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鼎臣
清末民初河洛名儒
许鼎臣(1871—1933),字石衡,号渔岑,河南孟津人。是河南省文史界公认的中州大儒。许鼎臣撰修《孟津县志稿》,在此之前的孟津县已有一百多年没有修志。
人物生平
其祖上原系山东省沂水县人,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因祖上在河南省作官,家居洛阳,传五世时家庭衰败,迁至孟津县马屯龙嘴山。
许鼎臣生于公元1871年,家境贫寒,无力供养他进塾读书,自幼便随父亲耕田劳作,每日早起晚睡念书学文,在田间休息之时,也取出怀中书本在地边树下研读。10岁时洛阳贡生杨伯峰(孟津明达村西窑人),见许鼎臣聪敏好学,胸怀有志,非常赏识,主动收他为学生,令其免费入学,无衣衣之,无食食之,并供给许鼎臣家中用煤,免其后顾之忧。
17岁时,他又向河南封邱县何吟秋学古文辞义法,向湖南湘潭县黄曙轩学程夫子、朱夫子理学,向荣城孙佩南学经学。清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1897年)中举,回乡后,乡邻们纷沓而至,登门祝贺,他卖去一亩耕地,办便席宴请了父老乡亲。
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许鼎臣为培养兴邦治国人材设馆讲学,在汝州(今临汝)岭头镇杨姓家中设馆讲学十三个春秋。回家后在马屯龙嘴山凿土窑六、七孔,修建瓦房三间,办起“龙嘴山书馆”,设帐授徒,室内几案鳞次,广招四方士子,每年收六、七十名学生。
1911年被“绑票子”的劫到寺河南一家地窖里,由此家一个老妇人看管,老妇人得知是德高望重的许先生,又见其面善谦和,便暗暗放了。不久,被嵩县韩合卿请去教书。后又遭土匪劫持,经陕西督军刘镇华营救脱险。两次被劫期间,四处学生、友人纷纷汇款至许家,为赎先生之用。许鼎臣将汇款大部周济乡民,后受刘镇华之聘,到陕西省西安市办了个学社。后来,陕西与河南打仗,刘军失败。许鼎臣回洛阳成立了“河洛国学专修馆”继续讲学。许鼎臣饱读经史,学识渊博,口才流利,教学严谨,在洛阳教书听读者数以万计,地方军队、工商集团经常请他演讲。他讲演时广征博引,语言生动有趣,如讲一个“公”字,从太阳初升,能讲到日当午时,讲得尽善尽美,风雨不漏,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千百人在露天广场上听讲,鸦雀无声,无一骚动。他的学生赞誉他讲学“如春风披拂,化雨之沾濡”。许鼎臣教学严谨,对求学诸生,因人制宜,因才施教,讲授经史,深入浅出,批改文章,一丝不苟,讲授之余,日巡诸生座位八、九周,解其疑难,斥其懈怠。门生万宝祯等家境贫寒,生活困难,先生不断供给衣食及书籍用品,使诸生无生活之苦,无衣食之忧。安心苦志研读,力争上进。故从学之士,远近十余县,慕名而来进修者络绎不绝。如刘镇华、刘茂恩弟兄,万宝祯、韩合卿等,都是许的高足,为当时的党政要人和知名之士,影响较大。因而许在洛阳也成为德高望重的著名人士之一。
1932年,国民政府搬至洛阳,连八大院官员也有不少人去拜访过他。刘镇华每次到洛,总先去拜见老师,一进大门,便令随身侍人将红毡铺至许鼎臣堂屋,然后着毡面师问候。
许鼎臣酷爱读书,广集博览。北京一家书香门第破产后、要廉价推销家中藏书,他千里迢迢赴京购回《清史》,《唐史》等上百卷,装满了十个书柜。
许鼎臣的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上溯孔孟、参之汉儒,提出“明伦”、“立志”、“居敬”、“穷理”、“力行”、“有恒”等信条,作为立身处世治学之本,救国救民之道。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他要求学生德智兼备,为民至上。因而培养出了一些清高之士,如门生中和他同岁的万宝祯(老城乡人),在安徽和河南灵宝连任五届县长,一直能够秉公办事,为官清廉,受百姓拥戴。万宝祯每次回家探师,许鼎臣总先问:“这两年啥样?”万宝祯一抖大袖便道:“牢记尊师教诲,两袖清风回来。”
许鼎臣晚年能够关心乡里,为家乡人谋福利。1928年豫西人民因兵祸而遭饥荒,许在洛阳联系他的友好办豫西救蓄会、济难会等,向当地人募捐,后又亲自到北京筹集赈款,赈济乡民,这样坚持了四年多,使家乡群众得到一些好处,度过灾年。
1933年许在洛阳因暑天讲学患病,医治无效,不幸亡故,殡葬龙嘴山东北处。远近上下,200余名学生深感先生之德,给建碑楼一座,树起两尊石碑。
个人作品
许鼎臣的著作大都是对他学术思想的解答、总结和友人之间的书札、通信,另有一些序、跋、铭、传等应酬之作,计有《小学讽咏助》三卷,《讽咏助引》二卷,《女小学》四卷,《读中州人物考》,《中州学系史》,《读书作文谱》,《孟津县志稿》等。他在龙嘴山馆的遗稿,由他的儿子许敬咸,请韩合卿、张中学二人帮助,分编十卷刊印,书名《龙嘴山馆文集》。
参考资料
许鼎臣:中州儒宗,才华横溢.中共孟津县委门户网站.
望重河洛的许鼎臣先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孟津县委员会.
寻访孟津古镇《山水清音》.中共孟津县委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28 13:4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