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胡黄连
伞形目人参属植物
西藏胡黄连 (Picro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 ,又名假胡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 5~10 cm,根茎粗壮,长圆锥形,横走。产于我国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南部,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去净泥杂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得干燥根茎入药,以根茎粗大、体轻质脆、苦味浓着为佳。1963年以前,《中国药典》记载的胡黄连均为主产于印度的印度胡黄连。1965年,同属植物西藏胡黄连在海拔4400米的西藏南部和云南北部被发现,其生药形态、组织、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及苦味度等方面与印度胡黄连非常类似,基本可以代替印度胡黄连药用,并于1977年收载于《中国药典》。
形态特征
西藏胡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 5~10 cm,根茎粗壮,长圆锥形,横走,长 15~50 cm,节间紧密,常常带有暗棕色鳞片状老叶及圆柱状支根。叶近于基生,常集成莲座状;叶片匙形至卵形,长 2~7 cm,宽 1.5~3.5 cm,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窄成短柄,边缘除基部以外均有钝锯齿,无毛,干时变黑。花葶自叶丛中生出,高 5~15 cm,被腺毛,花密集成顶生穗状圆锥聚伞花序;萼片 4,长 5~6 mm,其中一裂片几线形,其他 4 裂片近披针形、狭长圆形至狭长椭圆形;花冠暗紫色或浅蓝色,二唇形,内外具有疏柔毛;苞片、花萼均被毛,苞片卵形;雄蕊 4,二强,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 2 室;胚珠每室多数,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蒴果卵圆形,长 9~12 mm,先端 4 裂。种子多数,长圆形,有光泽,具网眼。花期6~8 月,果期 8~9 月。
根茎:粗壮,横走,节间密,常有暗棕色鳞片状的老叶残余及须根,长15 ~ 50cm;叶:近根生,常集成莲座状;花:匙形或倒披针形,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 ~ 7cm,宽1.5~3.5cm,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狭成宽柄,边缘除基部外均有钝锯齿;花冠较花萼长,其裂片甚不相等,后方裂片完全结合,花冠外面具腺毛,后方两雄蕊花丝无毛,前方两雄蕊花丝被腺质短柔毛;蒴果卵圆形,长12 mm,侧面有深槽,主要室背开裂;果:种子长2 mm。
分布范围
产于我国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南部。
主要价值
医药价值
主治阴虚骨蒸;潮热盗汗;小儿疳疾;湿热泻痢;黄疸;吐血;衄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痔疮肿毒。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功效为退虚热;消疳热;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化学成分为西藏胡黄连根茎中含有3种环烯醚萜苷 即胡黄连苦苷I、II、III(picroside I, II, III)、胡黄连醇、胡黄连甾醇、香荚兰酸、桂皮酸、阿魏酸、香荚兰乙酮、D-甘露醇等,此外还含有树脂、鞣酸、三棕榈酸甘油酯及类倍半萜的挥发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19: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