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体大解放”是
胡适在其《
尝试集》的自序中提出的理论主张,他认为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诗体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全都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
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的文学可能性。
胡适这一主张的核心,旨在打破中国传统诗歌“五七言句法”的约束,提倡所谓
白话文的自然文法,彻底放弃诗歌的形式要求,这种要求符合当时的五四破旧立新的语境,但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
新诗后来的“
散文化”、“缺乏诗味”。
胡适是中国
新诗的创始人,胡适尝试“
白话诗”创作的动机,是为了证明“白话语词”也可以入诗。不过,后来胡适所提出“诗体大解放”的理论实质,却是“打破中国传统诗歌形式”。胡适在《
白话文学史》之中所列举的众多传统
白话诗人的诗歌作品,证明了白话语词可以入诗的观点,同时证伪(而不是证明了)他的“诗体大解放”的诗学主张。胡 适不能区别“
白话语词入诗”和“诗体大解放”的两种诗学主张的不同学理,源于胡适对于白话概念的模糊认识、以及他对于
白话诗概念的两次不同定义。
新诗诞生之前就已有“
诗界革命”的探索。
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了“
诗界革命”的口号,并且指出20世纪中国诗必须以欧洲之意境为依傍,明确地提出了向西方文化,以及承载此文化的新语句开放的主张,同时备受梁启超推崇的近代爱国
诗人黄遵宪开始了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对诗界革命的理论进行实践,但最终也未达成“诗界革命”的理想。
梁启超指出,
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胡适及初期白话
诗人继承了“
诗界革命”师法欧美、
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文学思想遗产,然而更重要的是革新: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由此,自由体的
白话诗(亦即
新诗)成为20世纪中国汉语诗歌的主流样式,在体式上与中国古典诗歌实现全面的断裂。胡适等
白话诗人因之被与
梁启超、
黄遵宪等诗人区别开来,而成为20世纪中国诗歌王国的开创者。
“
新诗运动从诗体解放下手”,其关键是“诗体大解放”。所谓“诗体大解放”,就是“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经过“诗体大解放”,
白话诗终于摆脱传统的古乐府式、击壤式、词曲式等古诗词体式束缚的蝉蜕阶段,进入自由创造的天地。
1917年2月胡适率先在《
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朋友》(《蝴蝶》)等诗初步使用白话作诗,但尚未摆脱旧诗词体式的束缚。1918年1月《
新青年》发表胡适、
沈尹默、
刘半农三人的九首
白话诗。
其中胡适的《一念》已经写出“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这样平易自然的
白话诗行,胡适《人力车夫》的散文化叙事,
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
沈尹默的《月夜》的建行、建节的基本样式,不仅完全打破了旧诗体式规范,而且已经显示了白话诗的新体式:诗行较短,大体整齐的自由体诗,标志着
新诗在寻找新语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胡适的文学革命一开始就受到20世纪文学“新潮”的影响,《文学改良诌议》且直接受到
意象派诗人理论的启示。在诗创作方面,被看作是
新诗成立的纪元《关不住了》,正是一首译诗。
刘半农也借鉴了西洋诗的样式。朱自清指出,照中国诗发展的旧路,
新诗该出于歌谣。但是
新诗不取法于歌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外国的影响。这是欧化,但不如说是现代化,“迎头赶上”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