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
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
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
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历史记载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
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
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兴起,
社会科学研究的
调查法、
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
科学研究的
归纳法、
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常用方法
观察法
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
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
录音机、
录像机、
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
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
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
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
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
第一手材料。如果是
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
文献法的步骤是: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
调查法
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
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
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
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
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
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
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
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
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
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
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
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
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
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
集中趋势、
离中趋势或
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近几十年来随著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实验设计,要求在较严谨的
实验研究中检验设计中所列的
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
统计表或
统计图。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掌握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
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行为法
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了解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关于
儿童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儿童修改他的行为,故也称为行为修改法。现代行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
心理学家斯金纳,他主张控制情境,采用褒奖和强化的方法,来修改儿童的行为。这种方法进行的步骤如下:①把儿童行为的表现作详细的观察和记录。②根据观察的结果和记录,对儿童行为进行
具体分析,确定行为修改的内容和程序。③按计划帮助儿童改变行为。④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是否及时,物质强化是否伴随言语的赞赏,强化方式是否多样化,强化是否恰当,给予强化的人是否为儿童所信任等。一般不用惩罚的方法。
历史法
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
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认识
教育发展的
规律性,用以指导教育工作。历史研究须广泛地查阅文献,它同文献法有关,但不能等同
文献法。文献法不一定研究某一现象的全部过程,历史研究法也不限于只查阅文献。历史研究法的步骤是:史料的收集。要尽可能地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史料,如政府的
教育法令、
规章制度、决议、规划、条例等材料;还要收集反映当时教育情况的论著、报告、小说等有关材料。不仅要有文字的史料,还要有非文字的史料。史料的鉴别。要用各种方式对收集的史料鉴别其真伪,也要区别长期为大家所公认的史料中史实的真伪。史料的运用。史料鉴别后,要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对
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较法
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
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
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采用比较法,要考虑各个国家的
社会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和技术以及
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映,明确可比较的指标。这样,才能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进行步骤:①描述。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教育现象的外部特征加以描述,要求准确、客观,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②整理。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作出统计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必要时须研究某些材料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便深刻地理解所分析的教育对象的现状。③比较。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见。比较法的使用离不开其他方法的配合,比较法本身还要求科学化和定量化。
分析法
或称
逻辑分析法,即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方法。分析是把复杂的
教育现象分为各个
组成要素,抽出它的各种特点来,单独地观察它们,剖析每个组成因素的性质和特征。分析之后,又必须进行综合。即根据分析的结果,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要素联成一个整体来认识。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抽象是对某种教育现象抽出基本的、本质的东西,撇开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集中注意力去掌握事物的本质,概括则是从某些教育现象中抽取出其
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将所研究的同类教育现象概括出该类现象中的一般特征来。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
分析法对研究成果的关系甚大,分析工作必须慎重地进行,特别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论作为指导。
实验法
在
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个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进行。
实验法可分为
实验室实验法和
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采取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
