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尚威
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获得者
谢尚威,男,黑龙江双城市韩甸镇人,现在广州打工。2012年1月27日在去车站购买返回广州的火车票时,在双城市韩甸镇
主要事迹
谢尚威一米八二的个头,身体健硕,说话清晰流利。在广州打工。2012年1月27日(农历初五)他准备去买初九的火车票返回广州,在双城市韩甸镇农民新居小区内,徒手接住了一名即将坠楼的15岁少年。孩子的母亲宫玉娟曾两次跪地向恩人他致谢,并表示对他进行酬谢,谢尚威都婉言拒绝了。他觉得“伸手救人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窗台放鞭炮,少年坠下5楼
2012年1月27日,双城市韩甸镇农民新居小区内,一名15岁、名叫佳伟的少年,站在窗台上放烟花,不慎失足。恰巧被经过的谢尚威看到,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伸出双臂,接住了坠楼少年。“当时我什么都没想,本能地去救人,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见到了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他回忆说,接住孩子的瞬间,一股巨大的力量撞在胸口,顿时眼前一黑。醒来后才发现,腕上的五针手表,两个小针都被震飞了,羽绒服原本拉着的拉链都被震开,拉链头不知飞到哪去了。
坠楼少年身高一米七四,体重55公斤。医生介绍,一般人手臂受重只有45公斤。有网友听到谢尚威的故事后,立刻用公式计算出,5层楼每层以高度3米计算,5层窗台高度在12米以上,55公斤的佳伟从5楼坠下,接触到谢尚威手臂的那一瞬间,谢尚威相当于承受了861公斤的重量。当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力气,能成功地接住佳伟,并且将近百余公斤的摩托车轻而易举地甩到一边,这让他感到匪夷所思。
怕碰着孩子 将摩托车甩到一边
事发前一天谢尚威借了大舅子的微型面包车,当天早晨是来还车的。他把车停在门口,刚刚挥手告别。就听到有人喊“救命”,听到了第二声后,他将羽绒服的帽子掀起来,循声望去,看到对面的5楼窗台上挂着一个人,双手抓着窗沿,从下向上只能看到一双穿着黑袜子的脚在墙上乱蹬。
此时,孩子的妈妈宫玉娟在窗口认出了谢尚威,高声喊“大威,求求你,接我孩子一下。”谢尚威看到窗户下面,停着一台摩托车,如果孩子落下来一定砸在摩托车上,他甩开大步,飞奔过去,以最快的速度将近百余公斤的摩托车甩到一边。这时,楼上传来高喊,“抓不住了,快接!”说时迟那时快,谢尚威高高地举起双臂,生生地接住了从5楼坠下的少年付佳伟,紧接着就眼前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目击者刘女士讲,事发当时她正在一楼的麻将馆打麻将,听见外面有人喊救命,往对面的楼上一看,5楼的窗户上吊着一个人,此时只见谢尚威飞奔到对面的窗下,一眨眼的工夫,人就掉了下来,“嘭”的一声闷响后,两个人就都倒在了地上,当时的一幕看得她目瞪口呆。
谢尚威的大舅子陆明波说,当时妹夫跟他打完招呼后,转身就往对面的那栋楼跑,当自己从家里跑出来时,孩子已经掉了下来。妹夫谢尚威头朝东仰面昏倒在地,付佳伟头向西躺在地上,满脸是血。他抱着妹夫不停地呼唤,几分钟后,谢尚威才醒过来。
监护室外 母亲跪谢恩人
29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双城市人民医院第二住院部409室,看到了受伤的付佳伟。
在医院里,付佳伟的继父刁广军说,佳伟2012年15岁,是韩甸中学初二的学生。平日里佳伟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级也是前几名。事情发生的时候他正下楼买感冒药,刚进到药店就接到妻子的电话,随后马上赶了回去。“是谢尚威的舍命相救才保住了我儿子命,我们全家都很感激他,等佳伟的伤情有所好转,一定带着儿子登门道谢。”
在重症监护室外,宫玉娟曾两次跪地向恩人谢尚威致谢,并表示对他进行酬谢,谢尚威都婉言拒绝了
“伸手救人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谢尚威回忆,接住佳伟的一瞬间,一股巨大的力量撞在胸口上,心脏急剧收缩,肚子猛地一胀,紧接着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他醒来之后,感到浑身酸疼无力。腕上那块5针的手表两个小针都被震飞了,原本拉着拉链的羽绒服,也被震开了,拉链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不知是由于刺激还是外伤,这两夜他都没睡好觉,吃饭也不敢多吃。救人之后,谢尚威也被送到了医院进行检查,经诊断为腰部扭伤和尾骨擦伤。
当他躺在医院接受检查的时候,亲朋好友都赶到医院看望他,母亲抱着他的大腿哭个不停,他的家人都认为他救人这事做得对。
事后,有人赞扬谢尚威英勇救人的义举。对此,谢尚威说,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高尚,别人怎么说不重要,关键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主要荣誉
谢尚威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全国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2020年11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邻居评价
29岁的谢尚威已经是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他和妻子、女儿一家三口甜蜜而幸福。听到父亲成了救人的英雄,女儿琪琪高兴地咧开嘴笑了“我爸爸永远是最好的爸爸。”
邻居田德才说,大威从小就仁义,谁有了困难他都帮,这次救人只受了些轻伤,也是好人多福。邻居们眼中的谢尚威,一直都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见谁都是笑呵呵地打招呼,大伙儿都喜欢他。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7 18:12
目录
概述
主要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