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续纪
201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资治通鉴续纪》是201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海京。共三百三十八卷,起自宋建隆元年正月,至清宣统三年11月结束,共952年,其中宋纪一百一十七卷,元纪三十六卷,明纪八十五卷,清纪一百卷,共计400余万字,略多于《资治通鉴》。
作者介绍
吴海京,浙江诸暨人,生于1977年10月,现在诸暨市政法委工作。工作之余,好研读古代文献,有志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因感叹司马温公《资治通鉴》没有好的续作,自宋元明清长达千余年的历史没有一部系统的编年体史书,因而以一人穷十年之力,参考诸类史籍百余种,删繁去冗,前后考证,撰写成册,从而使中国自战国至清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前后贯通,合成一体。籍此以激发广大中华儿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内容介绍
本书系《资治通鉴》的续作,因前人所作的《资治通鉴》相关续作如清毕沅夏燮的《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质量不高,史料不全,文笔繁冗,叙事不连贯,无法与《资治通鉴》相提并论。为此,作者重新综合各种史料,进行系统编纂,以成是书。全书参照《资治通鉴》体例,用文清晰简明。
作品目录
(宋)
卷第一 宋纪一太祖上之上
卷第二 宋纪二太祖上之中
卷第三 宋纪三太祖上之下
卷第四 宋纪四太祖中之上
卷第五 宋纪五太祖中之中
卷第六 宋纪六太祖中之下
卷第七 宋纪七太祖下之上
卷第八 宋纪八太祖下之下、太宗上之上
卷第九 宋纪九太宗上之中
卷第十 宋纪十太宗上之下
卷第十一 宋纪十一太宗中之上
卷第十二 宋纪十二太宗中之下
卷第十三 宋纪十三太宗下之上
卷第十四 宋纪十四太宗下之下、真宗上之上
卷第十五 宋纪十五真宗上之中
卷第十六 宋纪十六真宗上之下
卷第十七 宋纪十七真宗中之上
卷第十八 宋纪十八真宗中之中
卷第十九 宋纪十九真宗中之下
卷第二十 宋纪二十真宗下之上
卷第二十一 宋纪二十一真宗下之下、仁宗一
卷第二十二 宋纪二十二仁宗二
卷第二十三 宋纪二十三仁宗三
卷第二十四 宋纪二十四仁宗四
卷第二十五 宋纪二十五仁宗五
卷第二十六 宋纪二十六仁宗六
卷第二十七 宋纪二十七仁宗七
卷第二十八 宋纪二十八仁宗八
卷第二十九 宋纪二十九仁宗九
卷第三十 宋纪三十仁宗十
卷第三十一 宋纪三十一仁宗十一
卷第三十二 宋纪三十二仁宗十二
卷第三十三 宋纪三十三仁宗十三
卷第三十四 宋纪三十四仁宗十四
卷第三十五 宋纪三十五仁宗十五、英宗上
卷第三十六 宋纪三十六英宗下
卷第三十七 宋纪三十七神宗上之上
卷第三十八 宋纪三十八神宗上之中
卷第三十九 宋纪三十九神宗上之下
卷第四十 宋纪四十神宗中之上
卷第四十一 宋纪四十一神宗中之下
卷第四十二 宋纪四十二神宗下之上
卷第四十三 宋纪四十三神宗下之下、哲宗上之上
卷第四十四 宋纪四十四哲宗上之下
卷第四十五 宋纪四十五哲宗中之上
卷第四十六 宋纪四十六哲宗中之下
卷第四十七 宋纪四十七哲宗下、徽宗上之上
卷第四十八 宋纪四十八徽宗上之中
卷第四十九 宋纪四十九徽宗上之下
卷第五十 宋纪五十徽宗中之上
卷第五十一 宋纪五十一徽宗中之中
卷第五十二 宋纪五十二徽宗中之下
卷第五十三 宋纪五十三徽宗下之上
卷第五十四 宋纪五十四徽宗下之中
卷第五十五 宋纪五十五徽宗下之下、钦宗上
卷第五十六 宋纪五十六钦宗下
卷第五十七 宋纪五十七高宗一
卷第五十八 宋纪五十八高宗二
卷第五十九 宋纪五十九高宗三
卷第六十 宋纪六十高宗四
卷第六十一 宋纪六十一高宗五
卷第六十二 宋纪六十二高宗六
卷第六十三 宋纪六十三高宗七
卷第六十四 宋纪六十四高宗八
卷第六十五 宋纪六十五高宗九
卷第六十六 宋纪六十六高宗十
卷第六十七 宋纪六十七高宗十一
卷第六十八 宋纪六十八高宗十二
卷第六十九 宋纪六十九高宗十三
卷第七十 宋纪七十高宗十四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一
……
卷第一百一十七 宋纪一百一十七
卷第一百一十八 元纪一
.........