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
教育实验法多数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但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也需要应用实验室实验法。不论采用哪种实验法,都要保证
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实验法一般分3种: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何不同。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
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①决定实验方法、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②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实验进行前,根据实验目的,拟定测验题目,准备教具、仪器、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定记录方法、符号等,设法
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③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为了排除
偶然性,可反覆实验多次。④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
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如外语教学中创造
语言环境和外语演剧教学,
直接教学法的试验等等。
个案法
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可以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再
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个案研究一般常同
典型调查结合进行,进行的步骤,与
调查法类同。一般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
分析报告。
假说演绎法
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根据所提出的假说进行
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验证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相吻合,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指通过搜集某种
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达成疏理、解释或评价、预测任务的一种方法。
研究步骤
确定主题
确定研究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关键术语的界定和使用。历史研究是寻找过去的事实,并在这个信息基础上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所以,关键术语的逻辑一致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键术语的模糊不清。任何特定情境下术语的涵义都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能界定清楚这些术语,那么在研究过程中就会造成误读和误解。比如“教育”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涵义是很不一样的。在研究“教育”历史的时候,就要理清哪些是我们视野中的“教育”,哪些“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所谓历史研究法中的“
现代主义”危险。这种病症在
理论界相当普遍。人们总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过去的术语赋予涵义,或者赋予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存在过的意义。这就是对历史的曲解或误解。所以确定研究问题首先必须界定关键术语。
收集评价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收集评价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层次。收集史料并不仅仅意味着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历史文献,而且要掌握鉴定史料的方法,以确定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和其价值。历史研究的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
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第一次关于要研究的事件或经历的描述,它包括原始文件、真正参加者或直接
观察者的报告,被研究的教育家本人的论著、演说稿和日记、
会议记录、
调查报告等。第二手资料是对事件或经历至少处理过一次的资料,它包括各类参考书、他人传抄的记事、传闻、各类出版物等。研究者必须确定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只要有可能要尽量使用
第一手资料。
历史分析要占有大量文献资料,这里面真伪难辨。研究者就要善于鉴别史料,要把握基本的
辑佚、校勘、训诂的方法,同时研究者要建立批评的态度。史料必须首先服从于
外在批评即史料文献的有效程度——文献在哪里产生的、什么时候产生的、谁记录的,只有在回答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文献的真实可靠;其次还必须服从于内在批评即文献内容的意义、
精确度和可信程度。内在批评涉及作者的风格、技巧以及大量文献的相互参照。内在批评和外在批评对于确定史料来源的真实可信与
可用性是十分必要的。通俗地讲,如果材料来源不真实,不能用;即使内容真实但与本研究问题无关,同样不能用。
综合整理
在不同来源的史料的相关价值确立以后,研究者就应该将所得的史料加以综合整理。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必须解决史料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矛盾,并根据研究目的决定这些材料的取舍。研究者不能将芜杂的史料堆积在一起,他必须从中梳理出中心观点的
连续性,注重时间的顺序或逻辑的顺序。在反复提炼史料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研究者会发现同一史料来源可能包含着对同一事件的各个叙述,不同的史料也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基本一致的证据和信息。这些都需要研究者去总结和综合。
形成结论
历史研究形成的结论是从文献中所得的
逻辑分析。历史依赖于解释,解释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二)注意处理好几对矛盾
一是古与今的矛盾。古今矛盾,即历史研究与研究所处语境之间的矛盾。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经世致用,古为今用,这也是我国
教育史学的传统。正确处理古今矛盾的意义在于突破教育理论研究的时空界限,开发所有资源为时代发展而服务。我们所思所想的教育问题,没有一个不是前人曾思考过的。历史研究正是能够切中时代的迫切需要,但我们并不能因今而曲古,因今而废古,必须保持理性清醒。
二是史与论的矛盾。史论的矛盾也就是史料与史学的矛盾,历史研究要史论结合。有史而无论,只是史料的堆砌;有论而无史,不是历史研究。学术界虽有“以论带史”、“论
从史出”的不同方法论之说,但史论结合还是较为公认的。问题是,以史伤论,以论伤史,以论害史都是历史研究的大病症。怎样能将史料和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历史研究的大问题。
三是继承与创新的矛盾。继承什么、怎样继承一直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继承需要创新的继承,是历史研究的共识,但怎样创新也是一个大问题。继承而不创新,历史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创新而不继承,文化进步就没有根基。
批判性地继承创造,也许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
研究方法。口述历史所记录的,是由个人亲述的生活和经验;透过
深入访谈,
历史学家可以追溯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中,未被发掘的侧面,或为传统历史文献遗忘的段落。
口述历史获得的资料,都是难以在官方文献中寻获的珍贵材料,例如战争时期的个人际遇、个人或家族的移民历史、亲族
伦理关系、个人事业发展历程等。透过收集个人生涯和家族历史,历史学家和社会研究学者可以重构不同面向的历史发展,如阶级形成、移民和迁徙、
社会流动和历史的伤痕等。
口述历史另一珍贵之处,是它将受访者缕述故事时的
声线、藻词和思想都记录下来,通过分析语言、声调和说话者的主观意思,研究人员可以捕捉历史事件背後的社会含义,以及事件对人造成的正面或
负面影响。
基於这些特质,口述历史正好填补了统计和量化调查的不足,让我们可以掌握量化数据以外的材料,使我们可以欣赏冷冰冰的制度和结构以外的人性和动态。来自领袖人物、平民百姓和少数族群的口述故事,可以拓展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的视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启发他们以崭新的角度,重述一个社会的历史。
