貘科(学名:Tapiridae)是奇蹄目、貘科的
哺乳动物。体长近2米,体重180千克以上。貘科仅1属5种。东南亚1种和南美洲4种。是最原始的奇蹄类。貘眼睛小,与头部侧面齐平;它们的耳朵是椭圆形的,直立的,不太灵活。保持前肢4趾后肢3趾等原始特征。貘躯体粗壮笨重,皮肤厚韧,毛被稀少;鼻端向前突生,能自由伸缩;耳中等大小,卵圆形;尾极短;有1对乳头;尾巴很短。亚洲和美洲的貘虽然成貘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却比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
动物学史
进化
貘科动物在化石中最早的记录来自
渐新世早期。
始新世犀貘Heptodon)与现代貘非常相似,只是它没有长鼻且体型只有现代貘类的一半大小。是属于貘超科成员。貘曾经广泛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直到
更新世晚期。
貘有一种不寻常的分离分布——它们是唯一的新大陆
奇蹄类动物(四种栖息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但一种原产于亚洲。化石记录表明,这个群体在北美洲进化,在始新世早期出现,在
中新世传播到亚洲,在更新世传播到南美洲。随后,北美大部分地区的貘灭绝,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墨西哥南部是中美貘(Tapirus bairdii)范围的最北端。
现有貘五种,是较原始的奇蹄类,曾遍及欧洲和亚洲,中新世开始迁入美洲。中国南方更新世统治地层中发现过貘属的化石,残存于亚洲南部的一些岛屿、中南半岛以及美洲。美洲的4种貘均体色比较单一,体型大多小于亚洲貘。中美貘分布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之间。山貘主要分布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境内的安第斯山脉。
貘在100万年前到1万年前之间广泛生存温暖潮湿的环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但由于环境的变迁,巨貘在大约1万年前灭绝。除了东南亚尚存其“近亲”——亚洲貘外,貘的其他物种还只剩下四种,其他的已经全部灭绝。
分类
在2013年描述卡波马尼貘的论文中,研究者通过对现生貘类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分析,指出南美貘、山貘和卡波马尼貘这三种现代南美貘类中,卡波马尼貘是最先分化的一支,而山貘则被嵌套在南美貘之内,若山貘作为独立物种自南美貘中移除后,将使南美貘成为并系群。同时分子定年方法测得卡波马尼貘在65.2万–28.8万年前与南美貘和山貘组成的演化支分化,中美貘在755万–316万年前与三种南美貘类分化,马来貘则在1270万–560万年前与其他所有现生貘类分化。
貘科动物共有五种现存物种。中美貘(Tapirus bairdii)、低地貘(Tapirus terrestris)和山貘(Tapirus pinchaque),这三种是中美洲和南美洲仅有的几种新大陆奇蹄目动物,在地理上与东南亚的亚洲貘(Tapirus indicus)隔离。亚洲貘的染色体比南美貘少(核型2n=52,而南美貘为76和80),与美洲物种的同源性也较低。尚未发现杂交。最近,亚马逊地区发现了第5种现存的貘类物种,拟命名为卡波马尼貘(Tapirus kabomani),与低地貘
同域分布。
形态特征
体型
貘科是最原始奇蹄目动物,体长近2米,体重180千克以上。貘大约有
驴那么大,体型似于
猪。亚洲貘体型最大,中美貘体型较大,低地貘外形接近中美貘而略小。该科的五个物种均躯体粗壮笨重,它们的背部呈圆形,前部逐渐变细——非常适合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快速移动。尾极短;有1对乳头。有可以伸缩的短鼻,耳中等大小,卵圆形。保持前肢四趾后肢三趾等原始特征。善于游泳与潜水。它们的尾巴也很短。
头部
貘眼睛小,与头部侧面齐平;它们的耳朵是椭圆形的,直立的,不太灵活。所有貘都有一个由鼻子和上唇形成的短而多肉的长鼻。这种长鼻在南美物种中更加细长。貘的上唇和鼻子延伸到一个短的可卷起的躯干中,这是这一类动物最知名的特征之一。为了容纳这个长鼻,头骨的鼻骨很短并且向前突出。鼻端向前突生,能自由伸缩。
貘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鼻子。它非常灵活,可用来抓取食物,如树叶、浆果和水果。一只长着凸起喙的貘,就像图中的貘,要么是在试图闻东西,要么是在露出牙齿,以示攻击。
骨骼
骨骼特征包括短而细长的腿,桡骨和尺骨分开且同样发达。腓骨也完整。脚是中轴。前脚掌有3个主指,较小的一个(第五个)仅在貘在松软的地面上行走时使用。后足有3个趾。所有的脚趾都是有蹄的。貘有相对较长的、横向压缩的头骨,具有较高的脑壳和凸起的轮廓。鼻骨短、拱形且自由突出。鼻孔非常大。
皮毛
