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媚
中国作家
西门媚,女,生于70年代。小说家,著名作家,画家。被列入中国文坛十大最活跃青年女性作家。现居广州。曾在广州、北京、成都三地媒体工作十年,现专事小说创作和专栏写作。出版长篇小说《实习记者》、《看不见的河流》,短篇小说集《硬卧车厢》,随笔集《纸锋》、《结庐记》、《心怀野念《食光机:食物中的当代小史》等。先后在《腾讯大家》、《百度百家》、《南方周末》、《城市画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东方早报》、《深圳晚报》、《香港风情》、《京华时报》、《外滩画报》、《大河报》、《南方都市报》、《开啦》等上百家媒体开设专栏。
作品评价
长篇小说《实习记者》评价
封底推荐:
小说当然不是自传,可是小说里涉及的主题作者没有思考过,那样的小说就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这本写媒体人的小说,就脱离当下多数小说不接地气的致命缺陷。西门媚,这位从成都到北京再到广州又回成都的媒体人,在这个参悟之旅中,对媒体圈,从抽象的思考至形象的记忆,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难得的是,她还是成都一些重要事件的媒体力量之一。所以她的小说,你会觉得,那确实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有植物清新的气息。
——著名作家 连岳
西门媚的文字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舒缓典雅的女儿态,应证了她笔名中的那个“媚”字。在她的这部长篇小说《实习记者》中,这个特点也体现得相当充分。在这部小说中,我慨叹于一个年轻女孩在异乡打拼的酸涩困顿,会心于我曾经非常熟悉的新闻行业的林林总总,而我最为感同的则是西门媚用其让人感觉舒服的叙述节奏所呈现的青春之美,这种美,是那么娇媚、可人、短暂而不可追,令人怀想。
——著名作家 洁尘
长篇小说《看不见的河流》评价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一个时代早已被告别,了无痕迹,可其实每一段历史都可能延伸、存在于今天。它们虽然不见于教科书、甚至不被亲历者们公开叙述,但它们自会以各种方式渗入到人们的血液之中、涌动于社会的深处。
西门媚的新作《看不见的河流》,让我们在嘈杂纷乱的现实世界中,又一次辩认出,原来历史并没有真的中断,曾经的时代之光也不曾寂灭。
这部小说其实是可以被看作对一代人心灵史的记录的。在我过往的研究中,我曾经将那个时代定义为中国近代以来担当了轰轰烈烈的文化/社会/政治运动的“青年”的终结。而在《看不见的河流》中,我看到,这最后一代的“青年”,在被驱离广场后,虽然有沉沦、有妥协,但在社会的激变之中,也有那么一群人,化蛹成蝶,终于渐渐蜕变、成长为了新一代的“公民”。他们的成熟,他们的担当,令人欣慰和感动。
合上小说,环顾现实,我们会发现,是的,我们可以相信,人类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人们也永远不会停止对美好社会的争取、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追求,哪怕那样的努力代价高昂,就如作者在小说中借角色之口,对爱情所作的“宣言”那样:“……这种爱能完满当然最好。不能在一起,其实,这种爱也不会死去,只会埋在心底,就像你爱自己一样,你不可能哪一天变得不信任自己,不爱自己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世界上是有永恒之爱的。”
——著名学者、教授 陈映芳
这是一部关于成都的小说,关于报纸媒体兴盛时期的小说。
小说安排在1999年。在这部小说中,我重温了很多快要忘记的词语,热线、计分、特稿、传呼……当然,如果你也在那个时间躬逢其盛,一定对这些词语这些桥段不陌生。《看不见的河流》不仅是主人公胡小筝一个人的故事,而且还是这一帮人的故事。
今天动辄听到纸媒已死的论调,从胡小筝的故事,推己及人,不能说不感到这个行业的温情。它虽然有像张胜吴之项总这样的一心强大派,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帮想寄托自己抱负的知识分子。我想,经历过八十年代风风雨雨的辛越、沈青、陆明辉、多多这些人,在今天是依然独持己见、“虽千万人吾往矣”呢,还是和光同尘、做大做强?
