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轮纹病是由
豇豆尾孢引起的、发生在
豇豆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蔓和豆荚。叶片染病,发病初始叶片上产生红紫色的小病斑,扩大后为近圆形褐色病斑,病斑上有明显的赤褐色同心轮纹;茎上呈褐色不规则条斑,并向左右四周扩展围绕;荚上生赤紫色斑点,扩大后呈褐色轮纹斑,病斑数量多时,荚呈赤褐色。
豇豆轮纹病病原为豇豆尾孢(学名:Cercospora vignicola Kaw.),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丛生或单生,暗褐色,线状,不分枝,大小(55-228)微米×(6-9)微米,有1-7个隔膜。
分生孢子淡褐色,倒棍棒状,大小(80-252)微米×(10-22)微米,有2-21个隔膜。
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20-38℃;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5-33℃,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成株至采收中后期。发病潜育期3-7天。夏秋高温季节雨后闷热有利于发病和形成新生代分生孢子。该病原除侵害豇豆外,仅能接种于
小豆,不能接种至
菜豆和
大豆。
病菌以分生孢子梗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或越夏,也能以菌丝体在田间病株或留种株种子内越冬或越夏。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或雨水反溅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经潜育出现病斑,并在受害的部位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豇豆轮纹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6-9月。年度间夏秋高温、多雷暴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