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应用教程》是2011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沈淑娟。
内容介绍
《计算机网络应用教程》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网络知识和技术,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网络技术基础、组建网络与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包括数据通信技术、网络体系结构、
局域网技术、
广域网技术、
以太网技术、中小型网络组建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书中删除了一些过时的理论和技术,增加了比较流行的技术,如入侵检测、防火墙、VPN、千兆和万兆以太网等。组建网络与网络管理、网络应用部分均有实例,实例均源自工程。网络应用部分讲解Windows Server 2008网络操作系统下各种服务的安装和配置。
《计算机网络应用教程》可以作为本科、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材。
图书目录
广域网是一种跨地区的
数据通讯网络,使用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设备作为信息传输平台。对照
OSI参考模型,
广域网技术主要位于底层的3个层次,分别是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点对点链路提供的是一条预先建立的从
客户端经过运营商网络到达远端目标网络的广域网通信
路径。一条
点对点链路就是一条租用的专线,可以在数据收发双方之间建立起永久性的固定连接。网络运营商负责
点对点链路的维护和管理。
点对点链路可以提供两种
数据传送方式。一种是数据报传送方式,该方式主要是将
数据分割成一个个小的
数据帧进行传送,其中每一个
数据帧都带有自己的地址信息,都需要进行地址校验。另外一种是
数据流传送方式,该方式与数据报传送方式不同,用数据流取代一个个的
数据帧作为数据发送单位,整个
流数据具有1个地址信息,只需要进行一次地址验证即可。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广域网所使用的一种交换方式。可以通过运行商网络为每一次会话过程建立,维持和终止一条专用的物理电路。电路交换也可以提供数据报和
数据流两种传送方式。电路交换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中被广泛使用,其操作过程与普通的
电话拨叫过程非常相似。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就是一种采用电路交换技术的广域网技术。
包交换
包交换也是一种广域网上经常使用的交换技术,通过包交换,网络设备可以共享一条
点对点链路通过运营商网络在设备之间进行
数据包的传递。包交换主要采用统计复用技术在多台设备之间实现电路共享。ATM,
帧中继,SMDS以及X.25等都是采用
包交换技术的广域网技术。
虚拟电路是一种逻辑电路,可以在两台网络设备之间实现可靠通信。
虚拟电路有两种不同形式,分别是
交换虚拟电路(SVC)和永久性
虚拟电路(PVC)。
SVC是一种按照需求动态建立的虚拟电路,当
数据传送结束时,电路将会被自动终止。SVC上的通信过程包括3个的阶段,? 路创建,数据传输,和电路终止。电路创建阶段主要是在通信双方设备之间建立起
虚拟电路;数据传输阶段通过虚拟电路在设备之间传送数据;电路终止阶段则是撤消在通讯设备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虚拟电路。SVC主要适用于非经常性的
数据传送网络,这是因为在电路创建和终止阶段SVC需要占用更多的
网络带宽。不过相对于永久性
虚拟电路来说,SVC的成本较低。
PVC是一种永久性建立的
虚拟电路,只具有数据传输一种模式。PVC可以应用于
数据传送频繁的网络环境,这是因为PVC不需要为创建或终止电路而使用额外的
带宽,所以对
带宽的利用率更高。不过永久性
虚拟电路的成本较高。
广域网设备
在广域网环境中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网络设备,下面,我们就着重介绍一些比较常用的广域网设备。
广域网交换机
广域网
交换机是在运营商网络中使用的
多端口网络互联设备。广域网
交换机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
数据链路层,可以对
帧中继,X.25以及SMDS等
数据流量进行操作。
调制解调器主要用于数字和
模拟信号之间的转换,从而能够通过话音线路传送数据信息。在数据发送方,计算机数字信号被转换成适合通过模拟通信设备传送的形式;而在目标接收方,模式信号被还原为数字形式。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按广义定义
关于
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
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另外,从
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
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
传输介质和
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它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
网络操作系统。有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
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按连接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资质的计算机集合,确切的说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配置
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
按需求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由大量独立的、但相互连接起来的计算机来共同完成计算机任务。这些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4章 局域网技术
传输介质是网络中信息传输的媒体,是网络通信的物质基础之一。传输介质的性能特点对传输速率、通信的距离、可连接的网络结点数目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等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通信要求,合理地选择传输介质。目前在局域网中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导纤维等。
第5章 广域网技术
第6章 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技术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
局域网规范。
以太网络使用CSMA/CD(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
冲突检测技术)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
以太网与IEEE802·3系列标准相类似。
以太网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
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
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
局域网(LAN)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
以太网在互联设备之间以10~100Mbps的速率传送信息包,双绞线电缆10 Base T以太网由于其低成本、高可靠性以及10Mbps的速率而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以太网技术。直扩的无线
以太网可达11Mbps,许多制造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都能采用通用的软件
协议进行通信,开放性最好。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
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
IEEE制定的
IEEE 802.3标准给出了
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
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
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
局域网技术。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
局域网标准,如
令牌环网(token ring)、
FDDI和
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
拓扑结构为总线型
拓扑,但目前的
快速以太网(
100BASE-T、
1000BASE-T标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最大程度的提高
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
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这样,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
总线型拓扑和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即带
冲突检测的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的总线争用技术。
第8章 局域网互联与接入
第9章 网络管理技术
第10章 网络安全管理
协议联通技术
目前国际上的
网管软件大多是基于SNMP设计的,一般只侧重于
设备管理,且编程复杂、结构单一,不利于大规模集成。如果用户要管理各类
网络设备、
操作系统及安全产品,则要综合使用诸如WBEM、UDDI和XML等协议与通信技术。因此应尽量提高各协议接口间的透明访问程度,实现协议间的互联互访。
探头集成技术
目前各安全
子系统要对
网络及用户进行实时管理,大多采用用户端安装
插件的技术,在多个子系统都需插件的情况下,可能产生冲突,且给用户系统增加负担,因此各厂商除提供必要的接口信息外,集成单位也应注意将各种
信息技术进行融合,通过编程实现对各系统探头的集成。
可视化管理技术
为了让用户更好地通过安全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理,用户管理界面最好能够提供
直观的
网络拓朴图,实时显示整个网络的安全状况,使用户可以便捷地查看各安全产品组件的状态、日志以及信息处理结果,产生安全趋势分析报表。因此
可视化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尤为重要。
事件关联技术
由于从单独的安全事件中很难发觉其它的攻击行为,必须综合多种安全设备的事件信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判断。
事件过滤技术
一个安全事件有可能同时触动多个安全单元,同时产生多个安全事件报警信息,造成同一事件信息“
泛滥”,反而使关键的信息被淹没。因此,事件过滤技术也是安全管理平台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快速响应技术
发生
网络安全事件后,单靠人工处理可能会贻误战机,所以必须要开发快速响应技术,从而能使
系统自动响应安全事件。如实现报警、阻塞、阻断、引入陷阱,以及取证和反击等。
第11章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第12章 基本网络服务
第13章 IIS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第14章 FTP服务
第15章 网络的其他高级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