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消灭项羽后,平定天下,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汉高祖觉得众将欲血沙场,立下了汗马功劳,接着应当要对功臣们评定功绩的大小,给予封赏。
刘邦权衡了一番,认为
萧何的功劳最大,要封他为郧侯,给予的封户也最多。群臣们对此不满,都说:“平阳侯
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夺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 ”这时,关内侯
鄂千秋把刘邦要讲而未讲的话讲了出来:“众位大臣的主张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是一时的事情。大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只身逃走也有好几次。然而,萧何常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汉军与楚军在荥阳时对垒数年,军中没有口粮,萧何又用车船运来粮食。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对汉室也不会有损失,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 曹参居第二位。”
历朝历代,只要将军带兵凯旋而归,或者大臣立功,皇帝都会对其进行论功行赏,这样可以让大臣们知道自已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可以更加调动大家的爱国热情。论功行赏说明了辛勤付出的劳动是前提,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辛勤劳动,努力工作,这样自己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成就。
“论功行赏”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了领导者的个人好恶,也防止了社会品鉴人物的弊端。可以说,正是凭借“论功行赏”这一管理制度,不少草根终于能摆脱血缘、门第的羁绊,成为国家的顶梁柱。当然,人的能力有强弱、贡献有大小,社会也不一定时时处处都要论功行赏,有时也得给弱者以生存的空间,领导者尤应如此。
西晋·
陈寿《
三国志·顾谭传》:“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
唐·
房玄龄等《
晋书·卷一百二十五》:“率步骑二万袭乐都。秃发武台凭城距守,炽磐攻之,一旬而克。遂入乐都,论功行赏各有差。”
唐·
魏征等《隋书·卷四一·苏威传》:“及大业末年,尤多征役,至于论功行赏,威每承望风旨,辄寝其事。”
清·
洪昇《长生殿·献饭》:“这春彩,臣等断不敢受。请留待他时论功行赏。若有违心,皇天鉴,决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