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衍(1949年-2008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上虞,浙江
上虞人,中国内地男导演,中国电影大导演
谢晋之子。
主要作品
电视作品
2002年5月 受
大爱电视台邀请与台湾旅美编导
杨心瑜,共同制作《大爱剧场:髓缘》。
人物生平
1983年春,在美籍华裔影星
卢燕的帮助下,谢衍赴美学习电影。学成归来后,谢衍拍摄了根据
白先勇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花桥荣记》。该片1998年在台湾获得
金马奖最佳改编编剧奖提名。而如今在影坛大放异彩的
周迅,其初登银幕之作
《女儿红》也是由谢衍执导的。
逝世前几年,谢衍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台湾地区。他拍摄过描述河南人
马文仲的感人故事《
牵手人生》。据悉,谢衍的好友
白先勇、李行都是该剧的忠实观众。由
谢晋执导、
刘晓庆主演的舞台剧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谢衍也从旁协助。而几年前谢衍买下同志题材小说《
荒人手记》的电影版权,开拍未果,如今已成憾事。
谢衍毕业于
纽约大学电影系,与
李安、
奥利弗·斯通等国际著名导演是校友。他为人一向低调沉稳,从不对外炫耀父亲的名导头衔。他在《
女儿红》和《花桥荣记》两部影片中充分显现了自己的导演才华。拍摄于1994年的《
女儿红》由
周迅和
归亚蕾分饰女主角“花雕”的青年和中老年时代,结果当时年仅17岁的周迅因在此片中灵光四射的表现而开始蹿红,50岁的归亚蕾同样因此片获得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影后桂冠。而同样由周迅和
郑裕玲主演的《花桥荣记》一片则由谢衍本人改编自
白先勇的小说《花桥荣记》,他因此片入围第35届
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才华备受肯定。
后谢衍因照顾年迈的双亲和患病的弟妹而淡出了自己的创作舞台,但在
谢晋导演的一些重要作品中,都有他默默耕耘的身影。谢晋执导、
刘晓庆主演的舞台剧《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中国热演,谢衍在该剧创排过程中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
谢晋育有三子一女,两个小儿子天生智障,长子谢衍年幼时便挑起了家庭重担,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一边要操心被关在“
牛棚”里的父母,一边照顾家里的老人,保护还不懂事的弟妹。走上导演这条路以后,他非但一直不愿借父亲的光,而且始终以父亲的事业为重,将更多的精力用来照顾父母和智障的弟弟。
得病后,谢衍还在排演话剧《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默默地帮助父亲完成了一个大心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始终不说自己的病情,在安排好家里的一切后,自己去了医院,这一去,再也没能回家。
2008年8月23日谢衍去世,电影界哀痛不已。著名编导石川教授编导
《大师谢晋》,普遍认为是最了解谢衍以及谢衍之父
谢晋的人。谢衍去世之后他想外界纰漏了一些细节,让外界了解到一个真性情的谢衍。以下出自石川教授之后,媒体录之,编者收入此处,有删改。文中的“我”等第一人称均指石川教授。
怀揣祖传金表 赴美留学
上世纪80年代初,谢衍打算自费到美国留学。在著名影星
卢燕的帮助下,谢衍费尽周折总算拿到赴美签证,可是高昂的学费又让每月只有39.5元工资的他感到步履艰难。他不得不向父亲求助。父子俩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攒足了去美国的路费。临行前,
谢晋郑重其事地送给谢衍一份礼物,那是祖父传下来的一块金表。谢晋恋恋不舍地把它交到谢衍手中,叮嘱他钱不够时,可以把它卖掉应急。怀揣着这份厚重的父爱,谢衍踏上了赴美留学的漫长旅途。但不管生活上有多大的困难,谢衍也从未想过卖掉这件无价的传家之宝。初到纽约,谢衍经济状况十分拮据,但他依靠一双勤劳的双手,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奇迹般支付了每年高达四五万美元的学费。
坚强乐观性格 战胜困苦
