的所有历史烙印中,留有一笔浓重的红色。
历史追溯
漂亮的藏族民居都是当地居民用山里的石头一块一块地砌成,石块之间缝隙均匀,并形成漂亮的曲线,窗子上画着藏族特有的美丽图案。清澈的梭磨河从村前奔流而过,河水的流淌声永远都陪伴着河边的人和屋。整个村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宁静安详。
村子对面有一栋十分醒目的土司官寨,阿来小说《尘埃落地》的故事原型,就是以这个土司家和卓克基村为背景的。土司官寨全部用木材建造,虽然已经坍塌近半,但仍然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气势非同一般,那个断壁残垣的遗址,在夕阳下别有一番颓废残缺的美感,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称赞其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踩着厚重的吱吱做响的木楼梯,可以上到三层土司的卧室及迎客厅,但这里已经上满眼空荡,那些金碧辉煌的家具、精美的唐卡、刺绣的经幢以及琳琅满目的佛教法器,早已送进了博物馆。从官寨内的天井抬头看,形态各异的花格木窗一个连着一个,曲折的回廊一座连着一座,在遥远的年代,这座土司的宫殿有过多少人来人往,每扇格子窗后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房东路大伯的父亲当年就是土司大人的通信员,大伯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常得土司赏的糖果,是个“挺和善的人”,和大伯聊天让我们了解到阿城写的有多少真实多少虚构。路大伯还带着我们去看当年红军在石头上刻下的口号,扒开草丛仔细地辨认,有一句令我记忆清晰:“国民党匪兵是胡宗南的龟儿子!”
恍惚间,我觉得前世曾与这村子、这房子有不解之缘,或许,在某个岁月的黄昏,也曾如一粒尘埃飘进那颓废的老宅……
松岗碉群建于清代中叶,共有四座,两座在直波村,另两座在河对面的山梁上。直波村的两座为八角碉,相距50米,碉楼是用石头和泥巴修建的,内呈圆形,外面呈八角形。最高的一个有8层,高约30米,仰望之下高耸入天,有晕旋感。八角碉楼内部结构非常奇妙,每一层有木板,只能借助活动的木梯攀登,有很好的防御功能。
对面山上官寨的最后一名土司叫苏希圣,本是黑水头人之子,因松岗土司无后人接掌司印,才将势力正大的黑水头人的儿子收为儿子,但他只当了七年土司,马尔康便解放了。而这个八角碉楼是属于松岗土司苏永和的,但建筑年代应该是乾隆年间。松岗土司因为反共在50年代后期从西藏逃往印度,后移民加拿大,改革开放后还回过松岗。
碉楼的主通道旁边还有一个暗道,有洞口和主层相通,是用来运送枪支弹药和食物饮水的,最奇妙的是村里的两座碉楼通过地道相通,并与河流相通,可以在敌人攻打进来时相互支援和退守。这样神奇的古建筑不仅见识了家族和朝代的兴衰,而且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展用途,文化大革命时也没闲着,竟被造反派用来武斗之用,两派分别把守河对岸两座碉楼,互相对射,也真是碉楼的悲哀。
碉楼下,河水在无止息地流淌,阳光照射在房子的木窗上,露台上的鲜花种植在脸盆和小铁桶中随风颤动,经幡在炊烟中飘扬,一串串红透了的小辣椒挂在廊檐下和廊柱上,清晨的山村已经苏醒过来……
交通
卓克基位于马尔康草原上,可由马尔康搭乘出租车抵达,或从甘南经若尔盖进入。
松岗乡的直波古碉与田园藏寨交相映衬,卓克基土司官寨建筑奇巧,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波村的两座为八角碉,相距50米,南碉内径8米,每角两测边长2.05米,墙厚0.95米,高29米,共7层。北碉内径8.5米,每角两测边长2.15米,高24.7米,共6层,都是拍摄的好题材。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西索村,与此西索村同名。
荣誉
2021年9月,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4 14:59
目录
概述
主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