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鹃
杜鹃科走鹃属动物
走鹃(学名:Geococcyx californianus)是杜鹃科、走鹃属动物。中型鸟类,体长50-62厘米,体重220-340克。羽毛为橄榄褐和白色相间,有一条纹;羽冠非常短而且蓬松。眼后的皮肤裸露着,蓝红相间,它的腿非常粗壮,呈浅蓝色;尾巴比较长,呈凸形,向上翘起。鼻子有特殊腺体,用来排出多余盐分以防止脱水,体温能随周围气温的升高而升高,或随气温的降低而降低。
动物学史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和墨西哥的新莱昂州发现了全新世更新世的大型走鹃化石。已知最古老的化石来自新墨西哥州的一个洞穴,估计年龄为33,500年。在拉布雷亚沥青坑(La Brea Tar Pits)中,发现了25块更大的走鹃化石的碎片。圣巴巴拉县克恩县以及墨西哥北部也发现了其他一些化石。
史前遗迹表明,直到8000年前,更大的走鹃化石都是在稀疏的森林而不是灌木丛生的沙漠中被发现的。该物种后来才适应了干旱的环境。因此,随着人类对地貌的改造,它们开始向正常分布的东北方向移动。这些地区有稀疏的森林,环境类似于史前北美西南部。
形态特征
走鹃是中型鸟类,体长50-62厘米,翼展43-60厘米,身高25-30厘米,体重220-340克。这种体型细长的走鹃有很长的尾巴和很长的腿。整体而言,身体呈流线型外观,长尾可向上倾斜。它的上体呈深棕色,头部、颈部、背部和翅膀呈深棕黑色,有大量白色条纹并具棕褐色光泽。而胸部大部分为白色。一个特别显著的特征是有毛茸茸的羽冠,是蓝黑色的,可以随意升高或降低。尾巴的三根外侧尾羽上有一个白色的尖端。下体为白色。腿和喙是蓝色的。脚为接合趾,两个脚趾向前,两个脚趾向后。两性在外貌上相似。
眼睛呈亮黄色,眼环蓝色,裸露的眼眶后皮肤通常是白色和橙色的。喙呈黑色,腿呈灰色。雌性比雄性稍小。眶后斑点是蓝色和橙色的。
亚成鸟颜色更偏青铜色,缺乏彩色的眼后条纹。裸露的眼眶后皮肤与雌性相似。羽色较暗,羽毛尖端较尖,初级覆羽尖端可见白色“U”形图案。羽毛尖端的白色斑点呈楔形。
栖息环境
该物种喜欢干旱的沙漠和其他有分散的灌木丛覆盖和开阔的草地觅食的地区。为了繁殖,它们需要沿海鼠尾草灌木丛或丛林栖息地。在其活动范围的外部,它们可能出现在草原和林地边缘。
它们喜欢散布灌木丛的开阔地区、各种仙人掌、适应干旱的多年生小树(牧豆树丝兰蓝花假紫荆)。它们也存在于橡树和小松树丛中。一般来说,它们的栖息地由每年至少有140个晴天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组成。它们活动范围的北部界限取决于积雪的深度和持续时间。走鹃生活的海拔高度变化很大,从海平面到海拔2500米,但很少高于3000米。
生活习性
行为
走鹃不迁徙,成对的走鹃全年保持自己的领地。这些鸟的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30千米。事实上,它们更喜欢步行或跑步,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会飞行。即便如此,它们也只能在空中停留几秒钟。当它们移动时,它们的长尾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尾既充当舵又充当刹车,用于转向和制动;对于找到良好的平衡也至关重要。走鹃很容易观察,因为它们是非常好奇的鸟类,会毫不犹豫地接近人类。它们以日光浴而闻名。在早晨和凉爽的日子里,它们会暴露肩胛骨,以便背部和身体黑色皮肤可以吸收阳光以便储存热量。另外,它们还必须应对北美西南地区的酷暑,必须适应热浪和酷热的天气,像大多数沙漠动物一样,它们会减少中午的活动。采取的一种方法是在正午炎热的时候将活动量减少50%。走鹃在夜间会进入低温状态以保存能量,缺水时节约用水以及用鼻腺分泌盐分。
调温
由于走鹃的昼行性和干旱的栖息地,它们具有各种生物和行为适应能力,称为体温调节,以减少脱水和过热。在炎热的季节,它主要在日出到上午、下午晚些时候到晚上活跃。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它会在阴凉处休息。[泄殖腔、直肠和盲肠中的粘膜可通过液体重吸收保留身体水分。走鹃的鼻腺可以消除体内多余的盐分。
走鹃通过呼吸或皮肤释放的水蒸气的形成来减少多余的热量。有时它会在高温下喘气以加速这一动作。在夜间,它的能量消耗减少了30%以上,将体温从 40℃降低到34℃。早上,通过日光浴加速热量恢复。冬季,它们会躲在茂密的植被或岩石中以躲避寒风。
走鹃经常晒日光浴取暖。它垂直站立于地面,背对着太阳。走鹃张开翅膀,弄乱背部和头部的黑色羽毛,露出黑色的皮肤,让皮肤和羽毛吸收太阳光线的热量。清晨,它可以保持这个姿势两三个小时。在冬季,当气温约为20℃时,走鹃可能会在白天多次在阳光下取暖,每次超过半小时。
叫声
走鹃有广泛的发声范围。它的鸣叫声由一系列缓慢、低沉、微弱、哀伤、降调的“咕咕”声组成,有规律地下降。在繁殖季节,雄性也会用呼呼的或咕噜声来吸引雌性。警报声是通过两个下颌快速碰撞而发出的咔嗒声。雏鸟会发出嗡嗡的乞求叫声。
食性
