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
竹帛故也。”
《
南史·文学传·任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常崎岖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
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古之言文章者,不专在竹帛讽诵之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田鹏鸾﹞年十四五,初为阍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
唐·
杜荀鹤 《献长沙王侍郎》诗:“美化事多难讽诵,未如耕钓口分明。”
明·
海瑞《兴革条例·礼属》:“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
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鲁迅《书信集·致陶亢德》:“大札与《人间世》两本,顷同时拜领,讽诵一过,诚令人有萧然出尘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