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奈斯法令
关于战争的法令
爱德华·贝奈斯曾发表演说:“我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消灭捷克的德国人和斯洛伐克的匈牙利人。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统一民族国家利益的容许下我们必须将他们消灭掉。我们的目标是在文化上、经济上和政治上彻底非日耳曼化。”贝奈斯法令是捷克和德国一直悬而未决的矛盾,双方各执一词,直到1997年后这一矛盾才得以缓和。
历史背景
1938年3月,德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德奥合并,下一个侵略目标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在入侵之前指使纳粹党徒和苏台德地区的民众要求“民族自治”,另外他又声称不能容忍德国境外的德意志族人受到欺侮,要为他们伸张正义。由于捷克一战后是在的英法保护下独立,并与法国有互助条约,若捷克卷入战争,英法亦不能避免战火。就是在这样的局势下,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不能出席的情况下,四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在此史称“慕尼黑阴谋”的会议中,英法为了避免战争,就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让纳粹德国占领该国的苏台德地区。但随后的事实证明,英法的绥靖政策因为希特勒的食言而告败,间接导致了纳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斯洛伐克的分离,以致后来的世界大战。 二战后,除捷克外,德国与所有二战中受害国家签订了和解协议。德国与捷克长期悬而未决的争议是: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德国人在被驱逐出家园时,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他们要求捷克政府对此赔礼道歉,并作出一定的赔偿。对此,捷克政府一再拒绝。因为二战的时候,捷克也受到了纳粹“非人”的待遇。直到1997年1月,此问题才得到初步的解决,两国签订了和解协议。2002年,第53届苏台德人纪念大会在德国纽伦堡市举行。捷克一位副总理在大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60年前捷克对苏台德人的驱逐是正确的。这一观点与捷克总理泽曼有关苏台德德国人的言论极为相似。泽曼曾说,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是二战时期希特勒的第五纵队,对苏台德德国人进行驱逐已是很温和的做法。
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主要居民为德意志族人。苏台德地区在19世纪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之前的历史上一直不是一个单独的区域。在13世纪前,包括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等地区统称为苏台德的地区是波希米亚王国的边界一部分。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斯洛伐克整体划分给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是不无理由的。
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迁入波希米亚地区。德裔与捷克裔的民族一直以来相处并不愉悦,冲突不断。19世纪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原则无疑是刺激了这种冲突。1848年,哈布斯堡统治下的地区,奥地利德裔、匈牙利人斯洛文尼亚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意大利人等纷纷要求独立和自治。这次哈布斯堡地区1848年革命的局势变得非常复杂,尤其是德意志1848年革命中的“成立一个联邦制的德意志帝国的诉求”的出现,但捷克斯洛伐克则坚决要把波希米亚与所谓的大德意志联邦分开。希特勒的“建立包括所有日耳曼血统人民在内的大德意志国家”之“奋斗”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民族情绪方面可能是与1848年的革命是一脉相承的。
一战后,1918年10月,由波希米亚、原属匈牙利的领土组成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宣布独立。但是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的德裔人却在美国总统宣扬的“民族自决”原则的撩动下蠢蠢欲动,希望能够兑现此前革命的目标----成为魏玛德国一部分的德国-奥地利共和国。但是,融合了捷克人、德裔、斯洛伐克人、匈牙利人的苏台德地区此时已经成为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并即将得到美国的准许。但是美国总统派遣的大使柯立芝却见证了多种族的苏台德地区的混乱----捷克斯洛伐克警察粗暴对待示威的苏台德德裔人,造成包括妇女和儿童的54人被杀。因此,柯立芝建议割让出部分德语区的波希米亚地区,同时他坚持保持居住德裔居住的波希米亚的西部和北部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但是出席巴黎会谈的美国代表团长杜勒斯却力主保持捷克斯洛伐克的统一性,拒绝了柯立芝的建议。
捷克斯洛斯洛伐克刚建国,下面的四个省就开始闹独立:日耳曼波希米亚、苏台德省、波希米亚森林区和日耳曼南摩拉维亚。但巴黎和平会议在美国委员会的建议下无异议的通过了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完整的决议。理由是,如果日耳曼波希米亚人独立的话,会让捷克斯洛伐克和德裔人同样暴露在危险之中,可行的办法是,希望德裔能够融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