卷第一百五十三 元纪三十六
卷第一百五十四 明纪一
............
卷第二百三十八 明纪八十五
卷第二白三十九 清纪一
.........
卷第三百三十八 清纪一百
创作原因
《资治通鉴》是一部传诵千秋的伟大历史著作。然而,凡爱读《通鉴》,有嗜古之癖的人,大概都会感到遗憾——没有一部从宋代到清代的编年体“通鉴”,足以赓续《资治通鉴》的辉煌。
通鉴并不是没有续书,从元代陈桱的《通鉴续编》到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还有夏夑的《明通鉴》和今人主编的两套《清通鉴》,还有一本《中国二十世纪通鉴》,大致已经构成了通鉴系列的完整样貌。然而,这些通鉴续书,大多不能令人满意。
例如,《续资治通鉴》在史料上缺乏熔裁,文字冗杂啰嗦,又刻意为金兵的烧杀抢掠回避,宋金两国至为悲壮惨烈的交兵,在这本书里化作模糊的影像。间或有“时城中粮绝,人皆赢困,不能执兵。城破,金见居人瘦瘠,叹而怜之,兵校千馀人皆不杀”的描写,仿佛金兵是人民救星似的。另外,《续资治通鉴》的辽金元人名是乾隆的改译版,与今日通行者不同,清代的曾国藩都叹为“自乾隆间改译辽金元三史人名,虽三朝诸臣最熟之名,亦使人茫然莫辨……”,《续通鉴》中辽金元史是重要部分,但它不但写得简略,而且人名怪异,让人读得头大如斗,毫无收获可言。
夏夑的《明通鉴》,文笔比《续资治通鉴》更差些。事情的前后始末散落在不同的卷帙里,缺乏统御全局的能力。它的叙事非常烦碎,基本上是某大臣加官,皇帝出席某仪式,某大臣逝世(顺便再讲点儿他的生平事迹),皇帝生了某儿子,某地出现叛乱……,仿佛《大明日报》的头版新闻汇编——读这样的东西,要想对历史有深沉的思考是不可能的。《资治通鉴》虽然也属编年史,但叙事精炼,熔裁得体,记载大事时胸有全局,文笔更是飞动如画,笔端时常蘸着作者的情感。与之相比,《明通鉴》差的太远。另外,《明通鉴》对清朝开国和明清战争的历史,对清朝颇多美化粉饰,这也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
今人编纂的两部《清通鉴》,章开沅的四册,全钞实录,干涩无味。戴逸编的好些,资料丰富,某些章节还带着作者的情感,甚至也采纳了一些小说中的史料,《考异》部分也推敲合理,用清晰简明的语言,向我们这些历史外行普及了清史研究中的一些疑案纷争之处。但毕竟是今人,文言功底不足的毛病,也影响了这部书的质量。
这些通鉴续书的最大问题,就是篇幅太大。例如《续资治通鉴》仅写了四百年的历史,就用了二百二十卷。《清通鉴》的篇幅更大,戴逸版二十大册《清通鉴》,记载清代一朝的历史,比《资治通鉴》字数还多。虽然详今略古是史家通例,但这些续书的文笔不能和资治通鉴相提并论,篇幅又如此巨大,对于读者而言,真不是件好事。
实际上,之所以没有优秀的当代学者续修通鉴,大概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代的史学训练过度社会科学化,总是在发掘新史料、提出新观点上做功夫,续修《通鉴》保存史料的意义并不大。学者们也许认为,有那功夫,还不如多写几篇“原创性”论文。
第二,续修《通鉴》工程浩大,一人之力难以胜任。
第三,当代史学家的文言功底,已经无法续写这样的史书。
创作过程
在浙江省诸暨市,一个非史学专业的年轻人,穷十年之功,七易其稿,用文言文完成了400余万字的《资治通鉴续纪》。
盛夏7月,记者在诸暨市文广新局采访。该局局长金海炯指着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三大册《资治通鉴续纪》对记者说:“且不论书的学术价值如何,在世风浮躁的今天,10年业余时间足不出户,潜心写作,完成了中国史学上这样一部奇书,有几个人能做到?”