《看不见的河流》这个书名出自胡小筝和辛越刚认识时的一次采访。辛越采访的老教授提到成都这座城市曾经有很多的河流,但是人世沧桑,经过无数次的城市建设,这些河流都变成了地下河。这个隐喻是显而易见的。故事的结尾,是辛越去了南方,而胡小筝和多多都去了江南,就像这座城市消失、或者被隐藏的河流一样。看来,因为机缘巧合,1990年代后期这场报纸开张,聚集了从未有过的活跃思想,释放了这些人的活力,足可以记载在城市思想史上。
似乎可以说,那是在特定环境里的人与事。但那样一个活跃的、开放的、有很多想法的特定环境,是一代人的故事,更是包含了时代的丕变,和那些消失的河流一样值得铭记。
——著名书评人 戴新伟
随笔集《纸锋》评价
享受慢生活的西门媚根本不需要像董安于和朱自清先生一样“佩弦自急”,而且还能分享自己内在的欢悦。她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她大量的阅读。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她所读的书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文学作品,二类是非文学作品。因为文学在西门媚那里有特别的意义,既不是为扬名立万,也不是为了拿奖赚钱,而是基于自己对持久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当然这些对她产生强大心灵慰藉的书籍,多是由外国人生产的:马尔克斯、莱辛、帕慕克、恰佩尔、科埃略、布尔加科夫、门罗、阿特伍德等,她欣赏这些作家对幽暗之人性细腻无尽的描摹,真可谓“魔鬼在细节中”。她对只以玩弄技巧取胜的作家评价不高,如被很多人跟风崇拜的阿兰·罗布格里耶。至于说那种西方写作班套路的做法,自然亦难入她的法眼。她不认为人性与社会的丰富性会按照他们所制订的训练框架去发展,这就像病人不可能按医书来生病一样。而少数中国小说家给她带来的滋养除张爱玲、王小波、陈冠中等,人们有所知晓外,像董时进的《两户人家》、谢宝瑜的《玫瑰坝》,不少人连名字都没听说过。
而向外的寻求多是依靠非文学作品,读的多是宗教、心理学、社会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上述西方小说家的文学作品无疑是她阅读的“主菜”,个别小说家她甚至对其作品采取“竭泽而渔”的读法。如果文学作品相对来说是偏“软”,那么这些读物就是很实在地体现了人们对当下生活的应对与反思,如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巫宁坤的《一滴泪》、陈映芳的《变中之痛》、郭于华的《受苦人的讲述——骥村历史与一种文明的逻辑》、崔卫平的《思想与乡愁》与《迷人的谎言》、西闪的《思想光谱》等。事实上西门媚的阅读与思考,是典型的不自划牢笼,不自设边疆。在读那些更为幽微地洞穿人性深谷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读与当下生活短兵相接的东西。说明她既关注现实,亦返回内心的双修之旅,巧妙地维持了她的精神与现实的平衡。
——著名作家 冉云飞
随笔集《心怀野念》
日常生活里有一种慢性毒素,中了这种毒的人会渐渐对一切失去渴望,他们机械地生活,内心麻木,没有任何激情与冲动;对一切事物懒于关注,惰于思考。作者西门媚以多年专栏作家之透彻笔力,将生活的话题一一道来。她想把她的作品写给心怀野念的人看,这些人可能是少数,但是存在,存在于不同的群体,只因为一些内心的野念,他们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他们生机勃勃,与众不同。
西门媚用诙谐轻松的笔调讲述作者与美食、与城市、与朋友的故事,文字有丰富的气味与画面感。通过食物、食事这一线索,勾勒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时代变迁史。书 中配有作者自绘的插画,色彩明朗、简洁大方且富有童趣。令书中内容的想象变得更加具体可感,增添了阅读的乐趣。本书语言诙谐幽默,行文轻快简洁,富有故事性与画面感,是一本简单有趣的小书。
绘画作品
西门媚习画二十多年,擅长水彩、油画棒和国画。
这是她和她的作品。 作品2011年展出于白夜艺廊。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看不见的河流.豆瓣阅读.
心怀野念.豆瓣.2017-8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2 21:52
目录
概述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