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诸葛亮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南20千米处蔡家坡镇五丈原村,始建于元至元元年(1264年)。
历史沿革
五丈原诸葛亮庙始建于元至元元年(1264年),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屡经重修,增建。
清代嘉庆四年(1799年)初建献殿、1940年重修的献殿。
建筑格局
五丈原诸葛亮庙现存建筑多为清代所建,建筑群整体坐南朝北,背依
秦岭、面朝
渭河。五丈原诸葛亮庙建筑群呈长方形,分为东、中、西三组院落。以中院建筑为主,自北向南依次为山门、献殿、八卦亭、正殿,两侧有钟鼓楼、东西厢房(诸葛亮五次北伐陈列展览、诸葛亮生平陈列室)、月英殿、八卦阵和财神庙等。后院有落星石、长廊(文臣廊、武将廊)和衣冠冢。庙内栽植大量古柏和古槐。
主要建筑
综述
五丈原诸葛亮庙古建筑群主要建筑自北向南依次包括山门、钟鼓楼、献殿、八卦亭、陨星亭和衣冠冢。
山门
五丈原诸葛亮庙山门殿大门上方悬挂一方竖匾,上书书法家
舒同题写的“五丈原诸葛亮庙”七个大字,门匾下有一副书法家
孙墨佛撰文、茹桂书写的楹联“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门厅东西两侧分别矗立着蜀国大将魏延和马岱的塑像。
钟鼓楼
钟鼓楼,始建于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相对而立。与众不同的是,鼓楼位于东侧,钟楼位于西侧,这是为了顺应整个建筑群坐南朝北的布局。鼓楼内有一面高1.7米、直径1.5米的牛皮大鼓,20世纪90年代重制。而钟楼内则悬挂着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所铸的铁钟,铁钟高2米、直径2米,重达1350千克,钟上铸有铭文6400多字,详细记载了铁钟铸造的时间和过程。传说,明朝末年,这口大钟不敲自鸣,因而得名“不敲自鸣钟”。
献殿
献殿位于五丈原诸葛亮庙中院,为硬山式建筑风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背面敞开。门匾为岐山籍书法家王力题写的“五丈秋风”,两侧楹联为“三顾许驰驱,三分天下隆中对;六军彰讨伐,六出祁山纲目书”,系清代人撰文,现代书法家任子匡书写。
在献殿的北檐之下,横着一根长16米、直径0.6米的杨木通檩。檩是架在房梁上托住椽子的横木,这根通檩笔直无曲、粗细均匀,浑然天成,因长度约合旧制五丈,故被称为“五丈通檩”,是诸葛亮庙内的又一大景观。
八卦亭
八卦亭位于五丈原诸葛亮庙中院,正中矗立着一座八角攒尖、飞檐藻井的八卦亭,正面的楹联是“亭号八卦,震宫龙巽宫鸡雕刻成象;原名五丈,山在后水在前包围若屏”。
正殿
正殿位于五丈原诸葛亮庙中院八卦亭后,正殿北檐之下悬挂着茹桂书写的门匾“英名千古”,两侧楹联为“布衣将军”冯玉祥撰书的“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於遗迹,万古清高”,正门匾额是乾隆御笔亲题的“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殿内塑有诸葛亮座像,慈眉善目,文静安详,座像前站立蜀国四员大将,东侧为
关兴和王平,西侧为
张苞和
廖化。
值得一提的是,冯玉祥撰书的楹联没有钉在柱子上面,而是挂在柱子侧面,空出来的这两个柱子为云楸木所做,未施任何色彩,但柱身的木纹清晰可辨,西侧柱子的木纹如游龙戏水,东侧柱子的木纹如凤凰揽日,故称“龙凤纹柱”,寓意龙凤呈祥,是诸葛亮庙内的第三大景观。
陨星亭
五丈原诸葛亮庙后院位于正殿之后,名为“将星园”,正中是一座陨星亭,亭内立有一块“落星石”。相传诸葛亮病逝前,一颗流星陨落于此,化为石块,故名“落星石”。
衣冠冢
正殿西南侧,有一座诸葛亮衣冠冢。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将其衣服帽子埋葬于此,堆为土冢,以作纪念。该冢在明嘉靖年间重修,增砌石栏,并立有28根石柱,象征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父子28年。
将军廊
五丈原诸葛亮庙后墙上建有长廊,叫做将军廊,塑有蜀国晚期的将军像。
月英殿
东院有月英殿,有八卦阵和书法展室。月英是诸葛亮的
结发夫人,小名阿丑。月英殿坐东朝西,塑有月英坐像,像前有诸葛亮和月英的两个儿子站立像。
传说月英长的很丑,实际并非如此,月英不但长的漂亮而且很有才,对诸葛亮事业支持帮助很大,特别是在研究八卦方面。
文物遗存
主院五丈原诸葛亮庙内有三绝:一是献殿前有一棵百年国槐,形似“义”字,象征诸葛亮一生忠义,也含有刘关张三结义;二是献殿上方的檩条是一根通长五丈的原木:三是正殿前有两根立柱上的木纹特别,东侧的形似凤凰,西侧的形似长龙。
五丈原诸葛亮庙前院钟楼前,耸立着一棵距今约600年的古槐,名为“结义槐”,是诸葛亮庙内的三大景观之一。此槐主干粗壮,上分三杈,如同一个“义”字,仿佛寓意着天下大势的分合之道,又象征着刘备、关羽、张飞的深厚情谊。