这部奇书的作者就是吴海京。
《资治通鉴》是一部划时代的编年体史书,清代学者王鸣盛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这部300万字的巨著,毛泽东生前一直摆放床头,曾经通读17遍。
吴海京也痴迷《资治通鉴》,大学没毕业,他已通读了10遍。
吴海京1977年出生在诸暨市陈宅镇一个山村。诸暨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这方灵山秀水曾孕育过元代大画家王冕,诗坛领袖杨维桢,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陈洪绶等俊杰。他所在的陈宅镇一直传诵着先祖“延陵季札”的事迹:据《史记》记载,季札是吴国贤公子,父亲、兄弟都想将王位传给他,但季札不愿为王,逃至此隐居,后就成了诸暨、东阳地区吴氏的祖先。
吴海京对历史的兴趣自幼俱来。其父是“文革”下放农村的中专生,吴海京幼时常听父亲讲历史故事,许多故事是在和父亲一起劳作时听到的。玉米收获季节,晚上一家人围着箩筐搓玉米,父亲给他们的奖赏便是讲故事,精彩的故事使劳作成为精神享受的过程。潜移默化中,吴海京幼小的心灵已播下钟情史学的种子。
吴海京小学时就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初中看《史记》《左传》《战国策》;高中开始阅读《资治通鉴》。嗜书使他把所有零花钱都用在购书上。他上高中时,哥哥上大学,弟弟上初中,父母打工供养他们。他每月的零用钱是20元。为买书,他从不在食堂买菜,一大缸干菜吃一个星期。日积月累,高中时他就买了整整一箱书。
1996年考上西南政法大学,他仍心系史学。上大学时每学期生活费增至1000元,一部《二十四史》就花去了他半学期的生活费,他只能靠勤工俭学维持生活。这套繁体竖排无标点的《二十四史》成为他的最爱,一有空他就潜心苦读。寝室熄灯后,他打着手电筒、点上蜡烛继续读。
在同学眼里,他是一个怪人。
吴海京实在太喜欢文言文了。他不但喜读,还经常用文言文写作。
在史学专著中,《资治通鉴》是吴海京最喜欢的书。然而自谓“读温公通鉴十余遍不厌”的他,每看到《资治通鉴》的结尾,就会因该书只记载到五代而深感遗憾。《史记》之后有《汉书》《后汉书》,而《资治通鉴》之后的续作虽有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夏燮的《明通鉴》,但这些续作记载繁冗,史料缺失,缺乏考证,可读性差,无一能传承《资治通鉴》之神韵。
由宋及清近千年历史无一部好的系统编年体史书,这是司马光之后的千年孤独!是《资治通鉴》之后的千年遗憾!
2000年,吴海京大学毕业,先在上海当了两年律师,因仍心系史学,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回乡考入诸暨市政法委成为一名普通干部。
生活安定下来后,他把所有业余精力投入到史学上。在继续研读《宋史》《辽史》《金史》之余,他将所读内容按《资治通鉴》的风格进行摘抄和归纳。当他翻阅已有一定规模的读书笔记时,突然萌发一个念头:可否按《资治通鉴》的体例和风格,编写一部《资治通鉴》续作?
此念一出,连他自己也吓了一跳。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前后有两朝皇帝支持,不但为其专门设置书局,还给他配备了5名助手。司马光自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资治通鉴》续作当属国家工程,凭一己之力,还是业余,这岂非痴人说梦?
然此念既萌,从此便在他脑海中盘桓不去。
2003年春节,爆竹声声,26岁的吴海京终于按捺不住,他躲进书斋,决心踵武前贤:“温国公先生,我追随你来了!”
