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下设研究机构
现有在职职工82人,其中技术干部34人,高级研究人员9人,中级研究人员14人;省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人、博士生1人;现主要从事水稻稻种资源、遗传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杂稻制种、水稻栽培技术、水稻区域试验、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生态鉴定等研究。“
机构简介
七五”以来,一直主持省水稻育种攻关项目,先后主持水稻南繁育种,水稻新品种(组合)、新技术研究示范及繁制种技术中间试验、国家基金、“863”计划中试开发研究、省基金、省重点成果推广等项目。依托水稻所的技术力量,2001年组建了省重点中试基地“贵州省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成立了“贵州省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生态鉴定中心”,对外开展业务。
培养品种
育成并审定常规水稻新品种有广文5号、秋辐1号、黔育272、黔育402、黔育404、黔育204、黔育413、黔育417、黔育419、农虎禾、贵花36、金麻粘、银桂粘、黔恢15共14个,在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数千万亩。其中金麻粘荣获国家优质米,曾作为中南海国宴用米。
近十年来,在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上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育成并通过省级审定的杂稻新组合有威优481、威优467、I优4761、金优431、威优431、两优363、两优211、金优红、汕优联合2号、黔优18、金优467、K优467、黔优88、威优431、两优662、K优267共计15个。其中两优363、两优211是西南地区率先通过省级审定的两系法籼型杂交稻新组合。特别是两优363米质特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给予很高评价,2000年12月在中国首届梵净山稻香节上获优质米综合评分第一名,2002年在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交易会获优质农产品奖。2003年8月获全国审定,两优363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全国审定的杂交水稻。
发展历史
1990年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承担完成了“ 黔东南百万亩杂稻高产试验示范工程 ”,增产粮食1.39亿公斤。1996 - 1999年参加完成的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安顺地区百万亩粮油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增产2.3133亿公斤,油菜籽957.77万公斤,增产值3.52亿元。在全省先后开展各类培训班500余次,培训科技二传手和科技示范户达5万人次。
1981年以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4项,其中获二等奖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九五”期间发表论文80多篇,1999年全省科研水平综合评价为农业类科研单位第四名。2001年9月获贵州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主持完成的“九五”水稻育种攻关项目2001年通过专家验收,一致认为:育种水平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其中极耐冷种质、优异恢复系的创制,两用核不育系鉴定、选育和研制,特别是优质两系杂稻新组合选育方面达到全国同类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20:41
目录
概述
机构简介
培养品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