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菜面
台湾传统地方美食
豆菜面是一种台湾面食,盛行于台南县北部乡镇白河、新营、六甲及嘉义县义竹乡的地方小吃,下营、东山、后壁、麻豆、官田、善化等乡镇也有,但重要性不及前四乡镇,分布范围大致位于八掌溪与曾文溪之间的嘉南平原中心地带,除义竹以外都位于台南县的北部区域。近年在经济发展之后向全台各地扩散,主要打着白河豆菜面、新营豆菜面、六甲豆菜面的招牌,可见是从上述三地而来。
历史背景
豆菜面的起源,在历史上已难以考据,不同于府城台南的担仔面有肉臊、虾子、贡丸(以发展当时而言)等较高档配料,豆菜面相较显得简单而清爽,主要组成的淀粉显然是果腹为主,吃会饱是主要考量。
据台南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黄世祝教授推测,应该是早期食材取得不易、可放置较久再食用而不变质等因素,造就先民以简单的面条放凉、加上煮熟放冷的豆菜、淋上酱油组成豆菜面。
起源
豆菜面的起源现今存在以下几种说法:
白河豆菜面现今主要经营者已经辗转历三代以上,而且前后有过好几个不同的店家,可能自清末或日据时期已有。
新营豆菜面1951年,蔡菊花女士为了养家糊口,以豆菜面做为面担生意,在新营市民治路上沿街叫卖,后来接受顾客建议,于是改成定点贩卖,在日积月累下,凭著豆菜面而在街坊传开这项口碑,因此奠定了豆菜面创始人“蔡菊花”创始人。但此说法并不为市场内的豆菜面业者认同,认为是为了商业而作的宣传。
豆菜面创始人源自六甲乡“颜寅木”先生。
下营乡:阿太豆菜面是祖传四代了,现已经八十多年的历史
制程
豆菜面的主要材料为面条、豆芽菜、蒜味酱油。面条类似油面但较扁薄,口感Q弹柔软,与一般圆粗且偏硬的油面不同,具有其独特的风味,通常是制成水煮过后放冷,再加上煮熟的豆菜,并佐以蒜味酱油,便完成一道“豆菜面”。
食用方式
业者将黄色条状面条煮熟、拌上豆芽菜、淋上酱油为主要料理方式。豆菜面摊通常不卖小菜,但会贩售配汤,通常以肉羹为主。清明时节因包润饼需求,面条消耗量大,业者甚至必须准备上千斤的面条才够应付市场所需。地方上有庙会等重大活动时也常以豆菜面为主食。
食用时主要都是干面,而且是将面条以常温冷却方式,待冷却后即可食用。 白河、新营、义竹的豆菜配合肉羹汤贩售,也有的直接将面与羹加在一起,即成面羹。 六甲贩卖豆菜面的店家搭配的是豆酱汤,豆酱汤风味不同于味噌汤,可搭配豆菜面一起食用,建议拌匀已淋上大蒜酱油的豆菜面,可突显香气与打开味蕾。另外也发展出配有荷包蛋的豆菜面,以及味增汤。下营乡:阿太豆菜面的手工豆菜面是搭配西螺荫油(比较甘甜)再搭配着特调味噌汤,谱出让人回味无穷的记忆
盛行地区
新营市延平市场内有二家、中正路有一家,因新营商业活动较发达,商家贩售品目较多。
白河镇市仔内有一家吴姓业者,卖豆菜面、肉羹肉羹面贡丸汤。另有贩售未煮的生面可让顾客买回自己做豆菜面。
六甲乡有二家,卖豆菜面、豆酱汤。
下营乡有一家,由当地人阿太豆菜面手工制作,精制各种面食类,买豆菜面送味噌汤,当地公认的美食之一
盐水镇
善化镇
义竹乡市仔内有一家,卖豆菜面、肉羹
麻豆镇市五--忠孝路,在小北百货旁也有(阿太豆菜面)的分店,已经快十年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11 09:11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