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于2016年5月经北京市教委认定正式成立,是依托
北京语言大学进行建设的实体科研机构。
2015年10月,北京市教委决定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该计划目标建设20个左右的高精尖中心,实施50个左右的高精尖项目,将中央在京高校、市属高校和国际创新资源等多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国内与国外创新资源深度融合、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央属院校与市属院校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2015年11月
北京语言大学牵头协同单位正式提交“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选题,经领域专家审核,最终全票通过。2016年5月25日,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式获得北京市认定并成立实体科研机构,成为新一批
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
以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战略和首都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定位为导向,发挥
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联合国内外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种创新力量,建设以语言资源库(简称“资源库”)、语言文化博物馆(简称“博物馆”)和“语言通”智能服务(简称“语言通”)三大工程为基础,集科研创新、学科孵化、产业服务、人才汇聚与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
以“库、馆、通”三大科研工程为基础,打造体制机制先进的科研创新平台,汇聚和培养语言资源领域的人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推进语言资源与智能学科建立发展,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该工程致力于汇聚和开发世界范围内的语言及与语言相关的资源,力争覆盖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全部语种。将针对每语种分别建设语料库、语言知识库、语言教学与研究信息库、语言国情信息库、语言人才信息库、语言文化资源库等,为语言文化交流、语言智能技术产品开发、语言教学与研究以及各类语言服务提供基础。
该工程以语言资源库工程的语言资源为基础,致力于展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基本面貌及使用情况,陈列以语言为载体的富有民族特征或地域特色的各类文化样态,通过实物展示和虚拟数字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中华语言文化,讲述世界语言文化,实现语言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该项目主要致力于研发多语种多功能的语言智能技术产品,重点解决复杂语言环境下的跨语言沟通障碍问题、语言学习智能化问题以及国家安全问题等,建立语言大数据增值服务机制,开发面向智能手机的“语言通”服务客户端,为世界各国各界人士提供多样化、全天候的语言技术服务。
语言资源高精尖中心实行理事会决策、学术委员会指导、中心主任负责、管理部门具体执行的组织管理架构。根据研究任务,设立语言资源库、语言文化博物馆、“语言通”智能服务三大科研平台,每个平台的下设项目由首席科学家全权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