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杨云卿淮上别业》是北宋画僧
惠崇创作的一首
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与好友杨云卿相携游揽野亭时的所见所闻,表达诗人对野亭附近优美的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又通过“渔人垂钓”、“白鹤振翎”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作品原文
访杨云卿淮上别业⑴
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⑵。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⑶。
望久人收钓,吟余鹤振翎⑷。
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杨云卿:生平不详。淮上:淮河边。别业:即别墅,住宅,府邸。
⑵野亭:郊野的小亭子。
⑶烧痕:火烧的痕迹。农民在冬天常放火烧野草以肥田。
⑷吟余:吟罢。振翎:抖动羽毛。翎,鸟翅和尾上的长而硬的羽毛。
⑸汀:水边平地。
白话译文
因为住的近,这淮上别墅我经常过往;今天我与主人一起,出了别墅,到郊野的小亭,浏览早春的风光。淮水从中间流过,把连绵的冈峦隔断;春风悄吹,野地里的烧痕已经是绿色葱苍。我们久久地眺望,淮水边垂钓的人已经收场;吟罢诗句,水边的白鹤也振翅远翔。不用担心回去太晚,路上太暗,一轮明月已经升起,把水边的平地洒满了清光。
作品鉴赏
杨云卿不知何许人,看来与惠崇关系很密切,所以这首记游诗,在写杨家别墅外所见到的景物外,还流露出与主人深切的情谊与共同的情趣。
诗真正写淮上别墅的只有首句“地近得频到”。因为杨家与自己的住所很近,所以常常去拜访,与杨云卿很熟。因为“得频到”,所以对杨家别墅已用不着游,主人既然是知交,时逢春天,两人便一起出门去踏青了——“相携向野亭”。以下一联,写野亭中所见的景色。郊外山坡起伏,淮水从中穿流而过,似乎把山坡一分为二,四周的原野,农民放火烧冬留下的焦痕上,又长出了嫩绿的青草。这一联,出句给人以空旷的感觉,对句由烧痕之青而呈现春色,写得细致入微。“入”字锤炼工稳,描写的意境,很容易使人想到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名句。惠崇是著名的画家,他的诗很注意色彩及布局,清贺裳《载酒园诗话》说他的诗“不唯语工,兼多画意”,这一联正体现了这一特色。
下半段转而写情,表达对眼前景色的迷恋,但仍然通过写景来表达。诗说自己与杨云卿站在亭上,望着淮河,被春景所陶醉,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只见到河边垂钓的人收拾了钓竿回去了;水边的白鹤,也在他们吟罢诗句后,振翅远飞。渔人回去,白鹤飞走,都暗示天色已晚,到了应该返归的时候了,但诗人仍然意犹未尽,指出用不着发愁担心天晚难行,一轮明月,正悄悄升起,月光已经洒在河前的平坡上了。这样写,使诗充满闲情逸趣,诗人此番出游的悠然惬意,也通过不急于回去表白出来。而月光升起,郊野又呈现另一番景色,读者自可通过想象来体会,诗的底蕴便扩大了。
惠崇之诗,在宋初“九僧”中最负声名。这首诗写出了游兴的浓厚,情态的闲适,景物的关好,且吐词属语,浅近自然,而有情致,颇见艺术才华。
作品相关
据宋人记载,“河分冈势断”一联,是惠崇自己最为得意,也是当时广为传诵的两句诗,他曾自选“平生所得于心而可喜”的一百联诗撰为《
句图》,列在首位的就是这一联。(见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九)又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中说:“九释诗,惟惠崇师绝出,尝有‘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之句,传诵都下,籍籍喧著。余瑙遂寂寥无闻。”不过关于这两句诗的著作权,曾经引发过一场小小的争议。
司马光《
温公续诗话》记载说惠崇对这两句诗很自负,但“时人或有讥其犯古者,嘲之:‘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犯古,古人诗句犯师兄。”’此外,《江邻几杂志》和刘攽《中山诗话》也有相似记载。直到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四中还说:“剽窃模拟,诗之大病。……乃至割缀古语,用文已陋,痕迹宛然。如‘河分冈势’、‘春入烧痕’之类,斯丑方极。”这一联受到批评的原因,在于它分别用了司空曙和刘长卿的两句诗。
北宋僧人文莹《湘山野录》卷中则说,是因惠崇这两句诗盛传都下,而名声掩盖了九僧中的其他人,于是引起了“徐缁”的忌恨,“乃厚诬其盗”,九僧中的文兆便作诗嘲之(诗与司马光所记大同小异)。文莹生活的年代大约与欧阳修同时,他的记载也比司马光、刘攽等人要早,因此他的说法值得重视。他对此事的判断是“厚诬其盗”,并不认为惠崇是剽窃。而司马光、刘攽等记载此事却去掉了“厚诬”二字,似乎惠崇的剿窃就成了定论。其实还值得推敲。今存《全唐诗》中,并没有与此二句相同或相近的诗句,虽然也有可能是没有流传下来,不过在找到更确切的根据之前,还是应按文莹的说法,把这两句诗判归惠崇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