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秋冬之际,李白先后与
高适、
杜甫分别后,到
陈留访问采访使李彦允,由李彦允介绍,李白到
齐州(今
山东历城)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成了道门一位真正的道士。这也算圆了李白多年向道、学道的仙道梦。为了巩固这次受道箓的信念,
李白又北到安陵,请当时著名的高道盖还,为他造真箓,并特意作此长诗《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来纪念。
诗共三十二句,可分两段。前十六句,描述盖还道士的功能及在
山东的影响;后十六句,写盖还为自己草真箓的作用和批判世人追求名利的虚无下场。
(701~762)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
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
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
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
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们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
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
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
诗仙”之美誉,与
杜甫并称“
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
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