相关书籍
图书一
基本信息
书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作者:张红霞
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开本:16开
定价:49.00元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共十七章,可以分为三部分:1.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内容涵盖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研究步骤及研究问题的特点;选题与研究设计;定性与定量的关系;观察的内涵、作用与类型。
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未单独列出,而是作为科学研究收集资料的只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2.主要研究方法的原理、应用与操作技术,包括第五章至第十六章。内容涵盖实验方法、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文献调查)、人类学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和
比较研究方法。由于问卷调查方法涉及较为复杂的
问卷设计与定量分析手段,故占用较多章节进行介绍。此外,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实际上并不是独立于前面几类范畴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上讲,它们是可以采用前面任何一种方法的特殊的研究领域,故放在最后部分。
3.研究论文写作,最后一章。即研究成果的表述部分,重点放在对国际规范的介绍,并指出我们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 研究步骤及研究问题
第三章 怎样选题和进行研究设计
第四章 观察的内涵、作用与类型
第五章 实验方法及实验思想
第七章 测量与量表编制基础
第八章 问卷编制的基本知识
第九章 调查方法
第十章 抽样原理与设计基础
第十一章 样本的描述及其意义
第十二章 关系研究及其统计技术
第十三章 人类学研究方法
第十四章 案例研究
第十五章 历史研究方法
第十六章 比较研究方法
第十七章 研究论文的写作
附录:研究论文提交或投稿前检查要点
参考文献
……
图书二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第1版 (2011年4月1日)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平装: 29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030306724, 9787030306722
商品尺寸: 25.8 x 18.2 x 1.4 cm
商品重量: 440 g
售价:40.00元
内容简介
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在尊重教育研究方法
学科体系的前提下,本着强化基础、突出实用、反映前沿、面向基础教育和教师的原则,重视教育研究的知识、方法与技术的统一结合,重视
定量研究与
定性研究相结合。在保持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选题、教育研究设计、教育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育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等基本框架下,反映
行动研究、
质化研究等新的
研究范式的内容,强化
测量法、
统计分析法等
工具性方法内容,整体编排上遵循?科和
认知逻辑,每章节编排上按照知识、操作程序与方法、实际运用等顺序,方便认知、操作,便于学习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同时适合于从事教育工作各类学习者
学习需要。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和分类
第四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阶段
思考题
第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概述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确定的过程和策略
思考题
第三章 教育研究设计
第一节 教育研究设计概述
第二节 教育研究设计的基本环节
思考题
第一节 教育测量法概述
第二节 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第四节 教育测量法应用训练
思考题
第一节 教育文献法概述
第三节 教育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第五节 文献综述撰写应用
思考题
第一节 教育调查法概述
第四节 访谈与问卷的应用训练
第五节 调查报告的撰写
思考题
第一节 教育观察法概述
第三节 教育观察法的实施步骤和要求
思考题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第十三章 教育科研的其他方法
第十四章 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析
第十五章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
参考文献
图书三
基本信息
图书编号:1322917
ISBN:9787304020644 [十位:7304020644]
作/译者:孟庆茂
出版日期:2001年07月
页数:367
重量:0.463Kg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介绍了:在承接了为参加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学习的中小学教师编写一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的任务后,一个既简单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始终萦绕脑际,编写这本书是为什么?广大中小学
教育工作者读这本书又是为什么?中国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又是为什么?思来想去,浮现了一个想法:在当今生活富裕的情况下,如何使我们的下一代仍知道奋进和刻苦,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作者介绍
孟庆茂,1941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县)一
农民家庭。因是
孟子73代,“忠厚
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训,鼓励我读书成长,总梦想能像先祖那样对教育作些贡献。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10余年。1978年,
心理学专业被恢复,旋即转到
北京师范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硕士、
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出版了《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实验心理学》等有关著作。曾研究了“
高速公路指路标志”、“中小学教室
照明标准”、“
优秀运动员心理特征分析”、“中小学生
注意力训练”等课题,2010年以来研究的重点是“高等学校的
教育评价”、“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等。兼任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
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功效学会人类认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命科学学会理事等
社会工作。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
第三节 科学研究的评价与程序
第四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二章 确定研究课题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分解
第三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取样设计
第三节 策略设计
第一节 文献法概述
第二节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概述
第一节 调查访问法
第二节 问卷法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第二节 观察法的设计、实施与结果整理
第三节 测验法一般问题
第四节 测验的编制与分析技术
第七章 教育实验法
第二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
第一节 行动研究法的一般问题
第二节 行动研究法的步骤
第九章 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第一节 研究结果的初步整理
第三节 数据分散程度的描述
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方差及方差差异性检验
第十一章 研究结果的解释与评价
第一节 研究结果的解释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评价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