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
蚜虫倍蚜属的一种昆虫。角倍蚜的夏寄主为盐肤木(Rhus chinensis),冬寄主为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等藓类。“五倍子”为角倍蚜在盐肤木上寄生后所形成的虫瘿。每年9-10月间,有翅个体由盐肤木飞迁到冬寄主青苔上,以胎生方式产生幼蚜,在青苔的嫩茎或根际取食,分泌白色蜡丝,渐包围身体成球状,以御寒冷。
形态特征
有翅型体长1.5毫米,无翅型体长约1.1毫米,淡黄褐色至暗绿色。蜡板发达,体被白色蜡粉。秋季有翅型触角5节,第3节最长,第5节稍短于第3节,第3-5节的感觉圈数为III:IV:V=10:5:10,环形,宽阔。春季,有翅型的感觉圈数比上记数多。翅透明,翅痣长,呈镰刀状弯曲。前翅中脉不分枝,基部消失。后翅脉正常。跗1节。无腹管,尾片小,半圆形。
分布范围
地理分布 河南、陕西、湖北、湖南、
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主要价值
饲养、养殖
化学成分 虫瘿主含五倍子鞣质50-80%,其中主为五间双没食子酰基-β-葡萄糖。此外含
没食子酸2-5%、脂肪、树脂、蜡质及淀粉等。
应用 五倍子有收敛止血、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敛汗、解毒等功能。主治肺虚咳嗽、久泻脱肛、多汗、下血、咳血、遗精、遗尿、疮疡、重金属盐及生物碱中毒等;外用治烫火伤、脱肛、痔疮、
子宫颈糜烂、
淋巴结结核、口腔炎、齿龈炎等。用量3-10克;外用适量。
备注 在我国作为五倍子入药的,还有若干种蚜虫在盐肤木与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var sinica Rehdner et Wilson)上形成的虫瘿。现将我国已知的产生五倍子虫瘿的几种蚜虫及其虫瘿分类检索如下:
一、五倍子瘿蚜(倍蚜)检索表
1(10)有翅蚜触角五节,寄主为盐肤木。
2(5)前翅翅痣延长呈镰刀状。
3(4)秋季迁移蚜触角第三节最长,感觉圈界限明显,虫瘿(倍子)有若干尖角状突起
………………………………角倍蚜Melaphis
资料来源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81页。
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以角倍为例,它是由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在其寄主植物盐肤木叶总轴的翅叶上形成的虫瘿。
基于11个网页-相关网页
Schlechtandalia chinensis Bell
一、直翅目Orthoptera ... 花椒绵粉蚧 Phenacoccus azaleae Kuwana 角倍蚜 Schlechtandalia chinensis Bell. 板栗大蚜 Lachnus tropicalis (Van der Goot) ...
基于5个网页-相关网页
角倍蚜角倍蚜,瘿绵蚜科昆虫的 1种。分布东亚,主产中国。日本、朝鲜较少。中国以贵州、湖南、四川、湖北四省毗邻处为主产区。其他如陕西、河南、云南、广西、江西、安徽、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均有分布。为医药、染料、制革、化工、石油、冶炼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和试剂。
生态资料
翌春3-4月间,羽化为有翅的春季迁移蚜(即性母)而飞离青苔,迁到盐肤木上生活。在盐肤木嫩芽上胎生少量性蚜,雌雄“性蚜”在芽上取食生长后交配,雌性“性蚜”只产1卵,卵立即孵化为“干母”。“干母”在盐肤木嫩叶的总轴两。
药理作用
五倍子具有鞣酸的一般作用,使皮肤、粘膜、溃疡等局部组织蛋白质凝固而呈收敛作用,能加速血凝而呈现止血作用,能沉淀生物碱而呈解毒作用。在试管内五倍子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
痢疾杆菌、
绿脓杆菌、
炭疽杆菌、
白喉杆菌、
肺炎双球菌、
大肠杆菌、
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经用乙醚提出鞣酸后所剩五倍子液仍有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成分主存于皮部中。动物试验证明对小白鼠毒性不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家兔人工脓疮,有一定局部疗效。
五倍子为角倍蚜寄生于盐肤木叶上的干燥虫瘿。又名百虫仓,于8月间在虫瘿转为红色而未开裂时采收。用沸水煮数分钟,以杀死内部的蚜虫,在表面由黄棕色变为灰色时捞出,晒干或烘干。
角倍蚜寄生于盐肤木上所形成的五倍子又名角倍,为菱角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囊状物,有若干个不规则的角状分枝或瘤状突起,长约8厘米,直径约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灰白色的软滑绒毛。囊壁厚约1-2毫米。质坚硬而脆,囊内有多数灰粉状蚜虫尸体及其蜡样分泌物。气特异,味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