从此,吴海京下班回家,晚饭后即泡上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摊开书本,打开电脑,敲击键盘。每天写多少不作硬性要求,晚上11点准时结束,保证不影响次日工作。
吴海京写书的事传出后,有人不解,有人质疑,有人讽刺,有人支持。父亲吴生贤对他说:“大丈夫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既然德、功不能立,就当立言。”在上海工作的哥哥吴海东鼓励他:“为社会、为后人做有意义的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深受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影响,处江湖之远仍位卑未敢忘忧国,吴海京效法先贤,“为往圣继绝学”。
但要完成既定的目标并不容易。诸暨毕竟不是大城市,查找资料十分不便。
1997年翻阅《元史》,吴海京发现其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后获知民国初年柯绍忞的《新元史》弥补了《元史》不足,便到处寻觅此书。2000年在浙江省高级法院实习时,一日下班后在一家私人书店里吴海京突然看到一套海南出版社新出的《二十六史》,马上翻阅,《新元史》赫然在列,他马上买下。柯绍忞深感《元史》不佳,而以一人之力重编《新元史》。这为他日后续写《资治通鉴》提供了勇气。
为了寻找翦伯赞编写的《中外历史年表》,他“众里寻他千百度”。此书是上世纪50年代出版,现早已踪迹难觅。2005年10月,他到上海出差,在一个路边旧书摊上竟觅得此书。后来在写书过程中,此书一直摆在案头,帮了大忙。
就这样日积月累,他占有的史料越来越多。
《资治通鉴续纪》从宋建隆元年开始,中间跨越辽、金、蒙元、明、清诸朝。吴海京以正史为基本参照,以各类实录、通鉴、本末为辅,对照并采纳一些野稗杂抄,同时借鉴近现代的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补正史之不足,对各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系统详尽的记载。
编写工作枯燥繁杂,但吴海京却觉得有滋有味。寒来暑往,他默默工作着。青灯照壁,冷雨敲窗,他却感到春风拂柳,超脱于世俗之外,感到自己已穿越时空,与历史交融,与圣贤对话:写到司马光放弃位高权重的枢密副使,以垂老之年隐居洛阳,潜心编撰《资治通鉴》,他似乎感觉自己当时就在司马光身边,把酒论史,笑语弥空;写到岳飞进兵朱仙镇,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将其召还,他似乎看到了万千中原百姓“哭声震野”的场景,不禁为之唏嘘;写到明孝宗以六岁之龄初次认父,胎发未剪,“发披地,走投上怀”,他流下怜爱之泪;写到南明遗臣瞿式耜拒绝降清,慷慨赴义,他潸然泪下;写到康熙之世,君明臣贤,“士敦诗礼,民安耕凿”,他悠然神往……
吴海京很认真,他不愿因写书而耽误工作,所以他写书全是在业余时间进行。一个人业余时间难免有交往应酬,若参与,就会占用写作时间。吴海京推掉所有应酬。渐渐地,他远离了社交圈,沉浸在书斋里,成了一个孤独的人。
即使这样,时间仍需像牙膏那样挤。起初,吴海京会把正在写的那部分稿子打印出来带在身边,一有空就拿出来阅读修改。后来有了笔记本电脑,他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打开来写。他还备有便笺,脑子里的灵光一闪,对某个问题的突然领悟,来不及打开电脑,就在便笺上记下。
从2003年春至2009年7月,400余万字的初稿完成。
接着,吴海京开始修改书稿。在初稿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二稿重点是考证、分析、辨别,同时前后对照,系统撰写。吴海京治史甚严,引用史料尽量详尽,坚持字字有出处。二稿工作量虽没有初稿大,但要求远甚于初稿。为考证一个人名,为将某一段历史叙述得更清楚、更准确,他翻藏书,查资料,在浩繁的史料中爬罗剔抉,反复推敲论证。
2011年10月,二稿修改完成。接着,三稿对文字语言的加工又开始了。随后又进行第四、第五稿……
书稿完成后,校对是很费劲很枯燥的事,要逐字逐句地对着看,时间一长,头昏目眩。找人帮忙吧,当地实在无法找到既擅文言又懂历史的人。无奈,400余万字的稿子只能自己一遍遍校对。在校第四、第五稿时,他总是拿出一卷先看一遍,然后再从头开始校对。全稿校完,再通览一遍。2012年校第七稿,此时已到最后阶段,他夜以继日,每天校到深夜。休息时抬头看窗外的路灯,竟是一团团烟火,繁星乱闪。
