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报春苣苔(学名:Primulina qintangensis Z. B. Xin, W. C. Chou & F. Wen)是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15-25,轮生在基部莲座丛上;叶柄密被白色绵状毛;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锯齿,正面和背面密被白色长柔毛。聚伞花序5-8,腋生,1-3花;花序梗长12-18厘米,宽约3毫米,成熟后脱落或微被微柔毛;苞片2,对生,长圆形;小苞片2,对生,长圆形;花梗约白色短柔毛。花萼自基部5裂。花冠筒状,白色或淡紫色。雄蕊2,花丝靠近基部膝曲;花药黄色,背生着;退化雄蕊3。花盘环形。雌蕊密被微柔毛;子房线形。花柱具腺毛,柱头半透明至白色,倒梯形。蒴果线形,4瓣,被微柔毛。
2019年1月初,在中国广西石灰岩喀斯特植物生物多样性的植物学调查中,中国苦苣苔保护中心(GCCC)的成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报春苣苔属植物。它在外观上近似于光叶报春苣苔。并从模式产地采集了该种和光叶报春苣苔进行了同质园试验。经过多次野外观察和一年多的同质园试验,两个物种的表型都是稳定的。所以,确认它是报春苣苔属的一个“新”物种。
2020年,辛子兵、黄章杰、周伟权、黄易、孟德昌、温放在《
西北植物学报》发表《中国广西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一新种——覃塘报春苣苔》一文,首次正式描述了覃塘报春苣苔。
多年生无茎
草本,石生。叶片15-25,轮生在基部莲座丛上;叶柄长3-5厘米,密被白色绵状毛;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8-12厘米,最宽处5-8厘米,边缘有锯齿,正面和背面密被白色长柔毛;
侧脉每侧约3条,两面均明显,背面明显凸起。
聚伞花序5-8,疏松,腋生,1-3花;花序梗长12-18厘米,宽约3毫米,成熟后脱落或微被微柔毛;
苞片2,对生,长圆形,长约8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钝尖,边缘全缘,外部被白色短柔毛,内部疏生短柔毛;
小苞片2,对生,长圆形,长4-6毫米,宽约1.5毫米,边缘全缘,外部被白色短柔毛,内部具稀疏短柔毛;花梗约1厘米,白色短柔毛。花萼自基部5裂;裂片等长,披针形,长约8毫米,宽约2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边缘全缘。
花冠筒状,白色或淡紫色,左右对称,长5-6厘米;花冠筒长2.4-2.7厘米,口部约1.5厘米,基部约6毫米;唇瓣二唇形,正面唇短,2裂到中部,裂片长圆形或宽三角形,长约1.2厘米,背面唇3裂,卵形,中央唇长于外侧唇,长约1.7厘米,侧面长约1.6厘米,在背面唇和花冠喉部有2列明显的橙黄色腺毛。
雄蕊2,贴生于距花冠基部约1.1厘米处,
花丝靠近基部膝曲,长约9毫米,无毛;花药黄色,背生着,两端有须,肾形到椭圆形,长约2.5毫米,宽约1.5毫米,中部稍缩,成对连在一起,鞘在中部汇合,密被短柔毛;
退化雄蕊3,两个侧生的线形,无毛,长约1.6厘米,贴生于距花冠基部约1.2厘米处,中心的一个线形,无毛,长约1.2毫米,贴生于距花冠基部约1毫米处。花盘环形,高约2毫米,边缘全缘。
雌蕊密被微柔毛,具腺毛和无腺毛;子房线形,长1.8-2厘米,宽约2毫米,1室,胎座2,顶叶。花柱长7-10毫米,直径约1毫米,具腺毛,柱头半透明至白色,倒梯形,先端2裂至中部,长约3毫米。
蒴果线形,4瓣,长2.5-3.5厘米,直径约3毫米,被微柔毛,具腺毛和无腺毛。种子附生。花期2-4月,果期为3-5月。
覃塘报春苣苔与
光叶报春苣苔(学名:Primulina leiophylla (W.T.Wang) Yin Z.Wang.)近似,但叶轮生,叶片两侧近对称,侧脉3对;花序5-8,一回分枝,每序1-3朵花;花序梗成熟后近无毛或疏被柔毛;苞片明显较小,约8毫米×2毫米;雌蕊白色;花盘鲜黄色,可以区别。
截至2020年,该种只发现位于樟木镇居民区附近一个种群,成熟个体约3000株。该种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根据
IUCN评估标准,该种暂时被评为易危(VU 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