貘体皮肤厚韧,被硬毛,颈部和头冠上生有短而直的鬣毛,其中亚洲貘体型较大,身体黑白两色,易于辨认。两个南美物种的鬃毛不显眼。体色因种而异,美洲的3种貘均体色比较单一,颜色都是统一的深棕色或灰色,而马来貘的后腿和整个身体前部都是黑色的,中间部分是乳白色的。山貘是貘中最小和最好看的一种,全身长有卷曲的黑色长毛,但没有南美貘那样的鬣,中美貘体色为棕黑色,头颈部也有鬣,只是在耳尖、面颊及额的下部为白色。
亚洲和美洲的貘虽然成貘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却比较相似,身体上布满了醒目的白色条纹和斑点,为它们出生后的前5-8个月提供伪装,长大后慢慢消退了。
齿式
牙齿结构主要由一组磨牙和臼齿组成,这些臼齿通常是低齿的。貘保留了完整的“真兽类”(eutherian)的全部牙齿,齿式:I 3/3、C 1/1、P 4/4、M 3/3 x 2 = 44。
栖息环境
貘是栖息和隐居在热带雨林中的动物,几乎生活在任何有永久水源的树木繁茂或草丛生长的栖息地。在干燥的落叶林和山林中也有发现。栖息地包括沼泽、洪泛区和森林,更喜欢次生演替群落,而不是成熟的原始森林。在雨季迁徙到高地。溪流沿岸的森林边缘是它们最青睐的栖息地。
生活习性
行为
貘多半是独居或成对生活,不喜群居。虽然貘是独居动物,但它们的活动范围重叠,这意味着它们没有领地意识。它们在森林中的空地上觅食,也常在水池里打滚以杀死皮肤上的寄生虫。在陆地上活动也很敏捷,善于奔跑、爬山、滑坡等,走路时鼻吻部几乎贴着地面。性情孤僻,大多独自在林中游逛,偶而也有2-3只在一起的小群。不喜欢强光的刺激,只能夜间出来活动,白天则躲在阴暗的地方休息。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十分灵敏。
喜水
貘是喜水的动物,它们依赖水源,经常出现在季节性洪水泛滥的地方,尽管在雨季它们会迁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从不离开森林的水边,常常呆在水中或泥中,一来为了逃避敌人,二来为了冷却身体,在水里游泳时可以将长鼻子伸出水面来进行呼吸。
感官
貘的视力很差,而且它们经常因过度暴露在阳光下而患上白内障。虽然它们的视力很差,但嗅觉和听觉却很灵敏。人们往往比它们看到人们更早看到它们,而且,它们在人们看到它们之前就能闻到人们的气味。
食性
在野外主要靠嗅觉觅食,以多汁植物的嫩枝、树叶、野果,特别是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能巧妙地运用它的长鼻子来卷摘食物,每天要吃9千克左右食物。牙齿非常坚硬,能够咬断粗硬的树枝,臼齿的咀嚼面很宽,就像磨盘一样,很适合于磨碎食物,即使纤维粗硬的枝叶,也能磨得粉碎。
分布范围
貘科仅存貘属的5个种,分别分布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两地。亚洲貘分布于东南亚从缅甸、泰国南部经马来半岛到苏门达腊岛。
繁殖方式
交配
貘没有固定的繁殖期,求偶时成对活动一段时间,交配之前雄兽和雌兽常常在一起团团打转,互相啃咬,发出像鸟鸣一样的各种声音。交配在水中或陆上均可进行,然后雄兽便与雌兽分离。雌兽的怀孕期为392-419天,每胎产1仔,偶而产2仔。
生长
貘的妊娠期为13个月。初生的幼仔体重为8-10千克,全身为深褐色,并且有许多黄色的斑点和条纹,在阳光下的丛林中形成了很好的保护色,使它们免受美洲虎和美洲狮等掠食者的攻击。产后,低地貘母亲会将幼貘藏在茂密的森林中近一个月,通常使用一种叫做卡拉瓜塔(caraguatá)的多刺灌木作为藏身之处。幼貘身上的斑点条纹皮毛在它们长大后会褪色,6个月后完全消失。
幼仔生下不久便可随雌兽活动,不时地停下来吸奶,每天体重能长0.5千克左右。待雌兽奶水干竭后,幼仔便开始吃树叶和青草,逐渐适应独立生活,幼貘在生命的头两年,它们会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每周增加2-3千克,4-5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0-25年。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低地貘——易危(VU),其他4种——濒危(EN)。
南美貘——附录Ⅱ,其他4种——附录Ⅰ。
主要价值
貘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新热带貘是其分布区内现存最大的种子传播者,被认为是重要的长距离传播者。貘有助于塑造和维持其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这些栖息地包括森林、草原、洪泛区甚至高海拔环境。由于它们食用大量水果和种子,并将它们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它们对植物生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重要的生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貘灭绝,森林将变得截然不同,多样性降低,而且生产力肯定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