“那段时间,我一直不断地掉头发。”他对记者说。
踽踽独行于自己的世界,当吴海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生活、家庭却离他越来越远。由于太专注于写作,他无暇顾及家务,无法顾及妻子,夫妻之间缺少交流。当他意识到时为时已晚:2012年,妻子带着女儿,与他离婚了。
他不怨妻子。相遇、相识、相爱,最终却是分离,吴海京对妻子和女儿的愧疚永远是心头的痛。
2012年岁末,第七稿完成。至此,这部鸿篇巨制全部完成。此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时之得失,系统记载了自宋建隆元年至清宣统三年间952年历史中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这是《资治通鉴》之后规模空前的一部史学巨著,此书使我国自战国至清末2000年历史得以贯通。
从25岁到35岁,为使《资治通鉴》走出千年孤独,吴海京用了整整10年时间,付出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吴海京的家是一个书的世界,书架上,桌上,床头,堆满了《清史稿》《史集》《中国史稿地图集》《百子全书》《多桑蒙古史》等木刻版、线装版、现代版古籍史料,还不包括他从网上下载的从宋至清的史书、纪事本末、历史年表、人物传记、历史演义、明清两朝实录,以及《国榷》《国史考异》《大学衍义》等史料。许多书和资料都被他翻破,不少页码都用透明胶粘住。
吴海京告诉记者,书稿完成后,他先后投给几家文史出版社,均无回音。
是此书没有价值?显然不是。出版社的回答是:书太专业,没有市场。
没有市场,赚不了钱,哪家出版社愿做赔本买卖呢?
无奈,吴海京决定自费出版。
经了解,出版这部书需要10多万元。
对吴海京来说,这是一笔巨款。工作十多年,他把自己积攒的钱全花在了购买书籍、搜集资料上。而离婚后他已背下债务。
无钱出版,十年辛苦的结果就是一堆废纸!
“书一定要出!”吴海京所在单位诸暨市政法委副书记杨永水说,“小吴,你做的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不用担心,费用我们一起想办法。”
诸暨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郭浩良表示,无论这部书质量如何,单就其精神已属难能可贵,一定要支持!
诸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元清听说吴海京的事迹后非常感动。他说,一个年轻的公务员,不图安逸,不受利诱,耐得住寂寞,穷十年之力,终成《资治通鉴续纪》。这种钻研精神、坚守精神、担当精神,值得学习和倡导。
市委宣传部资助他5万元。
“奇人奇书啊!这样的年轻人太不容易了!”浙江东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经理王澍深为感动,拿出3万元资助。
吴海京老家陈宅镇也伸出援手给予支持。
吴海京通过网络找到北京点击成金文化传播公司经理吴光利,吴光利将此书推荐给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马合省。马合省读罢,认为此书很有价值,在他的推动下,《资治通鉴续纪》于今年初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册,338卷,430万字。
为完成这部史学奇书,吴海京付出的代价难以想象。
“十年时间,我虽然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投入其中,但我似乎活了一千年。用十年换千年,值得!我无怨无悔!”吴海京说。
缺点
例如,作者自己的文言文稍弱,从自撰的序言即可看出,作者并不能写一手漂亮的古文,反而可以说是文笔相当拙笨。但这一点可以弥补,因为此书的材料几乎全部引用自其他史书,作者的剪裁认真,自可弥补此缺点,自收到书后,笔者阅读时,除序言外,觉其正文中文笔流畅典雅,并未明显感到是今人的手笔。作者对史事的驾驭能力有时也有不足,没有《考异》(作者自称有《考异》五卷,但未刊行)。
