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地图世界》以揭开地图历史、文化和科学面纱为主旨,梳理了古今中外有关地图趣闻及中外500余幅地图产品,并生动介绍现代地图的学科耦合与地图的基础知识,把琳琅满目的地图,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给读者,去欣赏,去辨别,去了解地图的来龙去脉,开创了地图科普新视野。为丰富我国地图科普读物、弘扬地图文化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2016年该书成稿之际,恰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定的“国际地图年”,配合该主题活动,本书反映了地图文化产品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与绘画、音乐并行的国际通用语言。《走进地图世界》可供地图爱好者欣赏、阅读和收藏,也可作为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学科的师生参考用书。该书还曾获2019年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张文敬优秀科学探险原创科普图书奖”。
陈昱,中国科学院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授予
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遥感与地图研究室主任、全国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联合中心特邀专家。四川省遥感与GIS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
自20世纪50年代师从我国地图学大家
陈述彭院士,亲自参与并经历了新中国地图集编纂的黄金时代,在我国第一部《国家大地图集》(四卷)的编制中,担任学术组织工作,并在陈述彭院士领导下率先完成《国家自然地图集》(第一版、副主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长期以来以极大的科学事业心,从事地图集的研究、设计、编制与创新工作,从国家地图集到省区地图集,从遥感地图集到专题地图集,从纸质地图集到电子地图集,锲而不舍,实践50载。从系统科学的哲学高度,创新性地提出现代地图集设计的理论化、系统化、标准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体系。
在地图学半个世纪的耕耘中,前后获得国际、国家、省、中国科学院科技奖20余项,并于2014年荣获地理科学
终身成就奖。
廖克,1961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地理系地图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64年起先后任地图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任地理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所长。长期任
中科院研究生院(现为中科大)兼职教授,曾任福建师大特聘教授。长期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GIS专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
国际地图学协会国家与区域地图集委员会委员和荣誉奖评委会委员。还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地图制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名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
北京测绘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1995年当选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中心主席,现为副主席和国际欧亚科学院副院长。
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8部大型国家与区域地图集的设计与编制工作,发表《地图概论》《现代地图学》《
中国地图学史》等专著8部(含合著),论文140余篇,主编论文集11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中科院及部级一、二等奖11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中国测绘学会荣誉会员,荣获地理科学终身成就奖、国际优秀地图奖、国际欧亚科学院一级勋章和金质奖章、“国际地图学协会荣誉奖”,该荣誉奖只授予在地图学领域有突出创新和贡献的国际上有声望的地图学家。
施曼丽,
西北大学地理系毕业,副研究员。1956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图研究室工作,在陈述彭院士指导下,开展航空相片综合利用研究(遥感应用前身)。1959年参加中苏现代冰川考察,由施雅凤院士领队,在海拔4000米冰川地区,开展祁连山老虎沟立体摄影,完成首幅高山冰川实测图。1961年参加中国科学院航空科学考察(张家口一塘沽口剖面)。1978年参加国家科委组织的我国首次航空遥感实验,承担《腾冲航空遥感地图集》的编制出版,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一等奖。参加中国科学院、水利部《二滩水利开发遥感实验》,完成攀西地区资源遥感调查,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一等奖。
在地理制图方面,主编《四川盆地水田分布图》,获四川省科技二等奖。参加《四川省1:50万土地利用图》,获四川省科技二等奖。参加《珠海特区大挂图》编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在地图集编制方面,参编《
长江三峡生态与环境地图集》,担任副主编,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参编《长江三峡资源与经济地图集》,担任副主编,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参编科技部组织的《
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地图集》,担任副主编,获第20届国际地图大会(ICA)杰出地图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