谢衍的坚韧和乐观同样来自父亲。清苦的生活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只要想想一家人在“文革”中的遭遇,纽约的生活也就立刻变成了天堂。当年,父亲住“牛棚”的时候,每月只有五角钱的津贴,根本无力支撑一家三代六七口人的生活支出。为了给身边两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增加营养,母亲
徐大雯不得不顶着路人鄙夷的目光到小菜场里去拣菜皮。谢衍清楚地记得,即使到了这个地步,父亲乐观从容的天性也丝毫没有改变。他在被允许回家的时候,往往会像中学生做化学实验那样,把母亲拣来的菜皮与猪血一起熬汤,一旦得到家人的称赞,便会洋洋得意地到处炫耀自己的发明。
花桥荣记获奖 两代接力
谢衍是个待人谦逊处事低调的人,平时他决不愿分享父亲的荣誉,也很少与父亲一道出现在公众视线里。但是,父亲依然无处不在,他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无时无刻不辐射着谢衍的事业和人生。人们也许都知道,《花桥荣记》是谢衍的代表作,但是,却很少有人了解,这部
白先勇的小说,最早是被
谢晋看中,打算把它改编成电影的。那还是1987年的时候,白先勇首次来到上海,在兴国宾馆,谢晋见到了这位著名作家,并向他表达了改编《花桥荣记》的愿望。但限于当时的两岸关系,影片无法前往台湾取景拍摄,谢晋只好放弃《花桥荣记》,而选择将
白先勇另一篇小说《谪仙记》改编成影片《
最后的贵族》。或许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十年之前父亲留下的遗憾,十年之后却在谢衍手中达成了圆满。
可是,《花桥荣记》做后期的时候,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韩国片商因此中断了对影片的投资,这让身处香港的谢衍陷入绝境。这时,又是父亲向他伸出了有力的援手。在父亲的帮助下,谢衍将全部素材带回上海,在上海电影制片厂重新开始剪辑。为了让儿子能够专心创作,
谢晋还将自己多年的合作伙伴派往谢衍身边,担任他的后期制片,帮助他料理日常事务,特别是应付那些上门讨钱的债主。因此,当《花桥荣记》最终在夏威夷电影节获得荣誉的时候,谢衍把第一个发自内心的感谢,献给了自己亲爱的父亲。
最后一次聚餐 破例饮酒
2008年8月23日下午5时许,谢晋导演的爱子谢衍因患肝癌不幸去世。那是2008年的6月12日。这天,香港著名电影导演许鞍华来到上海,
谢晋和谢衍父子相约与她共进晚餐,我亦有幸忝陪末座。餐桌上,谢衍不仅谈兴甚浓,而且从来滴酒不沾的他,竟然还破例与许导演共饮了一杯绍兴花雕。看着他满面红光的样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时他已是一个重病缠身的不治之人了。
独自承受病痛 隐瞒病情
一年多以前,谢晋公司准备开拍一部描写谢晋电影创作生平的大型电视文献片。原本计划由谢衍亲自担任导演,由我担任撰稿人。可到2007年初,忽然传来消息,说是远在美国的谢衍身体不适,需要一段时间来休养。但电视片开机在即,无法延期,只好让我来接替谢衍负责电视片的编导和外采工作。2007年春末夏初,大病初愈的谢衍回到上海。我见到他时,发觉他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人比以往瘦了一圈,头发也花白了不少。当时我想,是不是他性格内向,因为生病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回想起来才恍然大悟,估计那时候谢衍已经知道自己罹患不治之症。只不过,他不想给年迈的父母增添精神负担,也不想麻烦身边的亲朋好友,才始终一声不响,守口如瓶。谢衍就是这么一个人,只有好事才会拿来与人分享,而习惯独自承受所有的病痛和苦难。
爷俩脾性迥异 小有分歧
谢衍的面孔像母亲
徐大雯,长得慈眉善目,气定神闲。可身板却像父亲
谢晋,长得高大健壮,威风凛凛。但除此之外,父子两人在性情上却几乎毫无相同之处。谢晋个性张扬,说话声如洪钟,做事雷厉风行,喜欢抽烟喝酒,穿衣吃饭一向大大咧咧,随意而率性。一生未婚的谢衍恰恰相反,他性格温和内敛,说话轻声细语,做事谨慎细致,且烟酒不沾,从无不良嗜好,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得知自己患不治之症后,他变卖了在美国的所有财产,且不露声色,连父母都不知道。最后自己成为佛教居士。因为性格上的这些差异,爷儿俩难免在一些问题上小有分歧。谢衍《花桥荣记》说话不多,也不和父亲争执,心里却满是“对付”父亲的招数。有一次
谢晋到老家上虞过年,回上海时带来很多当地土产。谢衍抱怨说,这么多东西,吃不完也用不完,放在家里还不如分给公司同事。便不声不响把东西统统“偷”了出来,拿到公司分给大家了事。
工作互不干涉 各自忙碌
性格差异也让父子俩在事业上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像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1996年,谢晋正在热热闹闹地筹拍历史巨片《