另外,作者虽然上限开始于960年,但用了两卷的篇幅叙述《资治通鉴》未能详细叙述的辽代初年的历史,而名称仍用“宋纪”,系于宋太祖建隆元年之下,未免张冠李戴。下限断在宣统三年11月中华民国成立,也很不合适,等于使清朝有头无尾。因为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的退位诏书才宣告了清朝灭亡,并宣告了中国两千余年君主制的终结,而作者则是在宣统三年十一月就基本结束了此书的叙述(最后只有两行: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帝辞位)。另外,对于清史的叙述中,颇失信以存信、疑以存疑的精神,很多地方写得过分确凿,例如雍正即位一段,《清纪》中直接写康熙传召大臣,面谕立胤禛为皇帝,此稍觉过当。又戊戌变法至庚子拳乱一段,对慈禧颇多回护之词,如太后将光绪幽禁于瀛台,是何等惨事,而《清纪》九十三仅说“上以祭社稷坛斋戒,迁居瀛台”,庚子年帝后西逃,《清纪》九十四至九十五,仅写作“上奉皇太后次怀来……上奉皇太后次大同……上奉皇太后次太原”,仿佛光绪皇帝不是被慈禧挟持,反而是带着慈禧太后做了一次旅行。此外的小疏漏,还有不少。
总之,此书的质量,出乎我意料的好,胜于本朝官修的史书甚多,但它的缺失,确实也是不少。如果作者能仿效司马光修《通鉴》的精神,进一步地修改;如果有一些有识之士(例如企业家、文化机构……)为吴海京先生组织一个有历史专业背景、文言文写作背景的辅助班子,如同当年司马光修通鉴时的“书局”一样,让吴海京能专心修撰,相信此书能完全取代《续资治通鉴》、《明通鉴》和《清通鉴》的地位,和《资治通鉴》无缝融合在一起,成为读史者案头的常备读物。
优点
吴海京是一位公务员,想必也是不满于这些续书的质量,这才奋笔续写《资治通鉴》。花了十年辛苦,一朝成书。他以极大的勇气,做了当代的专业史学家不想做,不敢做,不愿做的事。它的好处是:
第一,卷帙合理。共三百三十八卷,起自宋建隆元年正月,至清宣统三年11月结束,共952年,其中宋纪一百一十七卷,元纪三十六卷,明纪八十五卷,清纪一百卷,共计400余万字,略多于《资治通鉴》,但并不是不可接受的繁多。
第二,不必再看辽金元乾隆改译人名。
第三,从宋代直贯到清代, 一部在手,即可不必再看其他续书。
各个朝代编纂之方法,亦有其独到的优点:
例如,宋纪一百一十七卷,基本上是宋、辽、夏、金、蒙等政权事迹,均衡记载,辽、金、蒙三朝事迹,并不缺略。元纪三十六卷也无《续通鉴》过于简略之病。试举一例,毕沅《续资治通鉴》里,“宋宁宗”的部分只占一百八十二卷宋纪中的九卷,而《资治通鉴续纪》中,宋宁宗占一百一十七卷宋纪中的十二卷,比例大大高于《续通鉴》,原因即在于:《续通鉴》对蒙古兴起的记载极为简略,而《资治通鉴续纪》用大量篇幅介绍了铁木真的经历,大蒙古国的建立,以及金国与蒙古的战争,按通鉴的纪年法,这一历史时期正是“宋宁宗”的范围。作者运用了《蒙古秘史》等材料,将这一段历史写得宏大壮美,可歌可泣。
清纪一百卷,尤其难编。但作者剪裁得当,使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大事历历,如观掌纹。
序言
彷徨再三,敢攀先贤,一仿温公体例,取其要旨 ,用其笔法,作通鉴续纪,盖承温公前作,参编年诸 书,考正史杂抄,袭后世研究心得,照今人拾遗之作 ,前后辨正,删冗用简,取其军民政治、利弊得失利 于治者,贯穿成文,编作一书,以年为纲,以事为目 ,自宋建隆元年始,至清宣统三年十一月止,凡历年 九百五十三,作卷三百三十八,附录二,宋纪一百十 五,元纪三十六,明纪八十五,清纪一百,字数四百 余万。值世承平,文史蔚兴,遗文秘册,兼取中外之 用,闻见日宽。余虽术业不专,研习尚浅,然参古人 前作,取其考证之功;用今世成果,采其博览之广; 汇集百家之长,得以差次成文,事目粗备。自癸未年 始,至癸巳年止,前后凡历十年,七易其稿,始成是书。
文化界评价
十年风雨感斯文
■何根土(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吴海京以个人之力,穷十年之功著一部煌煌430万字的《资治通鉴续纪》,将成为文史界的热点,是可以预期的。
先前,曾听说诸暨有一位青年将出版一部续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著作,我总是心有疑窦:这不是炒作也该是某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学愣头青的乌托邦。
自《资治通鉴》问世以来,不是没有人萌生过续作的念头,且曾付诸实践,如清人毕源的《续资治通鉴》、夏燮的《明通鉴》等等。这些都是巨大的文化系统工程,谈何容易,洵非常人可期。譬如毕源的《续资治通鉴》180余万字,耗去这位官居兵部尚书、湖广总督的乾隆进士三十余年的心血。而今,不消说是诸暨,即是整个华夏史坛还会有如此能耐的人么?
