讎(chóu)是一个汉语汉字,部首为“言” 。为“雠”的繁体字(表仇恨义时不简化),字义有仇恨,校对或姓氏中。
基本释义
1.姓氏
2.校对
“仇”的异体字。
1.限于仇恨义。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古文〕𢢧𠵁𢛇《唐韵》市流切《集韵》《韵会》时流切《正韵》除留切,𠀤音酬。《说文》犹𧭭也。《玉篇》对也。《正字通》言相讎对也。《诗·大雅》无言不讎。《毛传》用也。《正义》相对谓之讎。讎者,相与用言语,故以讎为用。《朱传》答也。
又《尔雅·释诂》匹也。《郭注》讎,犹俦也。《广雅》云辈也。《郉疏》俦侣辈类之匹也。《书·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孔传》匹也,言民在下,自上匹之。
又等也。《前汉·霍光传》皆讎有功。《师古注》言其功相等类也。
又当也。《前汉·灌夫传》上使御史薄责婴所言,灌夫颇不讎。《晋灼注》讎,当也。
又《正韵》售也,偿也。《史记·高祖纪》高祖每酤留飮酒,讐数倍。《如淳注》讎,亦售也。《魏志·衞臻传》子许买物,随价讎直。
又《字汇补》应验也。《史记·封禅书》其方尽多不讎。《索隐注》相应为讎。谓其言语不相应,无验也。
又《韵会》仇也。於文言雔为讎。雔,鸟之双也。人之讎怨,不顾礼义,则如禽鸟之为,两怒而有言在其闲,必溢恶之言,若禽鸟之声也。《书·微子》相为敌讎。《传》言不和同。《诗·邶风》反以我为讎。《疏》讎者,至怨之称。《左传·襄三年》称解狐其讎也。《疏》讎者,相负挟怨之名。
又《字汇》报也。《周礼·地官·调人郑注》难相与为仇讎。《疏》按左氏桓公传云:怨耦曰仇,则仇是怨也。讎谓报也。
又《韵会》挍也。谓两本相覆挍如仇讎也。《左思·魏都赋》讎挍篆籀。《注》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又《扬子·方言》予赖讎也。秦晋曰讎。
又姓。《前汉·儒林传》沛人讎迁。
又通作酬。《战国策》属之讎柞。《注》与酬酢同。
又或作稠。《书·微子》用乂讎敛。《传》马本作稠,云数也,敛谓赋敛也。
又《韵会》《正韵》𠀤承呪切,酬去声。亦偿也。《诗·大雅》无言不讎。有平、去二音。
又《字汇补》亦书作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