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山人隐居
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
《覃山人隐居》是杜甫在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覃山人隐居⑴
南极老人自有星⑵,北山移文谁勒铭⑶。
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⑷。
予见乱离不得已⑸,子知出处必须经⑹。
高车驷马带倾覆⑺,怅望秋天虚翠屏⑻。
作品注释
⑴覃念“秦”(qín)。山人,山里的隐士。
⑵老人自有星,即南极星。杜诗“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泊松滋江亭》)可证。赵次公:老人星,一名南极,在井柳之间,乃南方之星。山人隐居此地,可当此星。
⑶北山移文,南朝时孔稚珪所著。“移”是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通告、布告。北山,即钟山,在建康城(今南京市,南朝京都)北,故名北山。《北山移文》揭露和讽刺那些伪装隐居以求利禄的文人。五臣注《文选》吕向说:其先,周彦伦(周颙)隐于北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令,欲却过北山。孔生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勒铭,在在金属或石头上镌刻铭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这里铭刻《北山移文》,不许隐居后出仕的覃山人再回来?
⑷征君,古时对隐士地称谓,这里指覃山人。哀壑,壑中的风声仿佛带哀音。三四两句的意思是,覃山人出仕离开后,这里独有松菊,空留户庭,山壑也为之悲哀,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⑸这句是说,我知道你也是由于战乱和流离失所而不得已。
⑹子,指覃山人。出处,指不再隐居而开始出仕。处在此念“楚”(chǔ)。这句是说,关于出处,你也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其中艰辛)。
⑺高车驷马,指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形容做官所拥有的排场。语出《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带,伴随。倾覆:颠覆、覆灭,语出《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惊惧)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但是《南齐书·周颙传》与此有出入。
⑻翠屏,翠色的屏风,这里指青翠的山峰,因为覃山人已经离开了,所以说是“虚翠屏”。
诗词格律
这首七律的用韵方式是首句入韵仄起式。其韵脚是:星铭庭经屏。韵部均为:下平九青(平水韵)。
南极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谁勒铭。
⊙●⊙○●●△,⊙○⊙○⊙●△。
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
○○●●●○●,⊙●○○⊙●△。
予见乱离不得已,子知出处必须经。
⊙●○○○●●,⊙○⊙●●○△。
高车驷马带倾覆,怅望秋天虚翠屏。
○○●●●○●,●●○○⊙●△。
(说明:○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作品评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杜甫56岁,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关于此诗,吴论:因叹乱离以来,予不得己而奔走。今出处之途,子必经历而知耳。每见荣宠所在,倾覆随之,何若隐居自得乎?祗令我怅惘秋山,而伤翠屏之虚设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06:4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作品注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