在1921的时候,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人占总人口23.4%,是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之后的第三大族群。在捷克斯洛伐克建国后的二十年里,德意志族人占主要人口的“独立四省”一直没能分化成功,但也从未放弃过努力。
二十年后的1938年,苏台德地区又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
不能因为责怪战后东欧国家对德裔的残忍报复就姑息了纳粹犯下的反人类罪行。这如同硬币的两面,不能因为历史的一面,而忽视了历史的另外一面。这不是捷克与德国之间的“暴行”与“反暴行的暴行”的简单动物行为,这是人类在人性与非人性,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迷失。在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下,人们可能会暂时忘记曾经的非理性、非人性,但这并不能保证在“危险一刻”人性本质的暴露,人依然以物质至上。如今捷克与德国之间经贸频繁,有了暂时的平和和宁静,但我们担心的是,这平静的背后是物质掩盖。没有制度去约束人性去规范非理性,一切平和都只是表象。
由来
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并引发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对德意志族的野蛮事件,已经给希特勒的侵略落下了口实。捷克斯洛伐克第二任总统贝奈斯则认为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逐步迁走德意志族人口。德国入侵后,捷克政府流亡。流亡政府并且在没有国会的参与下,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驱逐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裔人和没收他们的财产的法律文件,史称“贝奈斯法令”。
二战后,1945年波茨坦会议决定了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和德意志族必须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因为波茨坦会议的其中一条文是“将居住在德国境外的德国人驱逐回国”。另外,“贝奈斯法令”也给予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人们反德于充分理由。或许是出于纳粹行为的报复,捷克斯洛伐克开始了“野蛮”的驱逐行为,绝大多数的德国人和德意志族被驱逐出境,人数达到240万(而只有极其少的人能够证明是反纳粹而留下来)。这场规模宏大的种族迁徙造成了2.4万人死亡,超过6万人失踪。
后果
捷克人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被欺压了几百年。摆脱了哈布斯堡的统治后,走向了欺压德意志人的极端。捷克人与德意志人冲突不断,苏台德德意志人在分裂无果后借助纳粹的力量狠狠“扬眉吐气”了一把。随着德国战败,捷克人却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行为。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的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解体成了两个国家捷克与斯洛伐克(经过全民公决,正式分道扬镳,史称“天鹅绒分离”)。4年后,捷克政府与德国政府签署了和解协议,但捷克对当时驱逐德意志人表示的歉意诚意不够(后来还嘴硬,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德国对曾经占领捷克表示哀痛也有表面功夫之嫌(以民族自决原则为借口)。
1938年,英法等国牺牲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迫使捷接受《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国战败后,捷收回苏台德地区,并根据时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的法令,将250万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和少数匈牙利族人驱逐出境,并没收了他们的全部财产。几十年来,这些被驱逐的人或其后裔一直要求重返家园和归还财产。与这一法令有关的部分财产也牵涉到了独立后的斯洛伐克。
影响
捷克议会参众两院虽然已批准此条约,但捷克总统克劳斯仍因“贝奈斯法令”的问题而对《里斯本条约》持保留立场,尚未签署该条约。他担心批准《里斯本条约》会使捷克的国家和民众利益受损,并要求欧盟作出特别规定,以便在条约生效后,仍能确保“贝奈斯法令”继续有效。
2003年6月20日,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发表声明,批评德国联邦参议院重提取消贝奈斯法令问题,认为此举可能违背捷德1997年签署的和解宣言。
战后以来,捷克与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在贝奈斯法令问题上存在的摩擦和分歧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个问题并未影响捷克加入欧盟。捷克政府在2003年6月18日就加盟公决顺利通过发表声明,承认“从当前的角度看,当时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捷政府的这一态度受到德国和奥地利一些人士的欢迎。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11:11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