今春三月某晚,海京来到我的住处,这是我们第一次相见。那三册墨香浓郁的巨著,一举证实了我的意识陈腐。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我久久摩挲着倾注了海京无数心血的著作,这位有点羸弱和内敛的年轻人面容,不断呈现于字里行间,我毫无睡意,脑海中出现了硕大的两个字:惊骇!
海京的史识史胆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多已见诸报章,毋需赘述,而是书文章的质量与学术定位如何,首先须认真研读,且与读者的学养相匹配,况史料的爬罗剔抉,向来仁智互见,实非我这样仅初识文墨者可以置喙。但是,有一点我却十分清楚:司马温公当年著《资治通鉴》时虽仕途不是很顺遂,然毕竟他是大宋重臣,其影响力与财力不言而喻,帮助编纂的刘攽、刘恕、范祖禹皆是当时学界翘楚。海京虽然在道义与资金方面也得到了单位、领导、友朋和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但在学术上,他却是在十分窘迫的条件下和有限的空间里孤军奋战。这一切,与司马温公间,除毅力外不存在丝毫的可比性。是故,海京励志砥行,实堪钦佩。爰成一绝,以寄不尽之慨:
十年澹泊墨磨人,谁解茂陵甘持贫。
寂寞青灯霜露重,输诚为报一枝春。
集大成理脉络重史料
■杨仲坚(诸暨市委党校原副校长)
我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有较深研究,并通读了吴海京的《资治通鉴续纪》。
我认为此书有三个特点:一是集大成。将散布于“二十四史”及其他各类史料中自宋至清的历史以一本书的形式集中体现,使读者能通过阅读这样一本书就可以通晓自宋至清近千年的历史,而不必去翻阅汗牛充栋的史料。
二是理脉络。通过这本书的统筹、考证、辨析,完全理清了自宋至清这一段历史的脉络,条理清晰,读者能一目了然。
三是重史料。该书不仅将各类史料系统归纳到一起,而且可以作为一种工具书来使用,读者在引用史料时可以直接拿来引用,对以后读者治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916年蔡东藩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时间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国九年,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其内容跨越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堪称历史演义之最,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我认为,吴海京的《资治通鉴续纪》与《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相比,更有史料和引用价值。
当然,由于作者毕竟不是专业的学者,此书也有白璧留瑕,希望作者在继续参考各方意见后,对本书作进一步的修改,更上一层楼。
客观陈述了史实
■章飞燕(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资治通鉴续纪》整部书体量宏大,脉络清晰。从史学上看,因作者考证较为严谨,注重相互印证,较为集中地保存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的可信史料,并且因为省去了《资治通鉴》原著中的作者点评,只是客观陈述了史实,使得这部作品少却了许多主观上的偏颇,给读者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我认为这是十分明智的做法,也体现了作者务实低调的风格。
从文学上看,《资治通鉴续纪》一书继承了司马光的手法,文笔简约典雅,摒却华丽虚饰,要而不繁,符合史学著作品的特点。
像吴海京这样一个非古汉语专业出身的青年作者,能达到如此水平,十分不易。
参考资料
藤原淳孝 评论《资治通鉴续纪》.资治通鉴吧.2016\u5e747\u67086\u65e514:56:01
《资治通鉴续纪》内容提要.京东.2016\u5e747\u67086\u65e515:02:03
资治通鉴续纪.豆瓣读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1 11:26
目录
概述
作者介绍
内容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