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盆地》是周大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农村女孩邹艾对自己贫苦命运的不甘,勇于奋斗拼搏的励志故事。
内容梗概
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女孩邹艾的命运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她不甘于草芥一般自生自灭的命运,于是她挣扎、奋斗、抗争、凭着不屈的意志和自己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后她成功的“走出盆地”,并在城市中过上了稳定而满意的生活。然而,她得到的同时她也失去了许多,比如青春、爱情、婚烟,甚至乡村生命的本真。
多年之后,生活也同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繁华过后,她又回到了她出发的地方,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也在重新奋斗中使她站在了又一人生高度。已经成年的女儿茵茵又像20年前的自己一样,以青春躁动的心编织其“走出盆地”地梦幻,邹艾却也同样异常坚定地在盆地中拓展了自己的事业。为改变自己命运付出自己的努力。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作为生长于南阳盆地的农民的儿户,周大新的创作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家乡父老乡亲的生存状况、文化风俗和 人性的善变。而且这种关注的分量越来越重,逐渐发展到几乎专写这方面题材。他对故乡南阳盆地情有独钟,是基于他对这个小盆地的独特的认识。南阳盆地处于长江与黄河的分界线,其人文状况南北兼容 。写好这一地区的人的精神、文化和生存状况,就为认识全中国、全人类整体的生存状况,提供了一个范例。南阳故地扼像陕交通要津,典型的农业社会的人文生态曾造就纵横弛骋的风云人物 ,而改革人潮滚滚而起时,盆地地理上的封闭形态,加上历史传统的沉积,使盆地人前进的脚步颇为滞缓。从某种意义上说,封闭的盆地不正是历来闭关锁国的中囚在世界格局中的一个象征性缩影,周大新创作该作品所希望的,便是早日走出历史封建统治者所要极力加 固而有识之川诉要努力打破的“盆地”。
主要人物
邹艾
邹艾生长在一个普通而又畸形的农民家庭里,和她不幸的母亲一起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她从小就不是个安分的闺女,穷困使她过早地辍了学,绣 “忠” 字使她被发现,成了大队妇女大队长。当她的生活中出现第一个转机和经历初恋的幸福时,大队革委会主任秦一可野蛮地占有了她,使她的生活第一次跌入低谷。在大队卫生室老医生陈德昭的帮助下,她又到卫生室学医,靠她的努力很快成了一个农村医生,在公社组织的赤脚医生诊疗比赛中,她取得了第一名,于是她得到了走出盆地的机会 ,参了军,成了部队医院的卫生员。在部队医院里,在不长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卫生员、护士、医生的职务上的升迁,在感情上俘虏了巩厚,成了巩副司令员的儿媳妇。这个身份的改变,使她登上了人生道路的顶峰,尤其是新婚蜜月回乡探亲,使她出尽了风头和享受到了权力带来不尽的荣耀。但是公公的逝世,丈夫的自杀,又一次使她跌入命运的深渊,她不仅不能提升为医院政治部主任,而且被复员,只好带着女儿茵茵回到故乡。
陈德昭
陈德昭善良,爱着邹艾的娘,也爱邹艾帮助邹艾度过不少难关。尤其是邹艾被秦一可野蛮地占有身怀六甲并被遗弃之后,他收留了邹艾到卫生所,不仅妥善地处理了她怀孕的事,还传授了高超的医术。后来,邹艾参军后需要他配制一种药时,他又派陈开怀到部队协助邹艾。但是,他明知邹艾与开怀相爱,只因为邹艾失了身,他却宁肯认邹艾为女儿,也不愿意邹艾成他的儿媳。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走出盆地》写的就是“一个女人的生活和精神简介”,整部小说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也在于对邹艾等女性形象的出色描绘。更为称奇的是,在周大新笔下,出生于圆形盆地中的农家女性已成为一个带有地域民俗色彩及文化意味的形象群体。小说着力表现了盆地人心理深处巨犬的历史情性,即在一个又一个怪圈里作恶性的机械循环。小说深刻地表现了盆地人在历史潮流行进中步履的又良准,他们要与生存环境拼斗,由于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历史惰性,使他们自己拖住了自己前进的脚步,不断地作圆周循环。
《走出盆地》正如它的副题所昭示的,写的是生于、长于盆地的“一个女人的生活和精神简介”,亦即叙述这 个女人命运的几起几落和她同命运抗争的故事。作品的标题《走出盆地》,叙述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为了某种目的或原因将走出“盆地”,到外面的世界去谋生创事业的暗示。具体在作品里面就是表现主人公邹艾要离开家乡,“ 到外地去,天打地大,机会也许更多,机会更重要” 的走出意识。“走出” 是主人公的精神支柱,也是她的最终目的。全篇情节都将围绕这一“行为符号”进行。
《走出盆地》只写了一个人的命运,时间跨度较大、不断地变换叙事角度,渲染叙事环境,并在三个部分里用三个神话故事与叙事主线形成一种共鸣照应的关系。从结构上来看,小说按女主人公邹艾生活道路上的“三步”分成三大部分。
艺术手法
在创作手法上,周大新总的说来一直采用写实的手法。在作品中把南阳盆地视为传统与变革、封闭与开放、前进与停滞的矛盾冲突的一个汇合点,用文学的形式艺术地记录下他的父老乡亲的生活与心灵的历程,表现出农 民为挣脱自己的命运束缚和心灵侄桔所作出的艰辛而不懈的努力。从中思考着中国乡村、中国和人类的命运。
