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果藜
苋科角果藜属植物
角果藜(学名:Ceratocarpus arenarius L.)是苋科、角果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星状毛,后期部分脱落。叶针刺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有短针刺,基部渐狭,全缘。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2-3朵着生于短梗上;雌花单生于叶腋。胞果倒卵形或楔形,两侧压扁;种子与胞果同形。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30厘米,全株有星状毛,后期部分脱落。叶针刺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0.5-3(6)厘米,宽1-2(5)毫米,先端渐尖,有短针刺,基部渐狭,全缘。
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2-3朵着生于短梗上,位于分枝处或叶腋;花被膜质,狭倒卵状,先端2裂;雄蕊1;雌花单生于叶腋,无花被;子房包于2苞片内,苞片纵折,愈合成管,两侧压扁,果期楔形或倒卵形,顶端2角各有一针刺状附属物,两面密生星状毛。胞果倒卵形或楔形,两侧压扁;种子与胞果同形。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新疆天山以北;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欧洲东南部也有分布。生于戈壁、撂荒地、干旱地区沙漠和过度放牧的草场。
角果藜是一种旱生的干燥型一年生小草本,荒漠、荒漠草原草地的伴生种,在退化的蒿属荒漠草地上有时能成为优势种。它的生态幅度极广,在中国新疆北疆和东疆各地的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山前冲积平原以及沙漠中都见有分布。适宜生长在土质或砂质的棕钙土、淡棕钙土、灰棕荒漠土及荒漠灰钙土上,在准噶尔盆地的沙漠中也能很好生长,对干旱炎热的气候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耐瘠薄,亦耐一定的盐碱。在天然草地中,角果藜出现在除盐漠以外的几乎所有的荒漠草地类型中,成为北疆荒漠草地中的广布的主要伴生种之一,在荒漠草原草地中也有一定的分布;此外在塔城谷地、博乐谷地、伊犁谷地以及天山北坡的山前洪积一冲积平原的大面积撂荒地上它往往与叉毛蓬(Petrosimonia sibirica)形成以一年生层片建群的荒漠草地类型,伴生植物也大多是些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情况下,角果藜在各种草地类型中的盖度、产量往往随年度间水分条件的不同发生变化,在降水多的年份,盖度可达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50-70%之多,反之在干旱年份则低于5%,产量也随之发生相应地变化。
生长习性
角果藜通常于3月下旬种子萌发出苗,5月上中旬开花,6-7月结实,开花结实期较长,8月开始干枯;在中国新疆巴里坤盆地由于海拔较高生育期约推迟月余。它对水分条件反应敏感,在干旱年份常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
主要价值
角果藜适口性中等,骆驼全年乐食;早春季节幼嫩植株为羊、马喜食,牛乐食;夏季粗糙时羊乐食,马喜食;秋季枯黄后,质地变老,果刺坚硬,适口性有所下降,但在没有好草的情况下牛和羊仍大量采食。混合在干草中的角果藜为各类家畜乐食。角果藜干枯后随风迁移,牧民称它为“风滚草”,各类家畜冬季均乐食堆积在低洼地或灌丛下的枯草。在东疆地区农牧民有在秋季收集沟谷中、低洼地及灌丛中枯草的习惯,用于冬季补饲。角果藜分布广,产量高,青绿期营养价值较高,从花期到成熟粗蛋白质含量保持在13%左右,干枯后仍可达4.99%,各种家畜均乐食,是一种中等饲用价值的牧草。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8 11:2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