献殿东西山墙的内壁上,镶嵌着岳飞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彼时,岳飞领兵路过河南南阳,夜宿卧龙岗武侯祠,看到前人留在墙壁上的诗词文章,不禁感物伤怀、泪如雨下。翌日,他受邀书写前后《出师表》,随着情感越趋激烈,书体由行书变为行草又变为草书,慷慨激昂、大气磅礴,朱元璋曾赞其“纯正不曲,书如其人”。这两篇书法后被刻在37块石板上,藏于五丈原诸葛亮庙内。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人称卧龙先生,徐州琅琊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蜀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诸葛亮遂辅佐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建兴十二年(234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陕西岐山县城南20千米处,原高40余丈,北临渭水,南依秦岭棋盘山,三面凌空,三面环水,东西皆为深沟,扼褒斜古道北口,据关陇大道南缘,山原相映,水绕将台,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民间传说:五丈原得名于秦二世到此见旋风刮起五丈尘柱奇观,挥毫写下“五丈秋风原”。还有一说,五丈原地形像五铢钱的五字,原称五状原,后方言中“丈”与“状”不分,误传为五丈原的。
五丈原是三国时期魏蜀交兵的古战场,蜀汉建安十二年(234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十万大军从汉中出发,经褒斜道出斜峪关驻扎在五丈原上与魏军隔渭河相望,两军交战对峙有一百多天,同年8月,汉丞相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时年仅54岁。
五丈原为何名为“五丈”,其说法有三:一说此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二说秦二世西巡至此时,原头曾刮起五丈尘柱大风;三说原高五十余丈,原称五十丈原,口口相传,简成了五丈原。五丈原主要胜迹是诸葛庙(武侯祠),庙内有
匾额、题词、
碑记、
碑刻、壁画、塑像等。庙外有遗迹如“豁落城”“诸葛锅”“
棋盘山”“诸葛泉”“诸葛田”“盘盘道”“魏延城”“古葫芦峪遗址”石碑等。
古庙会
五丈原诸葛亮庙古庙会始于明嘉靖年间,是民间自发纪念诸葛武侯而举办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至二十九,古庙会开展非遗文化展演、全民游戏互动、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等多项文化活动。
年代考辨
郭思恭作为元朝中央廉访司巡访地方、督察吏治的官员,决不会毫无根据信口开河地说“庙自汉至今”。他游谒诸葛亮庙时,一定会作些调查和了解,才会记下当时的诸葛亮庙已“千有余年”。
由于元朝至今也有七百余年,许多资料后人无法见到,郭思恭当时以何为据也不得而知,从现有的史料细分析起来,“庙自汉至今”的提法,也有一些根据。
其一,诸葛亮逝世后,各地请求为其立庙,百姓私祭不断。五丈原是诸葛亮病逝之地,虽属(魏)晋之地,但其统治者对他还是崇敬褒扬。
陈寿是《三国志》的作者,他曾收集的二十四篇诸葛亮著作编成《诸葛氏集》,呈给
晋帝,在呈表中他说诸葛亮的“声教和遗言,合于事度;他的公正忠诚之心,见于文辞;从中可了解他的思想,对当世有所补益”。
晋武帝司马炎曾下诏说:“诸葛亮在蜀,尽心尽力,其子
诸葛瞻在危难之时能守节而死义,这都是天下的优秀品质”。
后来,晋朝还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所以,魏、晋之时,在五丈原为诸葛亮建庙是有可能的。
其二,诸葛亮的孙子
诸葛京,在蜀汉灭亡后归附
晋朝,被量才委任为吏,作过
眉县(今陕西眉县)今。
当时五丈原恰在眉县范围内。诸葛京治理眉县,政绩卓著,受到称誉,后来升任江洲(今四川重庆市)刺史。诸葛京在眉做客,也极有可能在其祖父病逝之地修庙祭祀。
其三,从后人的一些诗文描述中,也能找到一些旁证。元朝朱铎在《五丈原怀古》诗中写道:“遗庙经千古,愁云往日还。”诗句虽不能作为信史,但亦从侧面说明“自汉至今,千有余年”的说法。
影视作品
2016年7月5日,电视剧《五丈原》剧组抵达五丈原诸葛亮庙,开始取景拍摄。
文物价值
五丈原诸葛亮庙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诸葛亮庙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在诉说着一千八百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文物保护
1992年4月20日,五丈原诸葛亮庙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五丈原诸葛亮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南20千米处蔡家坡镇五丈原村。
交通
从岐山站(火车站)自驾出发前往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约4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