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拼音:jiàn、xià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突出人体上方的眼睛,以强调看见,本义是看到、看见,特指平视。用作名词时表示看法,见解。由本义引申,“见”又有接触、遇到的意思,也有看得出,显得出的意思,还有会见、见面的意思。呈现的意思本由“见”表示,后改用“现”字。“见”在古汉语中也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图1、2)中的见字,下部像一个跪坐的人,上部用一只特别强调的横放的大眼(“
目”)来表示平视前方。“见”的本义就是眼睛向前平视。西周早期金文(图3)仍然保持着甲骨文见字的写法。从西周中期金文(图4)开始见字下边所从的人形已经变为形,但上部所从之“目”仍然很象形。到了西周晚期金文中的见字(图5)已经变为与秦汉篆文相近,眼睛变成了斜竖形,人的形体也变成垂手站姿了,《
说文解字》小篆见字正是从这一形体而来。以后,汉隶以小篆为基文,进一步将“目”下的人形写作“儿”。由此发展成楷书。汉字简化时又根据草书将“見”简化为“见”。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认为:“西周金文中‘目’下作立人形之字亦应释为‘视’,这从文例上也可以看出来。”见字在甲骨文中就用其本义及直接引申义,如用为见、用为献等义。在先秦两汉典籍中经常用为“现”。清徐灏《说文段注笺》:“目所睹为见,因有见在之称,俗别作现。《汉书·申屠嘉传》:‘馀见无可者。’颜注:‘见谓见在之人。’是也。《广韵》始收现字。”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汉书·高五王传》:‘于今见在最为长’。古人或单称见,或称见在,犹今俗语现在也……故今俗所称现在,亦可称眼前,或称目前,其理一耳。”
从见的字形分析不难看出这个字的本义表示看见。《礼记·大学》里有这样三句话:“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里的“见”和“视”同时出现,视就是看的意思,见即看见,表示视的结果。从这里也大致可以看到“视”和“见”是一对近义词,但也存在一定区别。“耳闻目见”包括听到和看到两个方面“见闻”就是指看到和听到的事情。但是,耳闻是虚,眼见为实,所以又有“百闻不如一见”的说法。传闻容易走样,因此在法律上,凭传闻是不能作证的,必须亲眼看见才行,这叫做“见证”。
“见”由于常用于指人和人互相看到,就形成了一个专门意思“见面”。见面有种种形式:事先约好的见面叫“会面”,没有事先约定的偶然相见叫“遇见”或“碰见”;下级或晚辈要求同上级或长辈见面叫“求见”,上级通知下级来见面叫“召见”,现在“召见”一词常作外交用语,专指外交部通知外国驻本国使节前来见面谈有关事宜这种会见形式;带有拜访性质的见面叫“拜见”;引导他人互相见面叫“引见”;如果初次见面谈话就很投机,好像老朋友一样,就说是“一见如故”;“再见”既是礼貌用语,也是客套话,用于分手时,表示希望以后再次见面。
人看到了事物或现象,就会产生一定看法,这看法就叫“意见”或“见解”。“意见”或“见解”有各种各样:有独创性的见解叫“创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叫“真知灼见”;有预料性的见解叫“预见”。
事物或现象显现出来才能被看到,所以“见”也有“显现出”的意思。措施显出效果叫“见效”病显得好了些叫“见好”,显得轻了些叫“见轻”。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近义辨析
见、视、看、睹
“见”指看到,表示视觉行为的结果。“视”指看,一般是从近处看。《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睹”也表示看到,但是没有“见”的其他意义。“看”本是探望、看望的意思,魏晋以后才有视的意思,并且逐渐取代了“视”。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下】【见部】古甸切(jiàn)
视也。从儿①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
【注释】①儿:音义同“人”。
说文解字注
“视也”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听而不闻者。浑言之则视与见,闻与听一也。《耳部》曰:听,聆也。闻,知声也。此析言之。
“从目儿”注:用目之人也。会意。古甸切。十四部。
广韵
古电切,去霰见 ‖见声元2部(jiàn)
见,视也。又姓,出《姓苑》。古电切。又胡电切。二。
胡甸切,去霰匣 ‖见声元2部(xiàn)
见,露也。胡甸切。四。
康熙字典
【酉集上】【见部】 见;部外笔画:0
《唐韵》《广韵》古甸切。《集韵》《类篇》《韵会》《正韵》经电切,坚去声。《说文》:视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疏:德被天下,为万物所瞻覩。《书·立政》:灼见三有俊心。《礼·王制》:问百年者就见之。《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注: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义。《史记·五帝纪》:舜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前汉·东方朔传》:未得省见。注:言不为所拔识也。
又《通鉴》:汉武帝元光五年,张汤、赵禹定律令,务在深文,作见知法。详矢部知字注。
又姓。出《姓苑》。
又《唐韵》胡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形甸切,贤去声。《广韵》:露也。《易·乾卦》:见龙在田。疏:阳气发见,故曰见龙。《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注:凡于尊曰见,敌而曰见,谦敬之辞也。《史记·淮阴侯传》:情见势屈。师古曰:见,显露也。
又荐达也。《左传·昭二十年》:齐豹见宗鲁於公孟。注:见,荐达也。谓为之绍介,犹《论语》云:从者见之也。
又见在也。《史记·项羽纪》:军无见粮。注:无见在之粮。《前汉·高五王传》: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集韵》:俗作现。
又《集韵》:日朝也。《诗·小雅》:见睍曰消。笺:《韩诗》作曣,云:见,日出也。
又《集韵》居苋切,音裥。棺衣也。《礼·杂记》:实见闲,而后折入。疏:一解云:郑合见闲二字共为覸,苦辩反。《集韵》:或作梘。
又杂也。《礼·祭义》:建设朝事,燔燎羶芗,见以萧光。注:见当为覸,音闲厕之闲。孔颖达云:覵,谓杂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ㄇ”主体在上半格,居中,下端过横中线。❷竖撇沿竖中线撇出;乚(竖弯钩)从“ㄇ”框口起笔,沿竖中线右弯钩出;竖撇与乚(竖弯钩)形成宽底。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汇集
注意:下表所列为“看见”之“见”训读。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