走鹃的食性是杂食性和多样性的,这是在北美洲西南地区典型的恶劣环境中生存的一个很好的策略。捕捉任何触手可及的猎物。这些鸟主要在陆地上觅食。它们的菜单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猎物的大小差异很大,从微小的昆虫到相当大的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它们吃大型昆虫、蝎子、狼蛛、蜈蚣、蜥蜴、蛇和老鼠。人们甚至知道它们吃响尾蛇,尽管这种情况很少见。走鹃是鹌鹑、成年麻雀、蜂鸟和金颊莺的潜在天敌。狩猎时,它们会快速行走,扫描猎物,然后向前冲去捕捉猎物。它们也可能跳到空中捕捉路过的昆虫。为了杀死啮齿类动物等小型动物,走鹃会将猎物的身体和头部撞到岩石上,然后将其整个吞下。在消化过程中,动物的一部分通常会悬在嘴外。
在冬季,甲虫和蚱蜢占据了大部分食物,特别是在缺乏其他昆虫和爬行动物的情况下。每年的这个时候,小鸟和仙人掌属仙人掌的美味颗粒状果实构成了饮食的重要补充。水果占冬季菜单的10%以上。在筑巢季节,爬行动物的数量最多。与古老的流行观念相反,毒蛇不一定是首选。然而,横穿它们道路的响尾蛇却是现成的受害者。
当攻击蛇时,走鹃会采取蹲伏的姿势,绕着受害者转圈,像箭一样向前冲去,用喙在头后抓住它。然后它们在坚硬的表面上粗暴地击打蛇。殴打可持续近15分钟,只有当动物不再显示出任何生命迹象时才会停止。这项技术有很多优点,包括压碎爬行动物的骨骼并显著减小其体积,使其更容易整体摄入。情侣可以齐心协力打败一条大蛇。双方都更容易包围受害者,并且可以交替攻击。这些走鹃的速度超过了某些大型蜥蜴,因此它们可以构成食物资源的相当大一部分。
分布范围
走鹃主要分布在美国西南部,但其分布范围也包括其他地区。它们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犹他州、科罗拉多州、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路易斯安那州和阿肯色州。它们的活动范围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南部。
繁殖方式
繁殖和筑巢季节因地理位置而异。在只有一个雨季的地区,它们只在春天筑巢。在有两个雨季、食物资源较丰富的地方,它们会在8月和9月再次筑巢。可以提供相当精确的日期:南加州为2月底和3月的某个时候,4月中旬至6月中旬,亚利桑那州为7月底至9月中旬,德克萨斯州为3月至10月,俄克拉荷马州为4月至7月。
走鹃以交配前活泼而好奇的表现而闻名。在这个相当复杂的仪式中,求偶行为涉及雄性用脚追逐雌性,并经常休息。食物是交配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雄性会用嘴里挂着蜥蜴或蛇等食物来诱惑雌性,如果雌性接受提供的食物,这对动物可能会交配。雄性的尾巴和翅膀张开,冠毛有刚毛,眶后皮肤清晰可见。此阶段持续大约2分钟。然后,它站在雌性面前,左右摇动尾巴,多次鞠躬,并发出强有力的“呼呼”声。然后雄性跳到空中,爬到伴侣的背上。在交配过程中,它最终把食物交给了冲过来抢夺的雌性。走鹃配对可能会终身交配。
雌雄双方联手建造巢穴:雄性性负责收集材料,雌性则负责搭建。巢穴放置在距离地面较低的地方,位于灌木丛、仙人掌或通常位于阴凉处的小灌木中。巢是是用棍棒搭建的广阔开放的平台,内部布满了树叶、蛇皮、粪便和排泄物以及仙人掌的植物残骸。每窝通常产2-8枚卵,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浅黄色。雌雄双方孵化大约20天。孵化仅在产下第二枚或第三枚卵后才开始,因此雏鸟出生不同步(最大的和最小的之间可能有7天的差距)。
雏鸟在巢中停留18-21天期间,由父母双方喂食。它们出生时体重约14克,几乎赤身裸体,黑色的皮肤上只覆盖着几根白色的短毛状羽毛。两周后,它们的体重达到成鸟的一半。当它们受到干扰时,它们的喙会发出响亮的“咕噜声”或“噼啪声”,并分泌出一种黑色的、非常有气味的液体。羽化后,幼鸟还要依赖父母30-40天。幼鸟是晚熟的,但发育相当快;它们在3周大时就可以奔跑并捕捉自己的猎物。2-3岁时性成熟。
走鹃有时也会进行巢寄生,尽管这种做法在该物种中相当罕见。在某些难以建立巢穴的环境下,它们会选择渡鸦小嘲鸫的巢将自己卵的产在其中。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2年6月29日——无危(LC)。
种群现状
据推断,走鹃的全球种群成熟数量为140万只(Partners in Flight 2022年)。
趋势理由:1970年至2017年间,该物种以平均每年0.9%的速度增长(Partners in Flight 2022年)。这相当于在三代(10.3年)内增加了10%。短期趋势表明,北美种群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5%,尽管这个值并不显著(Pardieck等人,2018年)。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21:52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