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蚜
昆虫纲动物
豆科作物的重要害虫。无翅胎生雌蚜:体长L 8~2.4毫米,体肥胖黑色、浓紫色、少数墨绿色,具光泽,体披均匀蜡粉。中额瘤和额瘤稍隆。触角6节,比体短,第一、第二节和第五节末端及第六节黑色,余黄白色。腹部第一至第六节背面有一大型灰色隆板,腹管黑色,长圆形,有瓦纹。尾片黑色,圆锥形,具微刺组成的瓦纹,两侧各具长毛3根。 2、有翅胎生雌蚜:体长L 5~1.8毫米,体黑绿色或黑褐色,具光泽。触角6节,第一、第二节黑褐色,第三至第六节黄白色,节间褐色,第三节有感觉圈4~7个,排列成行。其他特征与无翅孤雌蚜相似。若蚜,分4龄,呈灰紫色至黑褐色。
发生危害
豆蚜在长江流域年发生20代以上,冬季以成、若蚜在蚕豆、冬豌豆紫云英等豆科植物心叶或叶背处越冬。常年,当月平均温度8~10℃时,豆蚜在冬寄主上开始正常繁殖。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若蚜群集于留种紫云英和蚕豆嫩梢、花序叶柄、荚果等处繁殖危害;5月中、下旬以后,随着植株的衰老,产生有翅蚜迁向夏、秋刀豆、豇豆、扁豆、花生等豆科植物上寄生繁殖;10月下旬至11月间,随着气温下降和寄主植物的衰老,又产生有翅蚜迁向紫云英、蚕豆等冬寄主上繁殖并在其上越冬。
豆蚜对黄色有较强的趋性,对银灰色有忌避习性,且具较强的迁飞和扩散能力,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每头雌蚜寿命可长达10天以上,平均胎生若蚜100多头。全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春季5—6月、秋季10—11月。
适宜豆蚜生长、发育繁殖温度范围为8—35℃;最适环境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60%~70%。在12~18℃下若虫历期10~14天;在22~26℃下,若虫历期仅4~6天。
豆蚜危害寄主常群集于嫩幼芽、顶端嫩叶、心叶、花器及荚果处吸取汁液。受害严重时,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卷缩,影响开花结实。又因该虫大量排泄“蜜露”,而引起煤污病,使叶片表面铺满一层黑色霉菌,影响光合作用,结荚减少,千粒重下降。
防治措施
1、黄板诱蚜:杀灭迁飞的有翅蚜,加强田间检查、虫情预测预报。
2、药剂防治:在田间蚜虫点片发生阶段要重视早期防 治,用药间隔期7一10天,连续用药2~3次。可选用的药剂有 20%康福多浓可溶剂4 000~5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20~25克),12.5%吡虫啉水可溶性浓液剂3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30~35克)喷雾防治,以上药剂用药间隔期15~25天;10%高效氯氰菊脂乳油2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50克),20%莫比朗乳油5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20克),2.5%功夫菊脂乳油2 5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40克),0.36%苦参碱水剂5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200克),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50克),40%乐果乳剂1 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00克)等,喷雾防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8 21:42
目录
概述
发生危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