作品中还渗透着作者主体的理性思考,显现出作者作为一个盆地人为“走出盆地” 这一社会命题寻求出路时所产生的困惑、焦躁与不安。“ 走出盆地” 本是存在于南阳这块土地上的一个社会现象,它反映了特定于这个地方的人们的心理意识和文化倾向。作者以一个作家弧烈的社会功利目的,情感式的却又是理性地向人们吐露出自己对 这一社会命题的理解和思考。作者站在一个走出 了盆地的盆地人的角度,以冷峻的态度审视着这一现象并介入了 这场探索,他困惑于盆地落后封闭的原因和 “走出盆地” 这一命题本身存在的有位以及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以 看出,作者把自己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拥抱现实的热情全部地倾注在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和他的那些 乡亲们身上,也正是作者这种创作的心理机制,使他得以把自己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模型深深地渗透到自己的作品里面,以求使自己这个盆地人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平衡和安慰。表现于作品中的作者的这种创作心态,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合理还是不合理,就其色作意向和创作目的来说却是很鲜明清晰的。
作者用比较集中的笔墨写一个人的命运,刻画一个人的形象,而且基上取得了成功,这表明《走出盆地》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平。我们看到,作者除邹艾外,还刻画了小艾娘、老中医陈德昭和他的儿子陈开怀、巩厚和他的一家、秦一可、金慧珍等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是为陪衬邹艾而设置的,没有很完整的故事,但却都有独立的位置和鲜明的性格。例如认命的小艾娘在某种意义上是为衬托邹艾不屈从命运的性格而设置的,但是作者在开头的篇章里用不多的笔墨就把这个认命的苦命的上一代盆地女人写活了。作者在写陈德昭这样的陪衬人物时,也表现出很强的分寸感,可见他的艺术态度是很严肃的。在刻画从邹艾到各种类型的陪衬人物的形象时,作者除了运用角度多变的叙事外,大多采用精细的细节描写,这种朴素的白描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作者在叙述方式上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一步” 中作者通过邹艾和老四奶的对话,向我们说明了邹艾在家乡盆地里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我们可以得知她童年的不幸和青年的悲哀;“二步” 以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方式由邹艾向金慧珍叙说自己在部队中由一个卫生员步入到副司令员家,后经不幸的变故最终又回到家乡的生活历程。作者在“三步” 中才披挂上阵,和邹艾直接对话,向我们介绍了邹艾回到家乡后经历的生活磨难和事业上的成败荣哀。这种叙事方法看似零乱,读来却浑然一体,既别出心裁,又丝毫没有突兀生硬之感觉。
《走出盆地》以南阳盆地形成的三个神话故事贯穿全篇,充满了神秘的宿命论色彩。作者把神话与女主人公故事平行叙述当然有其艺术上的考虑。这种双叙事模式把神话人物的悲剧命运与邹艾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
了其奇崛瑰丽的叙述氛围。对于女主人公走出盆地的叙述,作者常常是以自己走出盆地的经历作为模本写作的。而周大新的写作经历也大致验证了从走出盆地到返回盆地的过程。
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反映了盆地里的乡土人情和浓郁的世俗风情,也表现了作者对 “ 走出盆地”这一社会命题的深沉反思和对于象乡南阳历史洲源的深层谬思维,作者以凝重的笔调和他对人物意蕴特有的敏感和把握,为我们展示了一群既具有现代人不安于现状的突破意识,又不乏具有受传统文化心理影响的封闭意识的人们的性惑、躁动和踌躇的心理历程,作者通过艺术形象的现身说法向读者吐露了自己曲折复杂的矛盾情绪。
作品评价
周大新的《走出盆地》无论就其描述一个普通女人大起大落的命运和不认命不断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启迪,还是在文体上精心创造的美学意义,都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虽然惨淡经营着故事的结局即“走出盆地” 的通道,却将读者引入了一条胡同。当然,有的篇什也表现了矛盾的作用,如人性的萌发,新时代精神的冲击。但是,这些篇什的结构上,尚缺乏人物心灵辩证运动的历史 。
作者简介
周大新,河南
邓州人。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厦》、《战争传说》、《湖光山色》五部,
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银饰》、《旧世纪的疯癫》等三十余部,短篇小说《汉家女》、《金色的麦田》、《登基前夜》等五十余篇,另有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作品共六百余万字。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冯牧奖等,有作品被译成英文、
法文、
德文、
朝鲜文、捷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