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菊
清代曹雪芹诗作
《访菊》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的七言律诗,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宝玉所作菊花诗。全诗的重点在于“访”字,所以着力描写了宝玉久病初愈,兴味盎然地寻访菊花时的心理和行动。首联是说,大好时光正好出游,不必借口饮酒或身体病弱而留在家中。颔联从正面描写访菊时所见的景象,通过描摹菊花生长的背景来衬托寻找菊花,用两个问句,就突出了“访”的意思。颈联是说访菊时的具体活动表现,显得如此惬意。尾联是写贾宝玉对菊花的痴情,希望不要辜负他今天的乘兴游访,宝玉在以病愁体弱者自拟,故以拄杖表示出访,与首联写“药盏”呼应。此诗起联平平,中间两联,把“访”写得很实,也许是太实,四句均显得平淡,缺乏诗情。末联,采用拟人手法,从黄花的角度来写,拟黄花为人。
作品原文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1。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2?
蜡屐远来情得得3,冷吟不尽兴悠悠4。
黄花若解怜诗客5,休负今朝挂杖头6。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闲暇时趁着晴霜不妨四处一游,不要因贪酒杯端药碗在家中停留。
这霜前月下的菊花是谁人所种?那槛外篱边又是哪里来的新秋?
我脚着木屐远道寻芳心情多怡适,在这寒冷的时节吟诗也倍觉情致悠悠。
你这金色的秋花呀若怜我这个诗客,请别辜负我今朝把你携挂杖头回归的深情。
创作背景
《访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题咏以后,经过海棠诗会,到菊花诗会,这段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间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此次活动,由史湘云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由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自由选题。在《红楼梦》中,由于贾政不在家,宝玉无拘无束地同众姊妹在大观园内尽情玩乐,这是他生活中最惬意的时刻,诗中充满富贵闲人的情趣。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访菊》一题,因其着眼点在一“访”字,故全诗着力描述了贾宝玉寻访菊花时的心理和行动,表达了这位久病的公子访问秋菊时的一片痴情。诗的第一句,“闲趁霜晴试一游”,交代了出游的天气以及当时的心境。一“试”字,正说明了像访菊这一类的活动已许久没有开展,故今天的乘兴出门,心情就自然格外不同。第二句,诗人先接下访菊的活动不表,而是说不要被酒杯和药盏滞留在家中,免致错失这大好时光。这就从反面衬托出了访菊之前已按捺不住的喜悦心情,写来跌宕顿挫。诗的第三、四句,才用“霜前”、“槛外”这对偶精切的诗行,和“谁家种”、“何处秋”这两个反问的句式,进一步强化了菊花绚烂夺目、娇艳迷人的风采,表达了访菊之时诗人那特别惊喜的神态。
诗的五、六句直接写远道寻芳之人。据说,晋代文人出游时常喜脚穿木屐,上山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并为使木屐穿久耐用,常常用白蜡对它进行涂抹。如《世说新语》中记阮孚“自吹火蜡屐”一事,时人便誉为豁达,这当然是古代有闲阶级生活风尚的一种体现。故此处的用典,便寄寓着诗人悠闲自得的情趣。至于句中的“得得”一词,则为唐代的方言,犹今天的“特地”之义。这说明诗人是特地从远道赶来访菊的。因而既见菊花,就自然要雅兴大发,“冷吟不尽”,情致悠悠,见出诗人与菊花情感默契的程度。
这样,在诗的最后二句,便把“黄花”与“诗客”合写,说你这黄花如果懂得我这“诗客”的一番情意,就不要辜负我今朝把你挂在杖头携带回归的愿望。至此,“诗客”对菊花的一片深情,已跃然纸上;而访菊的题意,也已写尽写足,毋须花费更多的笔墨。
明人梁湛有咏菊一绝,与该诗首四句只两字不同:“闲趁晴霜试一时,酒杯茶盏未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栏外篱边何处秋?”此诗起联平平。无非是用霜晴时“试一游”,暗示将访菊;用“莫淹留”于饮酒喝茶,来表达访菊的急切心情。
关于中间两联,宝玉自己说:“我又落第。难道‘谁家种’、‘何处秋’、‘蜡屐远来’、‘冷吟不尽’,都不是‘访’?”两句确突出了一个“访”字,而且把“访”写得很实。也许是太实,四句均显得平淡,缺乏诗情。“霜晴”与“霜前”,两用“霜”字,终属诗家一忌。“月下谁家种”,似也不太合情理。其实,将“霜前月下”换成另外四个字,是不难的。如此措辞,当是曹雪芹有意为之,为小说中人物代拟诗词,正是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倒是“情得得”、“兴悠悠”,真实写出了宝玉的心境。此时,贾政远出,宝玉早把读书练字抛到脑后了,终日游玩,无事忙,确是情惬兴浓。
末联中的“诗客”,是宝玉自指。“休负”句,言自己拄杖前来,当尽兴而归,仍归结到“访”字上来。不过,此句乃从黄花的角度来写,拟黄花为人,故有“怜”、“休负”之辞。
名家点评
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学者季学原《红楼梦诗歌精华》:这首律诗佳处在于首尾二联。首联写出了诗人访菊的兴奋心情。如此明朗的秋天,正是访菊的极佳时机,重阳节饮菊花酒、采菊花、松香制药的传统习俗,都不能妨碍诗人访菊之兴致。通过这一扬一抑,就把访菊前的内心波澜写出来了。末联与首联相呼应,把访菊中的诗人的痴情推向高潮,一腔热情都倾泻而出。值得品味的是:这首诗似有象外之旨。访菊后面,似寓访人之意。所访何人,如此兴奋?颇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迁居北京西郊黄叶村(现为曹雪芹纪念馆),“蓬牖茅椽、绳床瓦灶”,贫病交加,又加上幼子夭折,生活非常悲凉。最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能诗善画。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5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