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
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就是指
研究者或
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
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西方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大量输入,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
本土研究。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
学习方式,改善
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
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
课堂行为、学生的
学习习惯及
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
教师教学、
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
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
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
整体教学质量。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
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
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
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
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
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课堂观察只能凭借观察者的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观察可视、可感、可知的直观现象与行为,不能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机理(诸如师生的心理变化),只能从现象来分析、理解本质,它是一种归纳的方法。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
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知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部曲。这不仅需要教师反省“忙、茫、盲”的教学工作,整理、释放用于课堂观察的时间,而且需要学校为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提供必要的技术与
环境支持,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以确保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日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