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羚牛
牛科羚牛属的动物
贡山羚牛(学名:Budorcas taxicolor taxicolor):是牛科、羚牛属的动物,是羚牛的指名亚种。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其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在牙齿、角、蹄子等更接近羊,是一种大型牛科食草动物。头体长170-220厘米,体重250-400千克,雄性和雌性均具较短的角,角呈扭曲状,一般长约20厘米。尾巴长约15厘米,通常隐藏在厚而长、蓬松的皮毛下。该种和其他羚牛亚种的体征相似。体形粗大,四肢粗壮,肩高大于臀部,尾较短,吻鼻部高而弯起,似羊。被毛呈白黄色、金黄色至红棕色,背部有深色条纹。
动物学史
格罗夫斯等人。将所有四个羚牛亚种提升到物种状态(B.taxicolor,B.bedfordi,B. whitei,B. tibetanus)。[Groves, C.P. & Grubb, P. (2011):《有蹄类动物分类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历史上,贡山羚牛被认为是羚牛的指名亚种,后被基于分子系统发生、形态和地理分布的分类学研究提升为独立种。
但截止2021年2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仍然将贡山羚牛列入羚牛的指名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taxicolor)。
形态特征
贡山羚牛成年头体长170-220厘米,体重250-400千克,尾巴长约15厘米,通常隐藏在厚而长、蓬松的皮毛下。该种和其他羚牛亚种的体征相似。体形粗大,四肢粗壮,肩高大于臀部,尾较短,吻鼻部高而弯起,似羊。被毛呈白黄色、金黄色至红棕色,背部有深色条纹。 雄性长到肩高约120厘米,而雌性约105厘米。羚牛的头很大,有一个拱形的口吻和一个宽阔、裸露的鼻子,两性都有角可以长达64厘米,犄角是“横向肋状的”,角尖光滑,从头顶先弯向两侧,然后向后上方扭转,角尖向内。腿短,有大而结实的两趾蹄,蹄刺高度发达。老年个体为金黄色,背中不具脊纹。吻鼻部和四肢为黑色。幼体通体为灰棕色。
近种区别
整体形态与四川羚牛相似,唯毛色更深,整体为棕黑色、头部、四肢尤甚,而肩背部至颈部为相对较浅的棕黄色至暗金黄色,背脊中央有一条明显的深色中线。
产地生境
栖息于高达5000米的岩石山坡,主要栖息于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由低至高依次生长着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灌丛,它们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如履平地。它们身上长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御严寒,不怕寒冷,可是怕热,夏季气温接近30℃时,每分钟气喘即达100次以上。常栖息于25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草甸地带,冬季迁移至2500米以下的针叶林中的多岩区。
生活习性
夏季,该种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在多达300只的大群中,在冬季形成20只的小群员。年长的雄性通常独居,只在交配的几个月里和一群羚牛一起度过。羚牛是一种移动非常缓慢的动物,但也有能力在具有挑战性的斜坡上灵活地从岩石跳到另一岩石。它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茂密的植被中度过,只是为了吃东西而出现。夏季有从高海拔地区向冬季低海拔地区的季节性迁徙。当遇到危险时,一头羚牛会用咳嗽声警告羚群的其他成员。 然后这些羚牛就会躲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寻找掩护。个体有时会出于未知的原因用尿液喷洒身体的下侧。
羚牛是一种多食性的食草动物,主要是植物。它们在清晨或傍晚觅食,主要吃树木或灌木上的落叶,但也吃草和草本植物。在冬天,选择的食物是树枝或常绿树叶。该物种会撞倒直径达10厘米的树苗,甚至用后腿站立以触及叶子。羚牛还需要大量的矿物质摄入,有时会长途跋涉到达有盐的地矿,在那里它们可能会停留几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脉。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山地,包括中国云南西北部怒江以北的高黎贡山、独龙江流域,以及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以东的部分地区,并向南延伸至缅甸北部部分区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种群现状
据2018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在中国高黎贡山独龙江地区分布有12个羚牛种群,种群数量已经增长到400-450头,是贡山羚牛最主要的集中分布区域。
参考资料
Budorcas taxicolor.The IUCN Red List.
Budorcas taxicolor.Animal Diversity Wel.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9 19:38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