鸦片战争》,谢衍也在一边为自己的第二部影片《花桥荣记》悄悄忙碌。到1997年7月,《
鸦片战争》在内地和香港隆重上映,《花桥荣记》也在年底与大陆、台湾的观众见面。随后,父子的辛劳分别有所斩获——《鸦片战争》在大陆夺得“金鸡奖”最佳影片奖,《花桥荣记》则在台湾荣获“
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在具体工作方法上,父子俩也处处迥异其趣。谢衍在美国接受电影训练,习惯严格遵守制片进度和预算,绝不像父亲那样为了一个镜头的完美在现场磨个没完。
谢晋喜欢“挖戏”,每每让演员到现场排练小品,不到满意绝不开机。谢衍则笃信“灵感”,不太看重事先的安排设计,也从不带演员到现场排戏。谢晋作息日夜颠倒,越是夜深越有精神。谢衍则一向早睡早起,收工时间从不拖延。谢晋是以小事大,擅长见缝插针,一有空闲,倒头便睡;谢衍则是以大事小,凡事亲历亲为,工作时思虑紧张,往往夜不能寐。
艺术改变人生 子承父业
不过,即便父子两人处事风格截然不同,但作为两条各行其道的“平行线”亦不乏相交乃至重叠的时候。比如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子承父业。谢衍自幼深受父亲熏陶,爱好文艺和体育。凭着这种天赋,他得以改变命运,为自己开拓了一片新的人生天地。“文革”期间,谢衍在安徽濉溪插队落户,因有文艺才干,被抽调到县文工团从事宣传工作。不久以后,又被调到
杭州市话剧团、
浙江电影制片厂担任助理编导,由此开始追随父辈的艺术道路,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影编导。
父子情不言爱 浓烈醇厚
谢晋、谢衍两父子都是感情深沉的人,他们很少把对彼此的关爱挂在嘴边,以至于我们平时几乎听不到他们谈论对方的声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这份父子之情却变得愈发浓烈,愈发醇厚。近些年谢衍更是把自己的电影创作放到一边,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父亲艺术创作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方面。2007年夏,谢衍和我们合作编辑出版了六卷本《谢晋电影剧作文集》,我们合作拍摄的20集电视文献片《
大师谢晋》,后期制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我们还约定,到秋季的某一天,大家要凑在一起商讨下一步共同组建“谢晋电影博物馆”的方案……我们就像是一群一起埋头攀岩的伙伴,就在巅峰在望的那一刻,环视左右,却猛然发现少了向导的身影。
1994年《女儿红》导演
1995年《花桥荣记》导演
相关内容
据台湾媒体报道,著名导演
谢晋之子、曾执导《
女儿红》等片的导演谢衍,在2008年8月23日下午因肺癌病逝,享年59岁。谢衍导演的遗体告别仪式在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举行。
近年来,谢衍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台湾地区。他拍摄过描述湖南人
马文仲的感人故事《
牵手人生》。
作为谢晋的长子,谢衍从年轻时就一直追随父亲的脚步。上世纪80年代,他赴美国攻读
纽约大学电影系,归国后独立做导演,曾执导过《
女儿红》、《花桥荣记》、《
牵手人生》等片。
周迅当年便是因谢衍慧眼识才,17岁便主演了《
女儿红》而走上影坛的。谢衍并曾以《花桥荣记》入围
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才华备受肯定。
噩耗传开,电影界的朋友们都震惊不已。
姜文连连惊呼:“不可能!谢衍那么乐呵坚强的一个好人,怎么会?”
刘晓庆难过得哽咽,回想起《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排练场上的谢衍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排戏,当时大家都说“谢衍你怎么这么瘦”,他只是笑笑说刚病了一场。回头想想,这么几十年,大家都习惯了谢衍作为
谢晋的儿子照顾父亲,却忘了他也是位优秀的导演,其实他也有他自己的事业。
潘虹说起谢衍也是万分不忍:“谢衍的一生,真的就是无私付出的一生,他是个伟大的儿子,伟大的哥哥。”伤心之余,大家也特别关心谢晋导演的身体,愿意帮助谢晋导演分担痛苦。
痛失爱子,85岁的谢晋伤心得难以言表。这几天,他闭门不出,吃不下睡不着,也不说话。儿子从入院到病逝、火化,坚强的他和老伴一直独力支撑,没有麻烦组织,也没有告诉朋友。他说,他一定会努力,一定会扛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